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茅台市值攀上一萬億,但有兩個難解的「結」

茅台市值攀上一萬億,但有兩個難解的「結」

本文頭圖:2011年在上海舉行的陳年茅台拍賣會,起拍均價超過數十萬元。由視覺中國授權,未經允許,請勿使用。

2017年以334.28元開盤,貴州茅台(600519.SH)在一片「斷貨」聲中連續突破400元、500元、600地、700元關口,市值逼近萬億。

2018年的第十個交易日(1月15日),貴州茅台開盤即創799.06元新高,市值突破萬億關口後迅速回落。

想買房限購了、想買車搖不著號、想買古董看不懂、想喝茅台買不到,各路資金髮現只有茅台股票「敞開供應」,儘管價格高但能買得到而且還是「真貨」。

關於茅台業績提升潛力、萬億估值是否合理,請見虎嗅《財報透露的真相》專欄今早(2018年1月16日)發布的《茅台市值一萬億,高不高?》。

茅台要健康發展,產品能夠正常流通、市值穩居萬億之上,需要解開兩個結:奢侈品身份確認及渠道重構。

奢侈品身份確認

2011年,茅台提價20%,53度飛天終端零售價為959元。時任茅台集團董事長的季克良在「兩會」期間表示「我從來沒有把茅台定義為奢侈品」「我一直的主張都是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台酒」。

季克良的話不僅成為「廠訓」,被袁仁國、李保芳等茅台高管在重要場合一次次重複。也固化了相當一部分人對茅台的認識:「茅台不是奢侈品;老子要是喝不起或者買不到,那這個世界就有問題」。

季克良的思路是「就現在中國百姓的消費水平而言,只要不是天天喝,是消費得起茅台酒的」,所以茅台不算奢侈品。

對奢侈品Luxury一詞相對準確的解釋來自韋氏詞典:something adding to pleasure or comfort but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

奢侈有三個顯著特徵:第一是品質高,能夠給人帶來喜悅和舒適;第二是超高品質帶來的喜悅和舒適是非必需的;第三願為非必需的高品質掏錢的消費者不介意多掏錢,而且圖的就是「名貴」,所以奢侈品一定要貴。

通過觀察,筆者補充了兩個特徵:毛利潤率超過90%和「手工打造」。每瓶成本80元的茅台出廠價為969元,毛利潤率92%,遠超賓士。物以希為貴,在全自動流水線生產不出奢侈品,許多國際大牌都強調「手工打造」,而茅台酒諸多生產環節都大量使用人工。

高品質、非必需、名貴、毛利潤率超過90%、手工打造,茅台酒都佔全了。不肯大方承認奢侈品身份是件很擰巴的事,而且對茅台未來發展不利。

奢侈品是國寶

茅台對自己的奢侈品身份總是半遮半掩,與社會輿論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更準確地說,茅台高管與眾多國人一樣從骨子裡厭惡奢侈品。當自家產品被消費者愛戴、價格一漲再漲仍供不應求時,以「遠遠比不上動輒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紅酒和洋酒」 「百姓喝得起」為茅台撇清奢侈品身份,與「讀書人竊書不算偷」意思差不多。

其實,奢侈品對一國經濟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國寶」,茅台是能夠扛起民族奢侈品大旗的唯一「選手」。

對內,奢侈品與稅收、慈善一樣改變了財富的分配。

釀造一瓶茅台要用5斤高粱米,加上人工、能源、水電及包裝材料總成本約80元。花1500元的消費者相當於「捐獻」了1420元,這瓶酒不過是「榮譽證書」。

2017年,貴州茅台(600519.SH)營收超600億,這筆錢分為三大塊:消費者喝掉的酒成本不到60億,這些錢大部分是3萬多個工人家庭的勞動報酬,其餘買了高糧米、酒瓶、紙箱;國家收了244億稅;股東(其中國有法人股佔比62%)享受近300億凈利潤。

當某人遇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用1000丹麥克朗買了一盒火柴,誰會罵他「窮奢極欲」?當有人花1000元向賣冰棍的老大娘買了一根冰棍,誰會說他「暴殄天物」?為什麼花1500元喝了5斤高粱米釀的酒,就有人義憤填膺?

對外,出售奢侈品是名副其實的一本萬利。

幾塊牛皮、手工縫製的包包能換回幾萬甚至幾十萬,省水、省電、無污染、增加就業……對法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來說,奢侈品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更是與「新貴」美利堅抗衡的法寶。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獨特的中國為什麼不能擁有一大批世界級奢侈品?假如「茅台」屬於法國,會像眼睛一樣被愛護,每瓶賣你一萬歐元!

前者在虎嗅提出這個觀點,有網友說「別人的奢侈品,是賣給外國人,掙人家的錢,這才是有本事。」這就是吹毛求疵了,按他的思路「向外國人收稅,這才是有本事」。不過,奢侈品做好了還真能「向全世界收稅」,這正是中國奢侈品的奮鬥目標。

國人應當愛護比鳳毛麟角還稀缺的民族奢侈品牌。如在國內得不到起碼的尊重,被罵得象狗屎,屁股上踹一腳就讓人家出去「為國爭光」了?

茅台一度成為公款吃喝、請客送禮的替罪羊承擔公眾的憤怒,但國寶無罪。當茅台隨「八項規定」的落實撤下公務宴請的餐桌,有些人認為茅台這下完蛋了。但國寶就是國寶,深厚的群眾基礎托起茅台的萬億市值。

作為民族奢侈品的唯一「種子選手」,茅台只管釀好酒,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形象,不必把「百姓買得起」這個「結」套在脖子上。#還不夠14億百姓每人嘗一口#

傳統渠道商成囤貨商

中國酒類主要分銷模式是多級分銷模式,全國總代理或省市總代理從廠家直接進貨(有些品牌還有地市級代理甚至縣級代理)。除歷史原因,酒類做為商品的三個特點使多級分銷成為主流:

第一,商品笨重、易碎、對儲藏條件有較高要求。因此物流成本高、風險大。酒廠自建渠道成本高、風險大。

第二,酒類是嗜好性消費品,消費者對品牌、口味都非常敏感。特別茅台、五糧液、劍南春名酒都有忠誠的擁躉,因而生產品牌溢價。決定一瓶酒零售價格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成本、不是口味而是品牌。因此知名品牌對控制渠道有一定的自信。

第三,酒類屬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消耗快、重複購、頻次高,消費者習慣就近購買。

各級經銷商作為品牌溢價的受益者以酒廠為盟主形成一個金字塔,具有分散成本、阻斷風險的作用,對酒企資金周轉及存貨風險分擔有極大益處。誰家渠道覆蓋地域廣,終端直抵消費者是王道,所謂「得渠道者得天下」,「渠道是酒企的命脈」。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名酒的成功都是渠道的成功。

處在酒廠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所有商家——代理商、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可以統稱為渠道商。

通常渠道是厭惡囤貨、喜歡「走量」的,只有一種情況例外:明確知道價格會上漲。茅台酒廠給了渠道商這種信念。

普通商品的價格隨供求關係圍繞成本上下浮動。成本10元的商品零售價20元,廠商趨之若鶩、價格迅速回落,甚至暫時跌破成本價。因此普通商品的定價原則是「成本+行業平均利潤」。如果是知名品牌、廣告「轟」得猛還可以加點「品牌溢價」。

奢侈品定價與成本、行業平均利潤率沒多大關係,而取決於目標人群的支付能力和心理價位。茅台酒的零售價與80元生產成本無關。

2017年,茅台執出廠價、零售指導價分別為819元、1299元。由於供不應求,願出高價者大有人在。漲價預期明確,渠道商成了囤貨商,千萬百計多囤少賣,致使茅台更加供不應求,漲價預期更加強烈。

渠道商本應充當從廠家通向消費者的管道,現在成了「無底洞」。通過財報分析發現茅台酒廠確實留了一手(20%~25%產能未釋放),但即便把這點產能放出來也是杯水車薪。

面對流通亂象的糾結

這樣下去,茅台酒有可能成為單純的投資品。已有媒體警告「茅台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

茅台的對策一是將出廠價提高18%,二是提出「將線上銷售佔比從30%逐步提升至60%」,降低對傳統渠道商的依賴。

提價前建議零售價為1299元,實際賣到1800元;提價後建議零售價是1499元,終端價或將突破2000元。可見提價最大的效果是提高酒廠業績,對整治價格亂象作用有限。

茅台真正需要解開的「結」是如何對等傳統的線下渠道商。

首先,線上絕非坦途,早有黃牛「重兵把守」,2017年茅台運用包括阿里WAF蟻盾、騰訊天御及茅台電商自有異常用戶識別模型,覆蓋了機器、貓池、社交、故意偽造等多個方面,對用戶下單前進行了嚴格的甄別篩選,攔截黃牛用戶48.7萬人、關閉異常訂單5.32萬筆。

其次,茅台更擔心的是失去線下渠道,會對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形成重度依賴。茅台今天的火爆來之不易,經銷商功不可沒。遠的不說,2012年、2013年茅台酒銷量激降,廠商要求專賣店必須按照以前的數量提貨、自行消化。

正是在2012年、2013年主打產品銷售不暢的背景下,茅台加大了醬香系列酒的力度,除王子酒、迎賓酒等中低檔產品還推出面向年青女性的「悠蜜系列果酒」(有藍莓、菊花、玫瑰等6種口味)。儘管經過歷年擴產,茅台基酒產能達到6萬元,但2017年茅台基酒產量為4.27萬噸,「不敢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也是造成「飛天」難求的原因之一。

線下門店對酒類零售不可或缺,它們是重要的展示平台和「流量入口」且無論「自提」還是店家就近送貨都遠比電商平台時效性強。

2018年,提價後的茅台業績將更為靚麗,但是兩個「結」短期內看不到解開的希望。

最近一次漲價,網友質問「忘記讓百姓喝得起的承諾嗎?」「更喝不起了!」為什麼沒有網友抱怨買不起法拉利呢?看來茅台酒正大光明地宣示奢侈品身份還任重道遠。

對傳統經銷商,無論回顧歷史還是展望未來,茅台都不敢徹底放棄。

#洞悉中國一線公司真實生存面貌,掃碼訂閱Eastland在虎嗅精選付費專欄《財報透露的真相》

讀懂財報,就拿到了通向真實商業世界的通行證,擁有了跟專業投資人一樣的方法論和視角,就能避免被滿嘴跑火車的CEO忽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的現金貸、P2P、區塊鏈會怎麼樣?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