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明朝皇帝起用閹黨,視東林黨為禍水,卻不被看作是昏君

這個明朝皇帝起用閹黨,視東林黨為禍水,卻不被看作是昏君

明亡於黨爭,是很多歷史學家和明史愛好者的公認結論,甚至連一些明朝皇帝對此也有所感悟,他們深刻認識到了黨爭的嚴重後果。崇禎皇帝在即位之初就一舉端掉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接下來朝政卻被東林黨所左右;而在崇禎被逼死後,南明擁立了新的皇帝——弘光帝,在弘光朝以馬士英為首的「馬黨」把持朝政,最終弘光朝也無所作為,反而丟失了大片領土。

魏忠賢

弘光政權被清軍滅亡後,在杭州的潞王監國僅僅持續了七天時間就投降了清軍,早有準備的朱元璋遠支後裔——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登基稱帝,史稱隆武帝。隆武帝不同於別的藩王,他雖然出身高貴卻備受磨難,小時候因為父親不受祖父待見,隨同父親被關押在大牢中,後來父親被叔父毒死,自己在崇禎皇帝的關切下才順利繼承了唐王爵位。做了唐王以後又因為召集兵馬幫助朝廷剿滅農民軍犯了大忌,被崇禎皇帝關在鳳陽高牆內,在弘光帝繼位後才被釋放,正因為有了這一系列的磨難,才讓隆武帝有了不同於一般藩王的特質,他胸懷大志,時刻以恢復太祖江山為己任,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時局的判斷十分準確,對於如何消弭黨爭、讓文武大臣和衷共濟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隆武帝

隆武帝監國後,曾經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他寫到:「帝王量大,則識必高。識高,必用舍公明。又何有乎東林、門戶,魏黨、馬黨之紛紛哉!嗚呼,三黨成,偏安矣;四黨成,一隅矣!」他認為要做到消弭黨爭,帝王要有大的氣量,只有如此才能夠見識高明,只有見識高明才能夠取捨公平,只有如此才不會形成大臣結黨的局面,而在明末的東林黨、魏黨(魏忠賢)和馬黨(馬士英)形成之後,明朝只能形成偏安的局面,最後甚至只能佔有一隅之地而不得。

東林書院

隆武帝對明末黨爭的形成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認為明朝黨爭開始於明神宗(萬曆)時期,隨後形成的東林黨、閹黨和馬士英等集團的形成,使得朝政每況愈下,也是明朝丟失兩京的重要原因。有鑒於此前的教訓,隆武帝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無所謂你是東林黨,甚至是閹黨都因才錄用,「此後真正魏黨,亦與一概滌寬。但責後效,不計已往。蓋中興之時事,臣民悔過且與維新,況輕於此者乎!」

萬曆皇帝

可以說,隆武帝突破黨爭的禁錮,不以黨派而選擇人才,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也足以證明隆武帝的英明不同於此前的弘光帝,甚至比崇禎皇帝都更加開明。但是可惜的是隆武帝並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各地的軍事實力派也只知道固守自己的地盤,從來沒有將恢復大明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最終只能被清朝各個擊破,而隆武帝被清軍俘虜後也絕食自盡,所以隆武帝不論從見識還是氣節上都不遜於崇禎皇帝,只可惜沒有生對時代。

參考文獻:《思文大紀》、《南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崇禎暗示遷都,首輔沉默,主動向李自成送銀子卻落得如此下場

TAG:漫談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