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台山雜詠》

元好問

西北天低五頂高,茫茫松海露靈鰲。

太行直上猶千里,井底殘山枉呼號。

萬壑千岩位置雄,偶從天巧見神功。

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雲山氣象中。

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

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詞的意思是: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顯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個山頂卻顯得更高了。茫茫的松海露出如神龜般的五座台頂。太行山直插雲霄,然而與五台山比起來,卻如在井底。千萬山岩與溝壑都是那麼的雄偉壯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河流湍急,水流聲巨響如雷,這一切都在山峰與雲海之中。雲霧在青翠的山巒間飄蕩出沒,一眼望去滿是深深淺淺的綠色。如此美景大概只有天上的妙高峰能與之媲美了!殊不知,我現在所處的五台山就如妙高峰一般!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徐霞客《五台山遊記》譯文

癸酉年七月二十八日,從首都出發去遊覽五台山。到八月初四日,來到阜平縣南關。山從唐縣伸來,延伸到唐河開始密集,到黃葵又漸漸敞開,山勢不太高大、從阜平縣往西南走過石橋,西北眾多的山峰又高低起伏地聳起來。沿著溪流左岸往北行八里,有條小溪從西邊流來注入,於是離開大溪,溯西邊的小溪往北轉,山谷漸漸狹窄。又走了七里,在太子鋪吃飯。往北行十五里,忽然聽到溪流聲。回頭看右邊的山崖,數十丈高的石壁,中間的坳像削瓜一樣的直直下去。崖上面也有坳,是瀑布所流經的地方,今年天旱沒有水,但瀑布沖瀉的痕迹仍留在削坳之間。離澗底二蘭尺,泉水從坳間的小孔中泛濫而出,往下匯成溪流。再往上走,越過鞍子嶺。在嶺上眺望四周,北面的山塢比較開闊,東北、西北,高峰對峙,山峰都像直插雲天的仙人巨掌,只有正北的一隙山塢稍微差一些。再遠處還有山橫貫在群峰之外,那就是龍泉關,距離這裡還有四十里。嶺下有股從西南流來的溪水,我開始順著溪水往北走,不久溪水從東邊峽谷中流走。我又翻過一座小嶺,就有一條從西北流來的大溪,水勢很壯觀,也是從東南峽谷中流走,想來應該是和西南流來的小溪匯合,然後流出阜平縣北。我當初經過阜平縣時,離開大溪往西走,以為西邊的溪流是龍泉關流來的,沒有想到溪水卻是出自於鞍子嶺坳壁,我翻過嶺後文與大溪的上游相遇,大溪才是從龍泉關流出的。溪流上的石橋名萬年,過了橋,溯溪流,遙望著西北的高峰奔趕。行十里,直達高峰下,峰被小山掩映,反而看不見那山石重疊、高低不平的氣勢。轉朝北走,剛才所看到東北邊的高峰,越看越突出,趨之越近,那高峻陡峭的形態,像遠遠地追隨人而來似的,二十里路程之間,都忙於觀賞應接。這座峰名五岩寨,又名吳王寨,有個老僧人在峰上居住。不久來到東北邊的高峰下,溪水往外流淌,和龍泉關流來的大溪會合,當地人在溪上搭有石橋,但不是去龍泉關要過的路。從石橋左邊行八里,不時地遇到崩塌的崖石矗立在溪邊。又走二里,一座重鎮位於關隘口,這就是龍泉關。

初五日往南進入龍泉關,往東出關。往北行十里,道路漸漸向上延伸,山峰漸漸奇異,泉水聲漸漸消失。不久,陡峭的道路斷絕,路兩邊的山崖峰高壁峭,重重疊疊琦景聚集,山中的樹木和岩石爭奇鬥豔,交錯如綿綉,讓人再也感不到登山的煩勞了。在這樣的美景中走了五里,崖石狹窄處還設有兩道石關。又直直往上走了五里,登上長城嶺絕頂。回頭眺望遠處的山峰,最高的也低伏在腳下,兩旁近處的山峰簇擁而來,只有南部山中有一線縫隙,從縫隙中放眼看可達百里。長城嶺上,高樓雄壯地聳立著,是龍泉上關。關內有一棵古松,樹榦高聳、枝葉茂盛,是高觸雲霄、秀美出眾的物種。龍泉上關西面,就是山西省五台縣境。下嶺的路很平,坡度不到上嶺時的十分之一。走十三里,名舊路嶺,已經到平地了。有條溪水從西南流來,流到這裡順著山往西北流去,我也跟著走。十里,五台水從西北流來會合,合流之後注人淖沱河。於是往西北沿著水走了幾里,到天池庄。往北在塢中走二十里,經過白頭庵村,距離南台只有二十里了,環視山谷四周,還看不出相似天台山的形貌。又往西北走二里,道路左側為白雲寺。從寺前往南轉,往上攀登四里,轉來轉去地上了三里,來到千佛洞,這是登五台山的小路。又轉向西行,走三里住宿。

初六日狂風怒號,滴水成冰。風停日出,太陽像火球一樣從青翠的山林中噴薄而出。沿著山腰往西南行,四里,翻越加嶺,才看到南台就在前面。再上去是燈寺,從這裡開始,山路漸漸陡峻起來。走十里,登上南台絕頂,頂上有文殊菩薩的舍利塔。北面,其它各台環抱聳列,只有東南、西南稍微有空隙處。正南面,古南台位於下面,遠處則盂縣的群山如屏障般地峙立著,並且東端還和龍泉關高峻的峰巒山勢連接。順著南台右側的道路下去,地勢很平坦,可以騎馬。沿著西嶺往西北行十五里,名金閣嶺。又沿著金閣嶺左側往西北下,行五里,來到清涼石。清涼寺廟宇深幽,環境秀麗,高低錯落,美如圖畫。有一塊靈芝形的石頭,長寬都是九步,上面可以站四百個人,上面平整但下面收縮,和下面石頭相連的部分不多。從西北邊穿越棧道沿著石階往上走,十二里,到達跑馬泉。跑馬泉在路邊的山窩中間,石縫只能容下半隻馬蹄,泉水從石縫中溢出,山窩則平坦寬敞,可以建蓋寺廟,但跑馬寺反而建在泉旁邊一里之外。又平緩地下了八里,在獅子案住宿。

初七日往西北行十里,過化度橋。一座山峰從中台延伸下來,山峰兩邊流著塗塗的泉水,景色幽靜到了極點。又越過山峰右澗上的橋,沿著山峰往西而上,山路十分傾斜不平。又走十里,登上西台頂。陽光輝映下的群峰,一一地呈現出美好的態態和奇異的風貌。西台西面,近處是閉魔岩,遠處是雁門關,座座山峰都歷歷在目,彷彿府身就可以抓住。閉魔岩在四十里外,山上全是盤旋橫貫的陡崖,層層疊疊地堆砌上去,成為這山中的奇特之處。進寺叩拜佛像後,就順著台北往下走,三里,到八功德水。寺北面,左邊是維摩閣,閣下面聳立著兩塊石頭,閣就蓋在石頭上,閣柱的長短,隨石頭高低而參差不齊,有的地方完全不用柱子。正中是萬佛閣,佛像都是檀香木的,色彩金碧輝煌,層層排列而互相映襯,不止一萬尊。萬佛閣前有兩排閣樓,都是三層高,閣樓周圍環繞的房屋樓閣也都是三層的,各閣樓之中架有上下通道,人從空中來來往往。在這艱難險阻的萬山之中,要不是神力,又怎能將樓閣建在這裡呢!順著寺往東北走,五里,來到大路上,又走十里,到達中台。遙望東台、南台,都在五六十里以外,但南台之外的龍泉關,反而像離得更近,因為西台、北台,都和龍泉關的山脈相連。這時風清日麗,兩邊的山像眉毛分開而列。我先去中台南面,登上龍翻石。這裡布滿幾萬塊亂石,堆積成峰頭,下面是很深的山塢,峰頭懸空聳立,傳說是文殊菩薩放光顯身影的地方。從中台往北直直下了四里,陰森的崖壁上懸掛著幾百丈冰,名「萬年冰」。這道塢中也有人家居住。剛剛寒冷還沒幾天,五台山中的冰雪竟已有如此種種的形態。聽說是七月二十七日下的雪,正是我從京城出發的日子。行四里,往北登上澡浴池。又往北上十里,在北台住宿。北台比其它各台都陡峻,我趁著日光,到寺外眺望四周。等進到寺中,太陽落山而颳起大風。

初八日老僧人石堂送我出來,他指著一座座山峰說:「北台下面,東台西面,中台正中,南台北面,有山塢名叫台灣,這是眾台環繞的概貌。這裡正東稍北,有座特別尖銳的青山,那就是恆山。正西稍南,有和雲霧相連的山峰,是雁門關一帶的山峰。一直向南延伸的群山,除南台之外,只有龍泉關獨自稱雄。直直往北俯視內、外兩邊,群山都如同花蕾,只有這座山從北面護著群山,陡峭層疊,高峻的山勢,由此可以獨見一斑。這是全面觀看北台的概貌。這裡距離東台四十里,華岩嶺在途中。如果探訪北嶽恆山,不如直接沿華岩嶺往北下,可以省掉上下四十里的路程。」我點頭同意,和石堂告別後往東走,陡直地下了八里,平緩地下了十二里,來到華岩嶺。沿北塢往下走十里,才到平路。一道澗溝從北伸來,一道從西伸來,兩道澗溝合攏後群峰湊集,成為高山深壑中的「一壺天」名勝。沿澗溝往東北行二十里,名野子場。從南邊的白頭庵一直到這裡,數十里以內都長著天花菜,從這裡出去則絕種了。從這裡開始,兩旁的山崖屏障般地排列、鼎足似地聳立,雄壯、峻峭,千姿百態,在這樣的景觀中走了十里。石崖絕壁之中,有層層樓閣突起,那是懸空寺,石壁特別奇異。這是北台外圍的護山,不從這條路出五台山,幾乎體會不到五台山的神奇啊!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康熙五次朝台,還給五台山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存。他先後賜梵文藏經兩部,題匾額55s塊,作詩15首,御制碑文20餘篇,修葺寺廟20餘座,贈送滲金佛像7尊,作法會8次,所贈珍物難以悉錄。現存康熙御制匾額尚有「真如權應」、「雲媚」、「靈峰勝境」、「五台聖境」、「殊像寺」等。其字體為顏歐合體並有一點柳體的筆法,秀逸流暢,柔中藏剛,是寶貴的藝術珍品。所有這些,既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又是研究康熙與佛教關係的寶貴資料,五台山佛教文化也因此而更加厚重,更加亮麗。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三位名人這樣描寫五台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雲數據網 的精彩文章:

現在的生活中,我們還能離開手機嗎?

TAG:五台山雲數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