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潛江人的春節習俗

潛江人的春節習俗

魅力潛江——春節習俗

潛江人的春節習俗

毛道海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是農業文明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潛江之春節習俗不可簡單地以封建迷信論,它是楚文化留給今人的一面歷史鏡子。

臘八保健

臘八日。進入臘月,春節的帷幕徐徐拉開,到了臘月初八,即為「臘八日」。「臘八」本是佛教節日,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成道就在這一天。每年「臘八」,寺廟裡舉行誦經活動,又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取香谷及果實等熱粥供佛,這粥就是「臘八粥」。據史料記載,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另外還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真可謂內容豐富,結構複雜。但臘八粥後來演變為民俗而在我們潛江流傳下來時,則不是供佛,而是成了煮給自己吃的食品,衍生了慶賀豐收之意。筆者出身的白田地區竹根灘農村,解放前以小米、麥米為主食,這一天能吃到一碗大米粥就十分不易了。臘八日要泡糍粑米,這和粥也有點牽扯;還要為祖墳培添新土,這大概又是把祭祖和祭神混為一談的原因;小丫頭們也要在這天穿耳,說是臘八日子好,傷口不會發炎化膿。

趕陰兵驅邪

趕陰兵。潛江有一句地方話叫「鬼搞十七八」,「搞」是鬧事的意思。臘月十七或十八日,為了制止鬼們鬧事,潛江農村在晚上兩三更自發的聲勢浩大的「趕陰兵」行動。有地方又叫「趕毛狗」,毛狗是野人,是像民間傳說中的「野人家家」那樣歹毒的吃人精,所以也在在趕之列。夜色靜謐,當聽到有人喊聲、鑼鼓聲從鄰村傳來,全灣子里的人即刻傾巢出動,組成隊伍,或手持木根,或高擎火把,在村頭,在田野,四處驅趕,決不能讓外地趕來的「陰兵」或「毛狗」在此落下腳來作祟。誰也不關心此舉最初發端於何地,又趕到何處為止,只知此一趕,明年就不會「走人症」了。

送灶神保平安

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中心內容是送灶神。灶神菩薩就供在灶門旁邊,大多是沒有菩薩尊身,只擺設一隻香碗。兩旁貼著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據傳說,灶神是掌管著每個家庭禍福的神。臘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為他送行,是要他去了玉皇大帝那裡,只說好話,不說壞話,保佑一家平安。農村裡,沒有人知道所謂灶神就是傳說中古時顓頊(zhuan xu)氏的兒子祝融,是一個「著赤衣,狀如美女」的普通人。「送」的儀式並不隆重,常年負責家務的主婦吃完晚飯,凈了手臉之後,在灶神前燒香化紙,作揖磕頭,口中小聲祈禱一番,同時也把家裡未成年的孩子們拉過來,模仿大人做幾個動作,這就完了。《禮記》上說它是「老婦之祭」,筆者兒時也未曾見過成年難忍主祭,誠然如斯。

炒臘鍋備美食

農家以河沙炒制部分副食備春節食用,主要是蠶豆、米花、花生等,叫「炒臘鍋」。炒臘鍋或者也叫炒「辣」鍋,因為燒鍋時必須用劈柴,才能把鍋燒得火辣辣的。此活一般選在臘月二十七日,有「炒七不炒八」之忌。炒諧音「吵」,據說若在臘月二十八日干這個活,一年上頭就會吵架不完,家裡老鼠也會多,晚上吵得你無法安寧。炒臘鍋又和「開油鍋」連在一起,這一天很緊張,婆婆媳婦,姑嫂妯娌,皆樂此不疲。油炸的食品,說起來也可憐得很,竹根灘一帶僅翻餃子和荷葉子兩項而已。春節期間招待客人,用一個小簸裝上翻餃子、荷葉子、炒米糖三樣,還加上幾個勤行鋪做的酥餅,再配上一盅白開水,稱為「吃干茶」。此習俗至今不變,但小簸內裝的食品增加了許多從副食店買來的點心。

打揚塵除舊迎新

臘月三十日,晚上吃團年飯之前的大半天,家中的男子漢們搞一個搬家式的大掃除,屋裡屋外,屋前屋後,皆要打掃乾淨,稱為「打揚塵」。最後把清掃的渣滓、雜草等堆在一起,點火焐燒,叫「焐虼蚤」,意思是說把那些足以產生虼蚤一類吸血蟲和傳染疾病媒介的臟物通通燒掉,乾乾淨淨、清清吉吉過新年。團年飯後,主婦們在房前屋後撒些黃豆、芝麻等五穀雜糧,寄寓新年豐收。此後3天不掃地,不往地下潑水,據說痘母娘娘此期下界巡視,看見地上的黃豆、芝麻,便知「痘麻已過」,小孩們可免患天花。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是農曆除夕(每年最後一天)的一餐。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年輕一輩,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來源: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

潛江新聞網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徐 楊

值班主編:楊紅

媒體運營:何將臣

製作總監:姚 勇

總 監 制:梁文濤

潛江新聞網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潛江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潛江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