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天天吃,居然也能吃錯?
A
吃飯太晚
胃癌風險高。日本東京大學針對胃癌患者進行的研究發現,38.4%的人吃飯太晚或時間不規律。
研究人員分析認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很短,約每2~3天就要更新一次,更新過程一般在夜間胃腸休息時進行,如晚飯吃得太晚,胃腸得不到休息,胃黏膜便不能得到及時修復,久而久之可能增加胃癌風險。如果常吃油炸、燒烤等食品,風險更高。
結石病高發。人體的排鈣尖峰在晚餐後的4~5 個小時。如果晚餐吃太晚,當排鈣尖峰期到來時,通常已進入睡眠中。
尿液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的鈣不斷增加,很容易沉積下來慢慢形成結石。
情緒失控。飢餓感容易讓人情緒失控、失去耐心,遇事容易急躁,控制不住地想要吵架、訓斥別人。調查顯示,「路怒族」現象和吃飯太晚導致的飢餓和低血糖密切相關。
B
吃得太飽
損傷腸胃。胃是用來存儲和消化食物的,吃得過飽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增加胃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
而且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壽命較短,每2—3天就應修復一次。如果吃得過飽,導致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沒有修復胃粘膜的機會,那麼胃大量分泌胃液,會破壞胃黏膜,極易發生胃穿孔、胃糜爛、胃潰瘍等疾病。
晚餐吃得過飽,蛋白質食物無法完全被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加上進入睡眠狀態中,使得腸壁蠕動緩慢,延長了有毒物質停留在腸道內的時間,增加發生腸癌的風險。
晚餐吃太飽,睡眠時消化器官仍在工作,大腦不能休息,腦部的血液供應不足,加速腦細胞老化。據統計,青壯年時經常飽餐的人,老年後有20% 以上的幾率會罹患老年痴呆症。
C
晚餐熱量太高
能量攝入過剩,則會在體內貯存起來。人體內能量的貯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體內的異常堆積,會導致肥胖和機體不必要的負擔,並可成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流行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晚餐熱量太高,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間活動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轉化,容易形成脂肪肝。
D
偏愛重口味
一般來說,味道重的食物,令人擔心的主要是鹽(包括其他鹹味調味品)、糖、增味劑和油脂過多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味道重的食物含鹽量都高。
所謂「好廚師一把鹽」,鹽多,再配合一些增味劑和其他調味品,就容易給食客留下深刻印象。鹽就是氯化鈉,它是一種防腐物質,具有一定的毒性。
除了鹽之外,味精、雞精等增鮮產品,以及醬油、黃醬、豆醬、日本醬、沙茶醬、豆瓣醬、辣椒醬、腐乳、豆豉、蚝油、蝦醬、魚露等所有鹹味調味品也都含有大量的鈉。
過多的鈉會增加腎臟負擔,促進水腫,升高血壓,造成組織脫水,增加胃癌風險,加劇經前期不適,還會增加尿鈣流失,不利於預防骨質疏鬆,等等。
味道重的菜,往往會用煎炸、過油等烹調手法,或者加入很多紅油。這樣,就難免會對烹調油脂多次加熱,餐館裡煎炸一次之後的油是不可能馬上扔掉的,還會反覆使用多次。所以,吃這些濃味的菜,往往會發現油脂的黏度比較大,口感有點膩。


TAG:格蘭仕食尚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