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猜猜看!被稱為天台山最迷行人「雲霧聚集」這地方在哪裡?

猜猜看!被稱為天台山最迷行人「雲霧聚集」這地方在哪裡?

龍皇堂:

雲霧聚集迷行人

明旅行家王士性有他自己的旅遊方式,當他喜歡上某一地方時,他會結廬而居,盡情享受。游天台山華頂時,被山間的雲霧所迷戀,他在山上搭建茅篷,就住了下來。望著遠山的那片雲飄然而至,他不禁感慨:「只有天台兩片雲,來往青山作知己」。

他視山間的那片云為知己,他與雲一起成為山中的客人。華頂的雲遠離塵世,超凡清新,這是文人王士性所喜愛的那分孤傲。在他離開華頂時,有幾分不舍,於是,在龍皇堂北邊山嶺的石峽上,他寫下了「留雲」二字,其實,他多麼希望自己能如一片雲停留在山間。恰好是有了這番情懷,他所寫的《游天台山記》和《入天台山志》,文采斐然,為歷代天台山遊記中的精彩之作。

龍皇堂地處北山中心,此處終年雲霧聚集,也稱集雲。天台的寺院和道觀大多深藏於山中,如高明寺、萬年寺、方廣寺、桐柏宮等,一些自然景觀也都集中於北山,如石樑飛瀑、華頂歸雲等。而龍皇堂恰好位於這些寺院道觀和自然景觀的中心位置,成為旅行者必經之路,大家都將它視為歇腳的地方。

唐貞元九年,孟簡擔任浙東觀察使,在遊覽天台山華頂時,寫有詩《華頂峰》,「偶游華頂峰,招手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深知華頂峰處於高山之巔,游訪不易,他捐俸在龍皇堂建了一座亭,即「孟簡歇亭」,目的就是為行人提供休息的地方。孟簡精於佛學,與澄觀法師有過交往,且對法師極為崇拜,向他請教佛理。之後的歲月間,山僧與朝拜者都會坐在歇亭中,看遠山雲聚雲散,聽亭旁松濤陣陣。唐台州刺史陸淳撰有《天台山三亭記》一文,歇亭為其中一亭,文中稱亭原名捫蘿亭,俗稱歇亭。

在歇亭建成多年以後,唐大中七年,日本僧人圓珍入唐,來到天台山國清寺,研習天台章疏。後來,他攜帶經疏千餘卷回日本。在他游唐日記《行歷抄》中,對歇亭有這樣的記載:「從此西行十里,到前越州孟中丞亭子。只有舊基,曾無屋舍。於此吃齋。」那天他從佛隴的修禪寺,去華頂拜經台,途中在歇亭休息,孟中丞即為孟簡。坐在歇亭的圓珍用過齋飯之後,望了一眼前方的山嶺,他知道翻過這條嶺,就能到達華頂拜經台,智者大師曾在那裡拜讀《楞嚴經》。

宋熙寧五年,另一位日本僧人,走在去華頂的同一條山路上。在他的《參天台五台山記》中,記載了過歇亭的情景,這位僧人就是成尋。

歇亭前的這條山嶺稱察嶺,察嶺只是天台山普通的一條山嶺,它位於龍皇堂北邊,這條嶺是因漢處士高察隱居於此而得名。

早在漢朝,天台山就有高人隱居。高察是有史記載中最早隱居天台山的文人,高察為漢儒官,他的隱居地在現龍皇堂的察嶺。當時的察嶺鮮有人跡,終日雲霧繚繞,他的讀書堂就建在翠竹之間,旁邊是清澈的山泉,林間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聲,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相當愜意。

高察的讀書堂現只留有遺址,清朝一位讀書人在遺址旁的山岩上鐫刻了「漢高察隱居處」六字,字體端莊,濃濃的書卷氣中,蘊含著對高察的崇敬之情。

清台州知府張聯元在一個春日,來到察嶺尋訪高察讀書堂。那時讀書堂已不存在了,遺址上只聞林間的鳥鳴聲,不聞當年的讀書聲,張聯元有所感慨,他寫下了一首詩,以表達他的心情,「書堂不可尋,嶺雲如相迓。空山寂無人,鳥向寒林下。」與張聯元一樣來察嶺尋訪高察讀書堂的文人還有很多,其實他們知道讀書堂早已不存,尋訪只是表達對高察的敬意。尋一靜處,以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是張聯元所嚮往的。

龍皇堂東北邊的那條山道通佛隴,可達高明寺,山道間有寒風闕,此處二崖對峙如闕, 寒風刺骨,山風颳起,行人難以站立,有民謠曰:「風吹揭桶檔,水牛吹過岡。」齊召南稱其為「寒闕署風」,列天台山小十景。

龍皇堂村地處高山的平疇,如此平坦,讓人很難感受到處於高山之上,龍皇堂的村名源自村中的一座廟,清康熙年間,村中建有一座廟,名柘樹廟,廟內供奉龍皇,也稱龍皇堂。龍皇堂位於村中間,坐北朝南,為單間建築,前有一口池塘,稱「三角塘」。村裡人都說龍皇堂所供奉的是一條斷尾龍,因道行不足,只會行雲,不會布雨。所以龍皇堂一帶時常雲聚霧起,整個村莊都籠罩在雲霧之中。有民謠曰:「有囡勿嫁龍皇堂,霧露涽水滿眠床。」難怪龍皇堂一帶也稱集雲,這的確是雲霧聚集的地方。雲霧就瀰漫在各個角落,它會順著門縫鑽入室內,也會穿過衣袖,讓人感到它的那絲涼意,村民們就這樣枕雲而居。

往來的人多了,龍皇堂漸漸形成了村落,村四周多茶園,村中開設了旅店,供行人吃飯和住宿,同時也有許多店鋪,出售一些山貨,以茶葉為多。在留下的歷代遊記中,龍皇堂都是作為遊人歇腳的地方,而一筆帶過,很少有文字描寫。文人范鑄在民國四年,游訪天台山,在他所寫的《天台山行記》中,有幾筆龍皇堂的記述,「又西南八九里而登察嶺頭。又西南五里,下嶺腳而至龍皇堂……向許姓酒沽飲……見四面山坪大開,水田漠漠,宛如郊墅光景……」可見在民國初期,龍皇堂就開設有數家鄉村酒肆,四周一片田園風光。

在聽到琅琅的讀書聲時,范鑄還以為是高察讀書堂的讀書聲,當他得知是一個小學堂時,走進了學堂,先生正在對學生說唐太宗的故事。站在窗外,范鑄也認真地聽先生的講課,向校長詢問學堂的名稱,得知校名為「習雲」,其實,這所小學堂為集雲初等小學校,因「習」與「集」在天台方言中同聲,所以他誤以為是習雲。集雲初等小學堂創辦於民國元年(1912),當時有學生40人,皆為附近山村的學童。

民國二十五年,在縣長梁濟康的建議下,在徐士瀛和陳藎民主持下,在龍皇創辦了中正小學。中正小學的校名與宋美齡有關,民國年間,宋美齡游天台山華頂,夜宿集雲鄉鄉政府內的一幢小洋房中,當她聽到此處在建一所學校時,捐贈了200元。學校就稱「中正小學」,中正是蔣介石的名。

中正小學的舊址在現石樑學校幼兒園的位置,學校內還存有二塊石碑,一塊是中正小學的奠基石碑,另一塊為「創建中正小學碑記」。碑文中詳細描述了中正小學的校舍狀況,「中建大禮堂五楹,教務室與圖書室附屬。大禮堂之東,建屋三楹,為東教室,西亦建屋三楹,為西教室……」學校坐北朝南,大門開在西側。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開學,當年高察在此讀書之風得以繼承。

不管是到北山遊覽的行人,還是到寺院朝拜的僧人,在經過龍皇堂時,往往會手攜一根藤杖,僧人的藤杖上掛著一瓢一笠,策杖而行,山路也顯平坦。天台藤杖稱萬年藤杖和華頂藤杖,俗稱倒掛刺,主要產於華頂與萬年山。藤蘿依山岩而長,有枝條抽出,往下生長,枝條並不長,頂部有尖刺,故稱其為倒掛刺。生長多年的老藤,以之制手杖,稱萬年藤杖,長可一丈,去皮之後,藤杖為赤色,所以也稱天台紅藤杖。

清人王廷鼎著有《杖扇新錄》,對紅藤杖有全面介紹,他認為:「紅藤杖,產浙之天台山,奇峰絕壁,壽藤蟠結,多千百年物。有藤蒼健而文理堅韌,土人擇其奇挺者製為杖,剝去其皮,色如棗紅或黃如蠟脂……一杖需數十金,專為崇林禪師所采,長至八尺外者價尤昂。土人先將細藤縛竹竿以輔之,待其長成後制杖,往往皆其祖父所縛者。」可見紅藤杖需生長數代人後,才能製成手杖,稱萬年藤杖還是有一定理由的。

紅藤杖深受文人和僧人的喜歡,唐代詩人陸龜蒙寫有《華頂杖》詩,讚美了他的華頂杖外貌,頗為得意,表達了拄著華頂杖與友人談論玄理,看友人潑墨繪圖,游訪仙都,這一路都有華頂杖相伴,也顯風雅。

龍皇堂一帶民居多以山岩砌牆,開採下來的山岩打得方整,砌成的牆體自然而得體,山藤依牆而上,多了幾許山野味,院前也是山岩砌成的低矮圍牆,站在院內能與院外的路人隔牆相見。院後一定是一叢竹園,或幾株茶樹。如此景色很能入畫家的筆下,上世紀80年代,畫家吳冠中來到龍皇堂寫生,就被眼前的石屋吸引,感動他的還有山民的純樸。在他的《天台行》一文中描寫了與主人一起到屋後挖筍的事,「據說露出地面的毛筍便不宜吃,須觀察,尋找被春筍頂裂的土口,細心破土挖下去,那尚未出土的嫩筍才好吃。」其實,春筍做成的筍茄會有另外的味道,要是吳冠中吃過之後,他也一定會說好吃,那是龍皇堂的特產。

處於雲端的龍皇堂自有它的迷人之處,一位行人手持藤杖,隱約在山道間,這一場景不但在古畫中可見,它也是龍皇堂常見的景緻。

編輯:陳榆靜

監製:張慧強 朱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台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天台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