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祖訓:永遠不打這15個小國,結果其中一個居然…

大明王朝祖訓:永遠不打這15個小國,結果其中一個居然…

原標題:大明王朝祖訓:永遠不打這15個小國,結果其中一個居然…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是為明太祖。明太祖的江山,是從元朝手中奪取過來的。


眾所周知,蒙古人掃蕩歐亞大陸,滅國四十。元朝建國後,發動過對日本、緬甸、高麗、爪哇等國的侵略戰爭。朱元璋建國後,一改元朝武力征伐,對外擴張的國策。


史料記載,朱元璋也曾考慮對日本發動戰爭,但被李文忠勸諫,提醒他以元朝征日失敗為殷鑒。朱元璋很快也認識到了對外睦鄰友好的重要性。


早在開國的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就派使者前往周邊的高麗、安南等國,與它們建立友好關係。


朱元璋的外交思想,反映在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頒布的《皇明祖訓》中。他明確告誡後代: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為,周邊這些國家,都和中國隔山隔海,偏居在一隅,地理位置很差。得到他們的土地,不足以給自己提供什麼資源,得到他們的人民,也不足以去控制和統治。


當然,如果這些國家不自量力,來侵犯中國,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會遭到明朝的反擊。但如果大明主動討伐這些國家,同樣也不明智。


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後世子孫,仗著大明國力富強,主動去侵略鄰國,造成生靈塗炭,他告誡後代,千萬不能這麼干。他還多次強調「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用兵」。


同時,朱元璋還提醒後代,「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他顯然認識到,西北的蒙古人對大明是懷有野心的,邊境上戰火不斷,因此不能以對待鄰國的態度來對待蒙元。他希望,後來的皇帝們一定要選擇良將,堅持不懈地訓練軍隊,時時刻刻提防蒙古人的進攻。


這就是著名的「不征祖訓」。


這份祖訓中,朱元璋列出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要求自己的後代永遠不要主動征討、侵略這些國家。


這些國家分別是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國、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百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


這些國家都位於東亞、東南亞,有的至今尚存,有的改了名字,比如真臘就是現在的柬埔寨、暹羅是現在的泰國、浡泥國是現在的汶萊。


不可否認,這份「不征祖訓」體現了朱元璋以大明為天下中心的驕傲自大,以及在地理人文方面的局限性。


比如,他認為這些鄰國地理位置偏僻,物產貧瘠,沒有征服和統治的必要。


而明朝則是泱泱大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根本不需要對外擴張,只要修仁德、服遠人。也就是以德對待各國。


他曾明確對安南國的統治者說:「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表達了構建和平的、良性的國際秩序的想法。


當然,他也希望鄰國和大明之間建立起朝貢關係,事實上也基本上做到。從洪武元年開始,高麗、安南、爪哇等國就派使者來到南京朝貢。


此後,各國使團紛至沓來,不絕於途,包括浡泥、三佛齊、暹羅、真臘、瑣里等遙遠的國家。


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還有緬甸使者跋山涉水,首次來到南京朝貢。


這些使團來到南京,都會得到熱情接待。當時的南京設有「國賓館」——會同館和烏蠻驛,專供外國使臣和隨行人員住宿。


外國商人則被安置在城外的龍江驛和江東驛。


到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前述國家紛紛派使臣來到南京。


有時候,使團甚至由該國的最高首腦——國王帶領。


永樂六年,渤泥(十五個「不征之國」之一)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領王妃、親戚、大臣150多人來到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高規格接待。


不幸的是,這次訪問中,麻那惹加那乃不幸在南京病逝,死前留下意願,要「體魄托葬中華」。


朱棣命人將浡泥國王墓葬於南京安德門外,這就是南京現存唯一的外國國王墓——浡泥國王墓。


洪武初年,明朝國力達到鼎盛,明軍的戰鬥力也可到達了是終明之世的最高值。

大明鐵騎蕩平漠北,將蒙古人一直追到捕魚兒海(貝加爾湖),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大明軍隊,是世界上最強的一支勁旅。


但朱元璋並沒有像蒙古人那樣,用這支軍隊去東征西討,侵略其他國家,由此也可見這位開國君主雖然飽受爭議,但在對外邦交方面確有積極進步思想。


十五個「不征之國」中,大部分也一直和明朝維持了較為有好的關係。但日本卻是例外,是一個典型的恩將仇報的國家。


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就認為日本雖然名義上朝貢,背地裡卻很奸詐,且支持胡惟庸謀反,因此斷絕了和日本的關係。


到了萬曆年間,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朝鮮稱為「壬辰倭亂」),妄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整個中國。明軍入朝抗日,首次和這個「不征之國」」兵戎相見。


這當然不是萬曆皇帝違背了「祖訓」,反而是對朱元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祖訓的實踐。


萬曆援朝之戰中,明軍和朝軍配合,最終擊敗了日軍,取得了歷史上對日本的第二次勝利(第一次是唐朝劉仁軌白江口大捷)。


但對於日本這個國家,始終要保持警惕,從19世紀末的甲午戰爭開始,到1945年,豐臣秀吉的子孫們多次直接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這可能是當初朱元璋將日本列為十五個「不征之國」第二位時萬萬沒有想到的。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投稿信箱:t@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此人祖孫三代,滅掉5個國家,統一全國!

TAG:明朝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