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怎樣最廉價地體驗外星生活?鑽進滾筒洗衣機

怎樣最廉價地體驗外星生活?鑽進滾筒洗衣機

編者按:體驗外星生活得花多少錢?用傳統的方法去一趟火星,大概人均花費100億美金,按照Elon Musk的設想需要20萬。就算你希望死後能埋在月球,根據太空殯葬公司Elysium Space的報價,送1克骨灰上去也得$9950。

其實,完全不用這麼複雜。只需一台滾筒洗衣機,往裡一鑽,開機——好,歡迎來到拉里·尼文筆下的「環形世界」!

Strange World

 Iron Maiden

Iron Maiden 

00:00/00:00

圓環形狀的世界是科幻史上相當經典的構想。無論是拉里·尼文想像中能圍繞一顆恆星的上帝工程,還是像《極樂空間》里那樣,在地球軌道上建造一個方寸大小的天上人間,道理都是一樣的。

環形世界自轉就向滾筒洗衣機一樣,把裡面的所有東西甩到它的內壁。世界自轉的向心力就相當於人造重力,只要世界的半徑和轉速合適,完全可以讓住在環形世界內壁的人有和地球上一樣腳踏實地的感覺。也就是說,在一間小屋子裡,你幾乎沒有辦法區分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哪一種樣子。

你怎麼知道世界是個滾筒?

那麼一個誕生在環形世界的文明,要走多遠才能發現自己生活在怎樣的世界呢?

你可能會想,如果世界真是個大滾筒,那麼走出門不就能看到遠處的海向天空捲起了嗎?如果世界足夠大的話,那麼在陸地上還是可能會看到海平線的,因為萬有引力說不定還是足夠把周圍的海面變成一個緩坡。走得足夠遠的航海家,會看到海面向天空捲起,那樣的話他們或許會認為世界是一個大碗,而大陸在碗底。那麼在環遊世界還遙不可及的時代,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是否還有別的線索能得知世界的形狀呢?

當登山者攀登一座很高的山時,他會發現自己越變越輕,盆里水面的波動也變得越來越柔和,這樣的變化和海拔高度成正比。讓我們回想一下中學學過的圓周運動模型,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也就是這個世界的「重力加速度」——大小等於自轉角速度平方乘以圓周半徑,所以說到達的高度越高,離圓心越近,半徑越小,感受到的「重力」就會越小。他們的科學界對重力存在的原因一定也有很多假說,在這之中也一定會有人將這一切聯繫起來,意識到世界真正形狀,即使還不能親眼所見。就像在我們的世界一樣,思想總會比腳步走的更遠。

有這麼一位指揮海戰的軍官,面臨的戰局很不樂觀,制海權在對方手裡,在苦苦尋求突圍的時候,他留意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敵軍發射的迫擊炮彈軌跡總是有一個微弱的偏離,但落地點卻又沒有什麼誤差,這和風力無關,絕不是偶然現象。

在地球上有一種被稱為「地轉偏向力」的現象,也稱為科里奧利效應,導致北半球運動的物體向右偏移,南半球向左偏移。道理很簡單,如果你從一個正在旋轉的圓盤中心走向外圍,由於圓盤各部分線速度不一樣,以圓盤這個旋轉體為參照系,就會觀察到你偏離原有方向,彷彿受到外力作用。和「慣性力」、「離心力」一樣,這個「力」並不存在,只是慣性作用在非慣性系體現,但我們可以引入這個虛擬的力來方便思考。

環形世界的自轉軸平行於地面,這和我們站在地球上的情況不同,所以科里奧利效應會體現在另一個方向。人們有可能會看到垂直於地面的颱風,彷彿天空的一隻巨大的獨眼,那個場面想必是相當震撼的。

來源:《環形世界》封面

再舉一個例子,來往於大陸之間的海上行商會惱火於他們的單擺掛鐘總是不守時,但來檢修的鐘錶匠卻發現不了任何問題。這種誤差很有規律,當船往一個方向行駛時鐘會變快,另一邊則會變慢,這說明誤差不是鍾本身的問題,一定是來自於外界。

單擺的周期顯然與擺長和重力相關,和振幅,擺球質量無關。當船向自轉方向行駛時,當然會有比世界自轉線速度更大的速度,那麼船受到的「重力」就會變大,這就會導致單擺周期變小,時鐘變快,反之亦然。

巨眼一樣的颱風,詭異地偏離目標的炮彈,被船速影響的時鐘,這種種的奇觀或許在很長時間內都會被當成神跡,但最終會被理解。當科學發展到量化時代後,這所有的現象都可以準確告訴人們世界的形狀、大小,以及轉速,不僅僅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也會對社會和歷史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環形世界能有多大?

更有意義的問題其實是——這個世界最小能有多小?

《極樂空間》展示了一個非常美麗的環形世界,它極為精緻,絕對能算是「世界」:人們看到的是真實的天空,飛船可以直接從太空飛進來,而不需通過任何障礙。換句話說,這個太空城的居住區是開放的。

來源:《極樂空間》概念圖,Elysium: The Art of the Film

粗看好像可行,自轉的人造重力也像滾筒洗衣機那樣把空氣甩在內壁上不至於跑掉,從而製造開放卻不流失的大氣層。但是,人類要正常生存,只有空氣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合適的大氣壓。這就意味著環形世界邊緣也得造起高牆。

那麼這堵高牆要多高,才能讓世界有正常的大氣壓?

假設大氣密度始終不變,且世界半徑大到可以一定程度上把重力作為常數,那麼,氣壓為零的高度顯然就是大氣層上界,也就是牆的高度。通過計算,圍牆至少得有8000米高。

問題就在於,真正的空氣密度與溫度,濕度,壓強都有著確定的關係。這樣算下來,大氣層至少也得40多公里高,考慮到「重力」也隨高度變化,圍牆高度更是難以想像。所以,如果要讓環形世界有真正的藍天白雲,恐怕就真是得有像拉里·尼文描寫的上帝工程了。

來源:Shutterstock

雖然大氣並非均質,但海洋環境和「均質大氣」的假設非常類似,海水的密度雖然也和壓強與溫度有關,但相比於氣體,幾乎可以忽略。

在地球上,浮力和水深幾乎沒有關係,往水裡扔一個東西,要沉就一定會沉到水底。這是因為浮力的本質是水在不同深度壓力差導致的,水壓和水深成正比,壓力差和深度沒什麼關係。

但是在環形世界,尤其是半徑不大的話,重力就不再常數了。而重力本身和水深也有關係,於是,浮力的大小將會隨著深度發生變化。你向水裡扔一塊石頭,它不一定會沉底,而是有可能懸浮在某一個深度上。

來源:Julian-Faylona/DeviantArt

靠浮力獲勝的戰爭

這件事到底有什麼意義?它讓我們重新去思考環形世界裡發生的海戰。失去制海權,處於弱勢的國家和強大的敵國相隔一條海峽,正面懟敵軍艦隊顯然是以卵擊石,但如果只有他們知道世界形狀這個情報,或許還有可能利用這一點,開發出一種奇妙的武器來扭轉戰局:

它看上去和水雷沒什麼區別,但是可以通過打開空腔進水和拋棄金屬小球來增加和減輕自重。根據世界的物理模型,可以算出水深和浮力的關係,換句話說,這種水雷在不同的自重下,會穩定懸浮在不同的水深。

還可以有簡單的動力系統——比如發條、壓縮氣體。工程師可以設計內部的機關,使得它在潛航過程中適時調節自重,也就是在合適的地點調節所處深度,從而避開航線上的障礙物和敵軍偵查,直到抵達敵軍港口。就這樣,弱國的軍事工程師在這個時代,就已經發明了具備彈道制導功能的武器。我們可以稱之為「浮力制導炸彈」。

來源:Steve Bowers

浮力制導炸彈的引爆方式可以由水壓和時間這兩個要素來觸發。這樣的話工程師同樣要了解世界的大小和轉速,從而知道水深和水壓的確定關係,讓炸彈在設計好的深度引爆。炸彈潛航到敵軍軍港後,時間恰好觸發最後機關——直接拋棄所有金屬配重小球,炸彈迅速上浮,從底部將敵軍停泊在軍港的軍艦全部摧毀。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這樣的做法就像日本二戰時的氣球炸彈一樣。後者是世界上第一種洲際攻擊武器,雖然不夠精確,但只要有一定數量,仍然可以達到戰術目的。同事,這也會讓強大的敵國消耗額外的資源,重新構想反制手段,從而為弱勢的一方贏得寶貴的喘息時間。

所以,探究世界的真相,遠不僅僅是滿足人們的好奇心。

來源:SirDanielofBrindley/DeviantArt

環形世界中,階級仍然存在

我們的世界存在地理差異,有些地方有資源,有些地方是戰略要衝,有些肥沃,有些貧瘠。正是這些不平衡讓人類的歷史不是一潭死水,權謀、戰爭、革命輪番上演,把人類的史書裝點得波瀾壯闊又血跡斑斑。

在環形世界,地理造就的不平衡同樣存在,他們的歷史同樣不會順風順水。最直接的不平衡就是重力。如果把環形世界離圓心的距離叫做「緯度」,顯然緯度越高,重力越低,如果環形世界的地表也不是一馬平川,而是有高原和低谷的起伏,就會有截然不同的、以重力來劃分的地理差異。

來源:DeviantArt

這樣的世界上會上演怎樣的故事?大可以天馬行空地去想像。假設有個種族叫高嶺巨人,他們只能生活在高原上,因為平原和低谷的高重力會讓他們沉重的身體舉步維艱。如果他們也像《進擊的巨人》里那樣是人類的天敵,那麼生活在其巨大陰影下的人類,恐怕就不是躲在高牆裡還能遙望遠方的廣闊天地,而是只能困在一個封閉的盆地或低谷里坐井觀天。

在這樣的境況下,「自由」會不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具吸引力?因為井口以外不僅有從未見過的世界,還能讓你擺脫重力的拖累,在廣闊的天地盡情奔跑。為了這個遙遠又觸手可及的夢想,也許這個世界也會有自己的調查軍團,也會有「為人類未來而獻出心臟」的誓言,更加壯烈輝煌的為自由而戰的傳奇故事。

或許在地底的更深處,重力更高的地方,生活著比我們更小的人。他們長得太小,散熱過快,無法適應地表的溫度變化,僅僅是地表的低重力和季節溫差就會給他們帶來無數挑戰。但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在他們的眼中卻是一片極為廣闊的未知新世界,充滿著無數激動人心的冒險,這些同樣也是無比精彩而又幸福的想像。

即使只有人類,世界大同的願望也不會那麼容易就實現。在現實中,劃分社會階級的要素很簡單,就是對稀缺資源的佔有。

來源:Erik van Ooijen/ArtStation

在環形世界,高緯度地區顯然要比低緯度地區要少,而「最適重力」就成為了稀缺資源,那樣的話,富人佔據舒適的高原,享受著輕巧的身體和更不費力的勞動。而再往後,科技的發展恐怕還會增大這種差距。低重力下的醫療,交通等等都會有更加明顯的優勢。不同緯度的生產效率,財富積累速度都截然不同,這些都必然埋下了階級對立的種子。

到了科技更發達的時代,建造聯通環形世界直徑的工程,從地面上看就像一座通天高塔, 也許就可以不受制於地理條件,而是在各種緯度建造真正的天空之城。同時,社會也會區分得更加明顯:不同的緯度,因為不同的重力而有不同的地價,社會的財富劃分只要看你住在哪個緯度就一目了然…….

來源:Cortney Skinner

也許有一天,環形世界上的人們和我們見面了,彼此都會驚訝於各自的歷史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我們都有對世界真相曲折而漫長的求索,在迷霧中努力建起理性的殿堂;都有對自由的渴望和抗爭,有著閃耀著人類精神的傳奇故事;也都有著敵對、貪婪和互相掠奪,同樣的人性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演繹了各自的軌跡。

我們在不同的搖籃里開始自己的歷史,也會在最終遠遠地回望自己的搖籃,然後走向更遠的地方。當我們走的足夠遠時,也許會覺得,人類的渺小也是如此幸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如此多激動人心的發現,有如此多精彩的故事。

- 本文首發於《科幻世界》「不存在日報」專欄 -

| 關鍵詞 |#環形世界#

| 責編 | Raeka

| 作者 |王騰,未來局簽約作者,統計學碩士在讀,目前作品有《夏日往事》,《距離的形狀》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我殺了妻子,可能因為她太聽話了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