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品論三國】陸遜四戰曹魏無敗績,為何東吳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品論三國】陸遜四戰曹魏無敗績,為何東吳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原標題:【品論三國】陸遜四戰曹魏無敗績,為何東吳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陸遜四次北伐無敗績,為何東吳不趁機消滅曹魏政權?


陸遜,可謂是三國中期東吳防線的奠基者。而且在三國歷史的記錄中,陸遜幾乎是三國時期僅有的毫無敗績的三軍主將!但我們卻發現,在蜀漢多次北伐之時,東吳也有過多次的北伐,但往往是敗北而歸。而在北伐的陣容中卻往往看不到陸遜的身影,那為何陸遜一直都沒能像諸葛亮和孫權一般北伐,企圖光復中原呢?


今天,小編給你的答案是:蜀漢的建立是以光復大漢為口號基礎的,但東吳卻是實打實的保境東南!也就是說,東吳建國之初就以偏安江東一隅為主要國策,至於北伐什麼的也不過是趁你病,要你命的貪便宜心態。


但下一個問題來了,東吳北伐真的能一口吞下曹魏嗎?答案當然是……


沒戲!


好了,我們先來看看陸遜與曹魏之間總共發生的四次交鋒:


1,石亭之戰


公元228年,吳國鄱陽太守周魴用詐降誘敵之計致書魏國曹休,表示願意叛吳歸魏,請求曹休派兵接應。曹休中計,率軍10萬與另外兩路魏軍同時深入吳地。孫權率軍進駐皖口,派陸遜、朱桓、全琮各率兵3萬,迎擊曹休於石亭。陸遜等三路吳軍利用地形優勢同時向曹休的軍隊衝殺、追擊,斬俘魏軍1萬餘人。

此戰最大戰績是使曹魏大司馬曹休在戰後負傷,在趕回洛陽後沒多久便一命嗚呼。



2,廬江之戰


嘉禾元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進發。魏揚州都督、征東將軍滿寵見吳軍舍船登陸,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3,襄陽之戰

嘉禾三年,這一年一開春,諸葛亮就籌備第五次伐魏。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諸葛亮遣使聯絡東吳協同攻魏。對此,孫權給與了積極的回應。五月,孫權親率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派遣陸遜與諸葛瑾率萬餘人進軍江夏沔口,準備進攻襄陽。


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力戰拒守,終不能克。期間滿寵招募數十人敢死隊縱火焚燒吳軍攻城器械,並射殺了孫權之侄孫泰。孫權只好選擇撤退。此時,東吳主戰場算是失利了。


此時孫遜與諸葛瑾的襄陽之戰則變成一場勝利大逃亡。陸遜與諸葛瑾的得知孫權前線撤兵之後,遂進軍繼續前行襄陽,並虛張聲勢,使魏軍不敢進攻。進至白圍後,揚言狩獵,暗中分兵將軍周峻、張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等地。吳軍所過之處,魏人皆棄物入城,以至將城門堵住,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殺其民,然後才得以關上城門。吳軍斬俘千餘人,爾後安全撤回。


4,邾城之戰


赤烏四年,陸遜已到人生晚年,這個時候諸葛亮已死,吳蜀聯盟已名存實亡。陸遜選擇以攻為守,攻下曹魏控制的邾城之後,修繕邾城,布置重兵,進一步確保邊境安寧。


我們來看這四次陸遜與曹魏的交鋒,石亭之戰可謂是一次實打實的正面交鋒!而另外三次戰鬥一次小勝,一次以進為退,還有一次則被識破而直接退兵。縱觀陸遜四次與曹魏的交鋒,唯有第一次石亭之戰是最有機會北伐成功的!


事實上,陸遜與曹魏的四戰,只能說是小勝。對於曹魏來說根本不傷筋動骨,在坐擁天下九州之六,曹魏的兵力總數甚至可以超過蜀漢全國人口的情況下,石亭一役損失一萬部隊完全是可以彌補的。而坐擁江東的東吳幾乎無法抵擋住曹魏事後的反撲,這也是為何陸遜對曹魏的策略始終以防守和騷擾為主。


最後簡單地說,迫使陸遜選擇守勢的最重要兩個字:國力!



點擊「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品論三國】一個小人物在三國職場的正確選擇

TAG: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