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顯微鏡下的大明》記一件有意義的小事

《顯微鏡下的大明》記一件有意義的小事

一場震動朝野的軒然大波,歷時將近十年的民間騷亂,一起埋藏兩百年的絲絹陳案再次浮現,這一切只因一位學霸翻開了一本稅糧賬冊並發現了一處很小的疑點,此後蝴蝶效應一發不可收拾……

從14號開始,馬伯庸先生的一篇《顯微鏡下的大明》在羅輯思維的知識圈裡刷了屏。我是在16號凌晨的一點半將這篇文章看完的,感覺應該寫點什麼或是引用下辭藻來表達下感慨。這只是馬伯庸做的一件小事,但卻是那麼的有意義。

羅振宇在14號早上6:23發布的相關推薦文章《來給知識定個價》對該文章進行了很高的評價和宣傳,截至當天上午9:10,參與轉發分享《顯微鏡下的大明》的網友已經超過10萬人。

我們先來了解下馬伯庸這個人,馬伯庸,內蒙古人,中國互聯網「赤峰三傑」之一,利用業餘時間網上寫作,深受網路知識階層推崇,尤其喜歡歷史題材,被人們尊稱為「馬親王」。

馬伯庸只是在亂翻書的過程中,對於一件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小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徽州的一名小吏(也是一位學霸)在當地的稅糧賬冊里發現了一處疑點,從這個發現開始,猶如蝴蝶煽動翅膀,從此引發了一系列官場動蕩和民間變亂的軒然大波,最終甚至牽涉到了當朝首輔張居正,歷經數年在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之後才終於止歇。馬伯庸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段史料的珍貴价值,一開始他只是純粹的好奇,但隨即一發而不可收拾,徹底沉浸其中,被這一段歷史和歷史中小人物的命運所深深吸引。他耗費大量時間檢索相關文獻,終於理清了事件的前因後果,相關人等的命運起伏,最後寫下了一篇長達4萬字的長文:《顯微鏡下的政治生態—大明萬曆初年的徽州絲絹案紛爭》。

通過這篇文章,馬伯庸在大明朝厚重的歷史外殼上打磨開了一條縫隙,我們得以從中一睹中國封建社會的運行規律。對於明王朝來說,這發端於徽州的小事一開始只是整個權力系統里的小故障、小異常,但是,這個小故障所引發的驚人後果,卻顯露出了明王朝權力系統本身存在的痼疾。中國社會裡中央和地方、官和民、官和吏、地方和鄉紳之間的複雜角力,都在這起風波中顯露無餘。

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馬伯庸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曾經有人說過:「明白了所有的道理,卻始終無法過好一生。」這句話陳述了一個現象,但是沒有給出任何解釋。一個人想要過好一生,且不談自我了解,首要問題就是弄明白自己的處境。只有了解了自己所處的社會現實,才有可能談到採取正確的個人應對。畢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社會運行規律背後是人和人的關係。

感慨一:

明帝國通過各級官員構成的政府管理國家,官員依靠具有專業能力的吏來具體實施管理,吏和地方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時又是官家和民間的潤滑劑,而地方上則是鄉紳實施某種自治。當地方上出現矛盾,鄉人請求鄉紳出面解決,鄉紳找到吏,通過法典和成規尋求支持,逐層向上陳情。地方政府下達裁決,如果並不讓人滿意,地方則用民變作為反制,要求收回成命。在這個博弈過程中一旦情況失控,中央政府就不得不介入,最後尋求一個折衷案安撫各方,並作為成例執行。在各方都勉強滿意之後,當初提出問題的人被視為一切的肇因,哪怕他為地方上爭取了利益,也會被堅決地犧牲掉,作為無端生事的懲罰。如此,各方才最終再次取得了平衡。

感慨二:

所有紛爭都是利益之爭,而權力的用處就在於解決利益分配問題。所以,在歷史進程中的個人成敗,取決於最初選擇了哪一個利益方。徽州小吏提出問題的時候,作為個人他已經做出了選擇。他選擇站在本地的地方利益一方,所以,他就要面臨地方上其他各方勢力的圍剿,甚至性命都要遭受威脅。最終拯救他的並非是道義上的力量,或者是地方上的支持,而是當初他的選擇暗合了首輔張居正的施政綱領,於是,他得到了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持。可是,中央政府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地方政府去執行,於是大腦和手足之間最後總能協調一致。所以,他的命運就總是起起伏伏,一會兒被捧上雲霄,一會兒被投入深淵,除了第一次之外,總是不能由得自己選擇。

感慨三:

在這個時代里,太多人喜歡提出大而不當的問題,也有太多人試圖為所有人給出普遍真理。反而是馬伯庸這樣的人極為珍稀,他們能夠從一個極小的問題入手,鑽研得極為透徹,於是反而能看清楚更多的世情世事。他們並不試圖給出什麼結論,也不試圖給出任何建議和指導,但讀者卻因此得以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我們從明朝徽州絲絹案紛爭里看到的中國社會運行規律,難道在今天就沒有值得借鑒和思考的地方了嗎?

據傳,當時和菜頭看完這篇文章後問馬伯庸打算怎麼處理這篇文章時,馬伯庸說出書太短,上雜質太長,所以打算放到網上讓人免費看。聽完這和菜頭勃然大怒,要他立即在全網刪除所有文檔。道理非常簡單:沒有人會在菜市場賣珠寶黃金。和菜頭當即拿著這篇文稿找到了羅振宇和脫不花,向他們推薦,羅胖一讀之下,大喜過望,當即拍板決定用十萬元人民幣買下這篇文章版權,提供給羅輯思維的用戶免費鑒賞。於是就有了羅輯思維知識圈刷屏的一幕。

把文章放在網上讓所有人都可以看,意思是讓大眾來做選擇和評判。但是,並非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應該交給大眾來做這種評判。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眾並不具備判斷價值的能力。學人經年累月地研究,試圖弄明白一個問題。這樣的努力和付出,如果居然需要跟八卦新聞和網文段子同場競技,以此換來幾個點擊,那簡直可以說是對學問的羞辱了。所以,應該把《顯微鏡下的政治生態---大明萬曆初年的徽州絲絹案紛爭》這樣的文章交給有能力判斷價值的人去判斷,發布給有能力欣賞的人去閱讀,這才是對知識的尊重。不止於此,還應該給這樣的文章定一個合適的價格。如果說大眾無法從內容上判斷一篇文章的價值的話,那麼現在他們起碼可以從價格上做出自己的判斷,用價值獲得對知識的價值最直觀的認識。

本文源自:電子解讀版《顯微鏡下的大明》

翰林書友會在於提供知識分享和讀書學習交流的平台,每周分享讀書感悟、體會心得,翰林書友會與您一起讀書,共學、共感、共悟、共享。歡迎關注!

每周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分享,每天都能遇見新的自己!期待分享下一本好書的心路感悟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林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儒家故事——重於泰山和輕於鴻毛

TAG:翰林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