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六條小規則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六條小規則

1. 未經過別人同意之前不可拿別人的東西

經常能看到孩子們玩耍的時候,發生爭搶玩具,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不一樣的玩具,都會搶過來佔為己有,而導致吵鬧。

那是因為,6歲之前的寶寶不懂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見到喜歡的就想佔有,所以需要我們去引導,去教育,他們需要經過多次的提醒和改正,才會逐漸有了「我的」、「你的」概念。

2. 要知道先到先得的原則

「有一次,帶女兒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店裡有個供孩子玩耍的地方,有滑滑梯,當時好多小朋友都在玩,寶寶二話沒說就沖了過去,人家小朋友都在排隊,只有她衝到了前面,被她推開的小哥哥,一生氣把她用力拉到了一邊,她就哭了起來。這時候,我就醒悟了是我教育的缺失。

其實我們大人身邊也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往往會引起旁人的公憤和譴責,這種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才讓我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設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後來者等待』的原則。」

3. 不可以打擾到別人

比如我上次坐高鐵,一個6歲左右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我椅子,持續快上百下。

我回頭跟他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阿姨生氣了」。

首先,我真的沒生氣。其次,就算我生氣了,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他做錯了。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

就像我數次說的,孩子大腦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machine。他只能記住從你教導里推測出來的直接結論。

從你的話里,如果直接推出來結論是「別人不生氣就行」,那麼他就可以繼續做任何事情,沒人抱怨就好了。

今天我在火車上還遇見一個媽媽,也是一個問題。三個7-9歲孩子在車廂追跑打鬧,聲音特別大的尖叫。

一個孩子媽媽指著同行的嬰兒跟他們說:「寶寶在睡覺」。

她這也算教訓,但是同樣的,教訓的點不對。不是因為有寶寶在睡覺,你不能

在車廂里尖叫,而是在車廂飛機這種狹小公共空間,本來就不能尖叫。

一個睡覺的人都沒有,都不能這麼大喊大叫。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訓的特點是,把所有問題都歸咎在別人身上。

因為別人抱怨了或者別人有可能抱怨,所以我們可以教育孩子收斂一下。

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本來就不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即便沒有任何人指出來。

這種歸因錯誤的教育方式,配合兒童大腦發育期特徵,孩子很容易就形成以下行為特徵:

1. 不斷試探你的底線: 因為你每次教訓他,都是告訴他是因為誰誰誰生氣了,誰誰誰在睡覺,而不是他自己應該咋樣,他就很容易想試探你的底線。

他只要踩著別惹你發火的線就可以了。孩子好奇心旺盛,自然就會不斷試探你底線。

2. 他再大一點,就會自己也形成這種歸因方法。所有和別人的衝突,都會先歸因到對方。包括對待父母也是一樣: 因為你blah blah,所以我才blah blah的, 你居然還不滿意?。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很多親子矛盾都來自於此。

孩子覺得我一生都在取悅父母,但我父母還是不滿意。父母總說,你blah blah不聽話,幹什麼什麼不成。

其實根源在於,他很小時候,你就沒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客觀的依據和準繩。

你教育了他這樣的人生觀: 一切以別人眼光為是非標準,要不就是取悅別人,要不就是試探別人底線。

他在這種教育下,沒有機會建立自己的是非觀,加上父母的教訓總是把矛頭引向別人。他自然就學會了,把能賴在別人身上的都賴在別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頭指向教他這樣做的父母?。

4. 不可以有粗俗的行為

過於粗野粗俗的行為等同於頑劣,大家不會喜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成為被孤立的對象。

有一次見過這樣的小朋友,想要搶走別人的玩具,而別的小朋友不給,他打了別的小朋友,還說:「你不給我,我讓我爸爸拿槍打死你!」

相信每個大人聽到小孩子說這樣的話,都會十分驚訝吧。

5. 做錯了事情一定要道歉

這不僅能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給自己獲得原諒的機會,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手段,更反映了孩子敢於承擔自己犯下錯誤的勇氣,也會進一步規範著孩子的行為。

6. 不可以傷害自己

孩子因為年紀還小,很容易無意間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比如可能會因為好奇將手伸進火爐里、觸碰熱水、手指伸進電排插的孔洞里、拿刀劃傷自己、遇見車輛不懂躲避等。我們就需要告訴孩子哪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不能有,讓孩子懂得保護好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花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蘭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