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手握三十萬大軍,為何沒有選擇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
第一,韓信自己不想。曾經先後有好幾個謀士勸說已經稱齊王的韓信,握重兵與劉邦和項羽鼎立,謀士蒯通的說法是,天下形勢決定在將軍手裡。可以說是非常深刻準確地分析了當時政治軍事鼎立的格局。但是韓信對謀士說,漢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背叛漢王。所以沒有選擇蒯通這些人的計謀,沒有三分天下。正是因此,蒯通才裝瘋逃走,因為他知道,一旦此事被劉邦知道,自己是必死無疑。
韓信
第二,韓信可能也了解就算自己真的選擇與劉項鼎立,恐怕部屬也不可靠。為何呢?韓信的兵眾,主要成分是漢軍,是劉邦的老部下,將軍也是劉邦的老班子,連樊噲這些人都在韓信軍中。韓信實際上只是一個統帥,在稱齊王之際,韓信對這支部隊的掌控不足三年,遠不能說有足夠的控制力。對這樣一支不能算是親信的部隊,韓信可以指揮他們打仗,但即便是打仗,也要靠背水一戰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才能激發戰士的殺敵精神,可見韓信對自己手下這支部隊是比較了解的。這支部隊中還有一部分是破趙地和齊地之後收編的部隊,這些部隊原本是趙王和齊王的部眾,只是被打敗了,不得已歸降。假如韓信與劉項對峙,部屬中心向劉邦的部分自然要開小差,而剛剛收編的部隊很難說戰鬥力能夠強悍到怎樣的水平。如此,即便韓信選擇與劉項對峙,其後果也肯定是不容樂觀的。
劉邦
第三,韓信缺少鼎立的資質,其中不僅包括韓信本人沒有成為政治統帥的素養,還包括韓信的可靠的下屬中缺少蕭何、張良那樣的臣屬。這意味著,韓信的勢力作為攻城略地的力量還可以,但是要建政立國,還有很大的缺陷。僅僅依靠蒯通這樣的謀士,韓信是建不了政權的,即便有李左車這樣的戰略天才,韓信還是沒有足夠的把握與項羽對抗,更不要說擁有張良和蕭何的劉邦了。
項羽
由此,可以說,韓信不選擇三分天下,而是聽從劉邦的命令,實在是一項非常理性的選擇。不過,假如當時的局勢允許韓信在齊國多經營三四年,兵眾已經比較誠服,而民眾也比較歸心,韓信自己的政治班子也建立起來的話,韓信是否會選擇三分天下,就未可知了。當然,這僅僅是假設。歷史卻從來不容假設。


TAG:慕容紹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