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兒郎求學記

小兒郎求學記

我剛生下樂樂的時候,那些過來人就對我說,別看你現在滿不在乎的,等將來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的時候你就捨不得了,這叫分離焦慮症。

我不信,我巴不得眼前這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趕緊讀書識字,長大成人。

三年多的時間彈指而過,眼看樂樂要上幼兒園了,因為搬家的關係他是插班生,我們提前幾個月就在做他的心理工作,詳細給他講上幼兒園是什麼情況,有什麼好處,同小區的孩子每天早上哭得驚天動地,我實在是如履薄冰。

然而樂樂對幼兒園似乎並沒有什麼抵觸情緒,問他喜不喜歡,他說去了才知道;他是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從來沒考慮過還有「不去」這個可能性。

就這樣終於到了那個大日子,早上起來像平常一樣刷牙洗臉吃了早餐,背上書包跟著他爸爸走了,半個多小時之後他爸爸自己回來,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沒哭。

我的心放下了一大半,放學的時候我和他爸爸一起去接,老師一個勁兒地誇他適應力強,回家路上我問他,幼兒園怎麼樣啊?

他輕描淡寫地回答,還行吧。

我不知道是哪裡來的福氣,那些讓其他家長頭痛萬分的問題,我幾乎每次都沒費什麼力氣就躲過了,從此以後順利地上了兩年幼兒園,沒哭過,沒惹過事兒,每天開開心心的,放學後和同一個校車的孩子在小區里玩到吃晚飯才回家,別的家長都開玩笑說,像樂樂這樣的小孩,養十個也不累。

我自問是全天下最不靠譜的媽媽,卻常有人來問我有什麼育兒經驗,我恨不得鑽到地縫裡,最後勉為其難地擠出來兩個字,放養。

真的,在樂樂的學齡前時光里,經常是爺爺家住兩個月,姥爺家住兩個月,再和姥姥回貴州老家過個春節,小小年紀就接觸了很多不同的人,也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國內的,國外的,我們走到哪都盡量帶著他,所謂適應力強,大概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到了上學的年紀,團團說,給他找個好點的國際學校,讓他寄宿吧。我家周邊的公立學校都不太理想,也沒有經濟實力買什麼學區房,國際學校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北京的國際學校大多位於市郊,讓孩子走讀也太折騰了。

把6歲的寶貝兒子送去住校,任我的心再大,也猶豫了一下。

我算了一筆賬,小學周五只上半天課,也就是說他每周有兩天半還是在我們身邊的,加上寒暑假,公休日,一年365天,分開的時間其實連一半都不到。

住校的好處自然是不言而喻:可以培養自理能力,獨立性,養成好習慣,有更多機會和同齡人相處,交到好朋友……但畢竟也有不少反面的聲音,主要是擔心孩子有一種「被遺棄」的心理,或者是某些需求得不到關注。

我看了不少所謂專家寫的文章,最後的結論是,這種事情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沒有誰的意見可以代表所有的孩子。

團團上幼兒園就開始住校了,據他說那是他童年最開心的時光,而我本人的記憶則是相反的,小時候如果被送去住校,肯定會不開心。

我們決定採用老辦法:和他講道理。

和一個當時還不到5歲的孩子講道理嗎?是的,這是我和團團一直以來堅持的原則。

就算你是小孩,也得講道理。

我們在京郊選了一家性價比不錯的國際學校,帶他去參觀了校園,和老師面談,介紹了在校生活的時間表,同時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他不願意住校的話,可以去公立學校走讀。

樂樂是個謹慎的小孩,我以為他會向從前一樣問很多問題,比如公立學校是什麼樣子,能不能去參觀之類的,沒想到他只問了一句,面試很難嗎?

和老師談話的時候提到了需要通過面試才能入學,看來他已經對這裡一見鍾情了。

我心裡反而有一些失落,昨天還在襁褓中的嬰兒一轉眼就長大了,很快就不能與他朝夕相處了,沒人能保證這個選擇一定是對的,但至少在這一刻,我由衷地為他高興,為他的勇氣而深感自豪。

接下來的幾天他為了通過面試而努力學習,以至於校長對他刮目相看,和我們商量說不用再等一年了,以他的水平五歲就可以上一年級了,我們考慮到他是男孩子,如果在班裡是年紀最小的,在社交方面可能會處於劣勢,這才作罷。

也許是我低估了孩子的潛力,在那段時間我總是感到心虛,真的會如此順利嗎,為什麼連「上學」這樣的大事,做好了排除萬難的準備,到最後卻是不可思議的簡單?我不敢居功,真的,事實上我做的太少了,樂樂似乎生來就自帶一種神奇的修復功能,問題兩個字似乎從來都與他無緣。

帶著一種「必須要做點什麼」的心理,我策划了一場為期95天的環球旅行,一方面是送給他的六歲生日禮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開闊他的眼界,讓他在步入小學生活的時候有一個更高的起點。

途中偶爾和他說起上學的事情,他依舊是滿不在乎的態度,我開始覺得,這件事是我想太多了。

果然,回京後我們迅速切換到了「新生」和「新生家長」的角色,興奮地採購文具,去學校報道,削鉛筆,包書皮,在我反應過來之前,他已經拖著拉杆箱消失在校門之內了,沒有任何煽情的場面,甚至沒有一點儀式感,回到家裡我馬上投入工作,直到天黑了,心裡才冒出一個念頭:他睡了嗎?

班主任老師在群里發了至少一百張照片,第一節課、第二節課、做操、吃飯……孩子們個個笑得開心,大概所謂的「分離焦慮症」,還是家長們比較嚴重。不停有家長提出要求,我家孩子看不清楚,能不能再多拍幾張?我能理解她們的心情,但對我來說,只看一眼就夠了。

看到他佯裝不在意卻躍躍欲試的眼神,就知道他在努力融入。

並且一定能融入。

入學的前幾個月,我盡量不正面地詢問他學校里的情況,等他自己主動來說,他正經歷著人生中重大的變化,我不想讓他感受到任何來自外界的緊張情緒,這些情緒會打亂他的節奏,增加他的壓力。

小孩子其實很簡單,你不當回事兒,他也不當回事兒;他不當回事兒,就真沒什麼事兒了。

聽到他越來越頻繁地提起班上同學的名字,我徹底放下心來。

沒多久他開始吐露心聲:「學校的飯比家裡好吃,宿舍熄燈之後還經常有人聊天。」

「我每個周五都不怎麼想回家,回家之後周一又不怎麼想上學。」

其間團團沒少「嘲諷」他,說他丟三落四,吃飯老吃到衣服上,考試不是一百分,他不服氣就和團團爭辯,辯不過就氣鼓鼓的,過一會兒就忘了。正趕上那段時間我們工作特別忙,有時候周末接回來也是跟著我們到處奔波,作業是趕上哪兒就在哪兒寫,作息也不規律,別人看我們家孩子都心疼,但樂樂照樣是好好的,樂呵呵的。

孩子就是這樣,他不勢利,也不需要太多優待。

他需要的是一個讓他感到默契的生存環境,僅此而已。

我這些年來所有的幸運,如果一定要總結出一個原因的話,我認為就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正」的循環,我們不給他壓力,他就沒有逆反心理,沒有逆反心理就會表現好,表現好了我們就更沒有必要給他壓力。

換個角度來說,當一個健康、快樂的小孩遇到一對健康、快樂的父母,我們彼此之間的相處其實很容易,並不需要誰付出太多,犧牲太多。他的心情好,自然聽話,他聽話了,我們的心情就更好,同時有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新的元素,再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帶回到他的身邊。

我不知道這結果是不是必然的,也不知道這理論能否適用於所有的家庭,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不了解孩子,便無從愛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心理特質,這特質多半是源於父母自己,先天或後天的影響,審視自己的生活,便能找到他行為的原因。

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

到底該選擇一條怎樣的成長和求學之路,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要腳踏實地,反覆論證,欲速則不達。

迄今為止我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前方還有很多關卡,一步也不能鬆懈。

但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樂趣,我們扶著他的手,握在方向盤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使心中忐忑也要勇往直前。

我期待的,是我們終於可以放開手,在后座美美睡上一覺的時候。

這一天,也就是他的學成之日。

95天親子環球旅行正在持續更新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海錄 的精彩文章:

95天環球系列

TAG:山海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