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大同下華嚴寺合掌菩薩像

大同下華嚴寺合掌菩薩像

在山西大同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內,靜靜地佇立著一尊合掌露齒脅侍菩薩。這尊菩薩造像可以說是久負盛名。1964年郭沫若先生參觀後為之題詞:「下華嚴寺薄伽法藏塑像乃926年前故物,比例合乎自然表情特別生動,余以為較太原晉祠聖母殿塑像為佳,誠為不可多得之藝術作品宜儘力加以保護。」

鄭振鐸先生也曾這樣盛讚薄伽教藏殿:「簡直是一個博物館。這裡的佛像,特別是倚立著的幾尊菩薩像,是那樣的美麗。那臉部、那眼睛、那耳朵、那雙唇、那手指、那赤裸的雙腳、那婀娜的細腰,幾乎無一處不是美的製造品,最漂亮的范型。倚立著的姿態,嬌媚無比啊,不是和洛夫博物館的Venus De Melo(米羅斯島的維納斯)有些相同嗎?」

下華嚴寺的薄伽教藏殿為遼代建築。「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意為佛有萬德,於世獨尊;「教藏」是指佛教經典;「薄迦教藏」就是佛教藏經的殿堂。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薄伽教藏殿殿內塑像的布列是以間為鋪,三間即三鋪,每一鋪各自設置主佛一尊,兩側有弟子和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中間一鋪計七尊塑像,兩邊各九尊。

佛壇的四個角落分別塑造了護法四大天王威武屹立,整個大殿內共計29尊塑像。是我國現存遼代塑像最多的佛殿,也代表著遼代彩塑的藝術高峰。我們先看南邊開間所陳列的九尊塑像,壇上後部當中為彌勒佛,兩側前後脅侍菩薩五尊,左邊兩尊,右邊三尊。這五尊站立的脅侍菩薩皆面如滿月,圓潤而扁平,下巴甚小,頭梳高髻並戴花冠,身姿瀟洒,神情嫻雅。北側三尊:後兩尊與南側對應,大致相似,只是衣服色澤存在變化和差異。最前面一尊即我們所說的合掌露齒菩薩。

在大殿所有菩薩造像中,以這尊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形象最為生動,動勢最為強烈,當然名聲也最為顯著。其像高約2米,跣足立於蓮花台上,頭戴寶冠、梳有高髻、長辮撫肩,肩著披帛,上身微袒,胸佩瓔珞,戴有臂釧,下著長裙,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其體態豐盈適度,全身重心落在左腳上,身體向右扭轉,裊娜多姿,婉麗動人。整尊造像神情閑逸,寧靜大方,她的頭部稍稍右傾,雙目微睜,向左下方斜睨,輕啟雙唇,微微而笑,露出了白皙的牙齒。雙手呈拱於胸前狀,手指半屈半伸,上下疊置,合掌露齒微笑的神態表示著對佛法的領悟,實在是下華嚴寺的遼塑中的珍品。

關於這尊合掌露齒菩薩,有一段傳奇。相傳,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有個造像出眾的工匠不願為皇家賣命,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將他痛打一頓,後因眾人哀求,才使其免於更大災禍。工匠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

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佛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工匠們受到啟發,便依著她的身段、動態塑造修飾。一天,監工發現老工匠的活沒幹完,就令人痛打他。就在此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監工似乎發現了這秘密,便勒令剝光其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莞爾一笑,便縱身躍入鑄鐘造塔的鐵水中。老工匠的女兒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工匠們記住了她臨去時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形體、姿態塑成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情狀凝固於塑像之上。

這段凄美的傳說似乎正也解釋了這尊菩薩造像其獨特的美學特徵。塑匠將肌膚的質感,甚至隱約的脊椎的輪廓都表現得一絲不苟。所有袒露的肌膚都順滑而細膩,尤其是菩薩合十的修長的雙手,更是鬼斧神工,鮮活實在。

從雕塑造型來仔細觀看這尊菩薩造像,可以發現無論正觀、側觀,塑像通身上下都體現著一種曲線的優美。自上向下正觀之,可以發現一條以脖子和胯部為拐點的反S形曲線,而這條曲線同樣出現在菩薩的背影中,再深入觀察,可以發現,菩薩的肩膀和胯部並不在一個平面里,而是略微有些傾斜。

由於菩薩的胯部向右上方傾斜,因而其右臂較左臂便略顯鬆弛,這一點在菩薩的雙腿上有更明顯的表現,整件塑像的重心並不是平均地落在雙腿上,這樣的處理減少了菩薩的重量感,使之顯得體態輕盈。從露齒菩薩通體體感變化的角度來看,變化尺度非常輕微,軀體和諧自然,處理巧妙得當。菩薩衣飾細節的表現也十分精彩,緊隨其身形雕琢的衣褶而起伏變化,薄薄的輕紗軟軟地貼在菩薩的身上,勾勒出柔美的曲線,長長的飄帶繞過腰肢和雙臂捲曲著輕輕地落在腳畔。細軟輕妙,妥帖自然,宛若微風拂過,仙人下凡。《洛神賦》中有言:「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稼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全部用來形容和狀貌這尊合掌露齒菩薩的風神,皆不為過。

薄伽教藏殿內的彩塑菩薩像的造型特點應該是沿襲了唐代的審美風格,但又有明顯不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這些造像的腰和兩臂塑造得較長,面相寬平,軀幹健美,豐潤適度,帶有遼代少數民族女性的一些體態特徵。總之,以合掌露齒菩薩為典型代表的山西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內遼代彩塑,堪稱我國現存遼代彩塑之精華,令觀者從中可以感受遼代彩塑的造型風格、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和藝術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說不可以造半身佛像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