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噶瑪巴《甚深內義根本頌》問答錄
《甚深內義根本頌》第三世噶瑪巴著
密續教法不僅啟發我們對五大與五蘊之本質的了解,它也同時提供了我們直接切入一切諸法真正心髄的法門和良方。若你能正中心髄,便能由此學到它完整的內涵意義。金剛乘的法門教導我們直指靶心――修行最根本的目標。認知由六大所組合之金剛身的本質,並將它加以展現的法門,即是密乘傳承的神聖教法。
註:開示目的是讓讀者對氣脈與氣的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開示中有提到練習或禪修的方法,除非你曾經參加過密法課程,直接得到密宗灌頂,聆聽同一傳承其他仁波切領受口傳與開示,並在具德上師的指導下修持,否則請勿自行練習。
一九八九年七月八日下午問答錄
請問明點是否有兩種以上?
由於「明點」意為「圓」或「點」的關係,因此它有幾個涵意。我們有實體明點、咒語明點以及智慧明點(藏文為「耶希佛列」)。實體明點指的是五大的根本氣,而透過念誦某個咒語所產生或聚集的能量即是咒語明點。還有我們透過善巧方法所了悟的智慧,此智慧的力量便是智慧明點。不過通常我們說的明點,所指的即是四種大樂的根源。
也許你講的就是我們今早開示過,可引領我們證入大樂之境的明點吧!在陰陽交合的過程會產生大樂的覺受,而此大樂之本質即是智慧。由於明點的關係,兩性才能在此結合的過程中體驗大樂之境。因此,明點的本質是智慧,它可帶領我們證悟大樂。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大樂的覺受本身一點都不是壞的,不過它可能會讓我們產生某些情緒,例如,貪戀著它,害怕失去此大樂境,也害怕未來不再有此覺受。有了這些執著,在出境後,人便會產生妒忌、嗔忿、挫折等的感覺。受到這些情緒染污,我們的大樂覺受也不免受到扭曲,而變為負面不好的。除了這些外,若我們的大樂境能不著任何一絲煩惱(尤其是貪執和嗔忿),則兩性結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大樂覺受便沒有什麼不對,但若因執著而生惱障的話,便不對了。
仁波切昨天說過瑜珈行者能將紅、白明點與氣在心輪結合,同時又說到明點的運行。這是我之所以提出上面這個問題的原因。仁波切又說,若紅、白明點沒有將氣脈的兩端封閉的話,人便會死亡。因此,當瑜珈行者將它運行在心輪結合時,為何他不會死?
除非你真正進入實修,否則要將這些講得很清楚是不太可能的事。實修的感覺與理論上的了解有很大一段差距。由於我們必須使用同一個字眼來形容兩種感覺,因此在我們目前學習的過程中便可能有些模糊的地方。但一旦你進入了實修階段後,便很容易了解其中的差異處了。一般而言,大樂並非指當下即刻或短暫的興奮或高潮而言。瑜珈行者與凡夫在兩性結合時所產生的大樂感方面,其相異點在於凡夫的樂感是短暫的,無法持久,而瑜珈修行者則可永久住此大樂之境。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他們學到了不執樂受而觀入其智慧本質的原故,如此才能久住其中。不以煩惱染污樂受便是瑜珈的修行方法。
我想您說過夢與氣、血有關。然後我以為您膽汁是第三個,但您又說是白色元素。
血與膽汁是一起的。三個是①氣②血和膽汁③白色元素,也就是明點。
這個問題是有關住心的。舉例說,當我們感到快樂和痛苦時,我們便開始省視它。一旦我們對此原始的感受採取行動,要講住心是否便太慢了些?住心是否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即應做的事?在我們想了五分鐘後,它是否早已變了樣?
在禪修中,我們有所謂的「當下住心」以及「思辨住心」。「當下住心」不需任何省視,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只管把心住於當下的無念之中。而在「思辨住心」中,我們則不要把心住於無念之中,而先去思辨檢視一切現象,包括自己本身亦具空性,自他均是依緣而存等。在領悟到人、法皆無自我,以及一切事物的空性本質後,我們才將心住於無念之中。「大手印」與「大圓滿」都使用「當下住心」的法門,非常具大效益。而「思辨住心」的方法則對無法了解,或無法將心住於空性之中的人有很大的幫助。你思辨得越多,了解得越透澈後,才能將心真正安住。這樣心便會變得非常寧靜,沒有任何一絲懷疑。
我的第二個問題也跟昨天的開示有關,昨天仁波切大約談到來受這個法所要持守的誓戒。但當我回中心後,有很多人要我談談仁波切開示的內容。我覺得有點不妥當,不知道到底能不能這樣做?
在課堂一開始時,我說得很清楚,希望來受法的人最好都已圓滿了四加行。但在了解到大多數人都還未修四加行後,我便網開一面,宣布只要已經皈依的人便都可以來聽這個法。因此,用我們的常識來想,想要抄你的筆記或轉錄你的錄音帶的人,其先決條件就是要已受過皈依戒。還有我希望大家能一齊努力把這個開示編訂成書,以利後面的學子。你不要只用口頭對別人轉述你的筆記內容,或你認為對的東西,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別人的誤解,自己也很容易錯誤的引述某此開示的細節。若不能在校正裝訂成書後再廣傳的話,實在有點令人放心不下。
似乎大家都很希望將這個法與他人分享。我想其實火家都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但既然大家都這麼熱切渴望,因此我們來做個約定好了。對於已經開始(非準備才要開始)修四加行的人,你們可以將筆記或錄音帶借給他。過去我有好幾次被騙的記錄,學生答應要開始修,結果並沒有,因此只有在心裡想是不夠的。還有,至少這個人要已受過皈依,這樣你才能把錄音帶或筆記借給他。
晚上睡眠做夢時,有時我們會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以我們目前的修行程度,有什麼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在那種夢境里修的?
不論你是否認知自己是在做夢,但除非你修了「那洛六法」,否則你仍會隨著夢境轉。「那洛六法」中教導我們如何去認知夢境,不過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詳加說明。偶爾你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這樣很好,但由於你不懂保任此種認知並轉化清凈它,因此,這樣的功夫無法持續下去。在你做三年三個月閉關或修「難洛六法」之前,不管你能意識到做夢與否,你都只能隨著夢境轉而已。
我們知道觀金剛身是一種了悟法性本質的法門,但我想知道若不使用這種方法會怎樣?若使用其他直接證入實相或大手印本質的方法可以嗎?如此就算沒有做觀微細身,我們是否確定氣也能一樣進入中脈上升到心輪?若沒有使用那種方法,氣是否也會與禪修相應?
這完全要看行者本身的障礙深淺而定。尤其密乘的法門是以快速達到開悟成就而聞名。若行者的心能住於自然無念狀中,當下了知心的本質時,則一切任何有關氣、脈與脈輪等的修法便都不需要了。在認知心的本質並住其中的當下剎那,它便已完全蓋涵了一切的法門。這就是為何密乘法門以快速成就而聞名的原因了。但依教法上來說,能住於自然無整狀中而認知心性的機會不是沒有,但卻是微乎其微。
教法上說到以前有一位叫焉達玻迪的王。有一次,一位大師對他啟蒙心性。那時他的心正住於任運自然狀中,因此在剎那當下便開悟了。這是諸多故事中的一個。但由於機會少之又少,因此,氣、脈、明點等的修法仍是相當有必要的。
在聰巴仁波切「無終點的旅程」一書中,他對氣、脈和明點用了一個比喻。他說氣脈像一條跑道或通路,飛像一匹馬,而明點就是騎師。他也另外用了一個軌道、輪子和雷達的比喻。我無法完全理解的一點是,為何明點是這個引導的智慧元素,導引著氣的運行。我不知您是否能就它們二者一起運作的力量詳加說明,或直接指出我對您的開示是否有不解的地方。
那是一個很好的譬喻。我自己也常將氣脈比喻為道路,氣是車子,而明點則是司機。但聰巴仁波切的比喻則更完美。這三樣要合起來才能運作,單獨一個是無法起用的。這兩個比喻都可看出三個要一起運作才能完成整個過程。
幾天前仁波切談到住於我們許多脈輪中的勇父與空行。但當我們在修法做本尊(勇父與空行)的祈請時,我們是從自身之外或向自身之內祈請?
事實上是兩者都有。當我們不自觀為本尊時,我們是個凡夫。我們之所以為凡夫是因為還有煩惱的關係。業障讓我們無法了悟內在的智慧以及智慧的功德力量。當我們身為凡夫時,我們要向已證悟並化現為智慧的諸佛菩薩祈請,這時我們便要向外祈請勇父與空行。
但有時當我們自觀為本尊、本尊壇城以及一切眷屬時,我們便要向內祈請。這種修法上的相異點也正是各種密法的不同之處。舉例來說,最高的「阿努瑜咖」密續,一切都是瞬間剎那的問題。在此法門中,一切都是清凈無瑕的,修法作觀的行者本身就是本尊。當然本尊本然存在,我們只要修法做觀罷了。因此它是一種當下剎那即把一切轉化為本尊凈土的感覺;它不是次第漸進,而是瞬間剎那即發生的。由於「阿努瑜咖」密法的觀想瞬間即成,因此它的化光溶入亦是瞬間即化;它沒有次第溶入的階段,一切都是瞬間即成。某些其他的密法,在祈請或生起的次第上有非常漸進的步驟,化光溶入亦是,因此各個密法的修行在這方面有些不同。
在噶舉傳承中有許多故事,其中夢和夢境常具有特殊的意義。做為一個修行的人,我們偶爾會很強烈的夢到上師或夢到一些似乎很有意義的事情。一般來說,夢也是創作靈感的泉源。有沒有可能夢境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報身層面的一種展現或溝通?而在此時,除了「睡夢瑜珈」外,我們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借夢境來修?有什麼方法可讓夢境對我們的法道更有助益?
在我們的經驗中有一種境,我們認為它是夢,但事實上它不是,因為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善惡觀的感覺。然而我們也只能將它歸類為夢,因為將它歸類為夢比歸諸於任何其他東西更為恰當。所以我們每每回想起那就是一個夢。這種境非常強烈,可以預測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沒有看到人,我們看到的是人的「影子」。由於影子的關係,我們意識到有一個人站在那裡,但我們無法清楚看到那個人的面孔或整個身體的架構,因為那只是一個影子。未來可能發生相似的事情,它不完全是夢,但與夢有關。然而把這些當作是夢似乎對我們的修行一點也沒有多大幫助。任何看似印象很深刻的東西,若是令人感到喜歡的,我們都要學習不要去期盼它,或對它生執著;若是令人感到不悅或不利的,我們也要學習不要畏懼,對它產生一種害怕感。只要我們無盼無懼,便是目前我們所能利用夢境來修行的一個最好方式。一切我們在白日所遇到和所經驗到的似乎都非常真實而且具體。但我們禪修的目的,最主要就是要破除這種真實具體的觀念,希望能對無常和無我有所認識。我們必須破除對夢境的貪戀、攀執和排斥,因此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讓心沒有任何期盼和恐懼。
今早仁波切一開始開示時,講到了四種意識之境,然後又講到了「睡夢瑜珈」。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連性嗎?舉例而言,我們能說當我們見到凈光時,睡境便被轉掉了嗎?然後當我們將夢境化散或轉化時,它是不是也就被轉掉了?
這些在藏文稱作「聶噶息NEGAB ZHYI 」。「聶噶」有很多層意思,但通常它指「暫時」、「時間」、「期間」或者是「狀態」、「境界」。「狀態」或「境界」在此似乎是最佳的意思。「息」意為「四」,因此整個的意思便是意識的四種時間、期間或狀態、境界。這四種意識是①睡眠的時間或是睡境②做夢的時間或是夢境③陰陽交合的時間或是陰陽交合境④清醒的時間或是醒境。這是對我們在睡覺、做夢、陰陽交合或清醒時候的體驗所做的說明。
這些與「睡夢瑜珈」、與凈光和顯化等有關連性嗎?
通常當我們睡覺不做夢時,我們便只是在沉睡。在這個修行的法門中,我們要利用夢境來認知本即存在的爭光與光明,而不讓自已完全沉溺於睡境當中。在睡眠中若能認知凈光與光明,我們便能證悟最高的法身。但若我們讓自己繼續沉睡於夢中,它便只會造成我們更加深陷在一個惑迷之境,心中產生更多妄想雜念而已。這樣的夢無法幫助我們把心安住,因此我們要有意義的利用夢境來認知夢的本質,從而做為轉化的修行工具。透過這種能力,我們可以證悟報身。報身乃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由法身所化。具空性與明性的陰陽交合可獲大樂境。當我們能將光明、空性、大樂溶合且不執著,也不生煩惱時,便能證悟第四身,也就是法界體性身,又稱本質身。我們可藉由清凈無染的大樂境證悟第四身,而此又可引領我們證入報身。此外了悟大樂之本質與功德可讓我們證得化身,而了悟空性可讓我們證悟法身。第四身,也就是本質身,是前三身(即法、報、化之身)的合一。在此我們清楚的了解藉由空性、明性與大樂,行者可證悟三身,而三身的合一即是法界體性身。
我們之中有些有家庭責任要負,例如,養實小孩等。我們等到年紀較大時再做三年三個月的關閉可以嗎?或者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我們接受到「那洛六法」的教導?
不論我們是否結婚,或是否有小孩,最重要的是修行的願力,尤其是祈望圓滿修行「那洛六法」等的法門。願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你發願並且下定決心去做,便都有機會成就。小孩有時長得很快,而當他們長大時,你依舊是同樣的那一個人。因此,你還是可以去閉關修行。但反過來說,有些人獨身,沒有小孩,也不必辛勤的工作,但由於沒了願力的關係,所以什麼修行也沒做。因此,孩子不是真正的問題,重要的是自己的願力。若你曾發願修行佛法,就算你死掉了,願力也依然點著一個重要的地位並影響來生,讓你在來世依舊能與佛法結緣。這就是一種願力的力量,在今生、在來世都占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這裡有一個故事,可以看出它對我們的來世有多重要。在古代的印度有許多小王國的國王,都非常有威權。其中有一個國王對佛教很虔誠,而他的王后也對修行佛法很認真。有一次,有一群僧侶準備在一起做八關齋戒的閉關。這是一個斷食禁語的修行,一天只吃一餐,而隔天完全不吃也不說話。王后受到很大的感召,便也想參加閉關修行。她有一位女僕,對佛法也很虔誠,因此她們便決定一起去參加閉八關齋戒。修行的場地離她們住的地方很遠,但她們還是去了,並且加入僧團一起修。由於她是王后,因此戴了一大串珠寶首飾——項鏈、手鐲、耳環等等。當她坐在那裡修法時,干擾到了所有的僧眾。大家都盯著她的首飾看,她覺得這樣很不妥,於是把所有的首飾取下,差她的女僕送回皇宮。女僕很難過,因為她必須回去不能留下繼續修。於是帶著珠寶,她快速的跑回去,把珠寶放下,又火急的趕回來。但僧眾仍舊盯著皇后看,皇后意識到她穿著漂亮的絲綢錦緞很不妥,於是又把它脫下,差遣女僕送回去。這次女僕真是難過極了,因為她又不能修法了。她在心裡想:「我必須替皇后拿著首飾和錦袍跑來跑去,到底我以前是造了什麼惡業,以致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一但做為一個女僕,她也別無選擇的餘地。她帶著錦緞的衣服回皇宮,又再跑回閉關的地方。途中有一頭剛生完小牛的母牛,她一時沒有看見,以致走得太近而遭遇保護小牛的母牛攻擊,不幸當場就死了。一心想修法卻無法如願而倍感沮喪的她,就這樣死了。
由於女僕曾發大願修行,因此便轉世到斯理蘭卡,成為一位公主。那時佛法在那裡還未弘揚生根。公主是皇室唯一的孩子,大家都想盡辦法來取悅她,但她總覺得有什麼東西失落,有什麼東西不圓滿。儘管她要什麼有什麼,但連她自己和她父母都不懂她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一天,有幾位來自印度的商人剛好坐在附近。他們是佛教徒,大家在一起唱誦皈依祈請文。當她聽到時,馬上跑了過去。那時她已長大成人。她問這些商人:「這首好聽的歌是什麼?」他們回答道:「這不算是一首歌,它是一個皈依祈請文。」於是她向他們請教哪裡可以聽到這樣的法,他們回答只有印度才有。聽完她馬上整裝準備去印度。但國王和王后就只有這麼一個孩子,於是他們問這些商人是否有辦法不要讓他們的獨生女去印度,而請上師來斯里蘭卡傳法。其中一位說,要邀請上師來,機會永遠都有的,因為佛法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地域或人。由於公主的感召,也由於她對佛法的發心和因緣,於是國王邀請了一位大師到斯里蘭卡來,而這也是佛教在此地播種生根的源起。當然,現在斯里蘭卡已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佛教國家。所以發心若真誠,它絕對會產生極大的力量和影響的。


TAG:中國噶舉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