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北伐促變 補天手的暗度陳倉

諸葛亮北伐促變 補天手的暗度陳倉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諸葛亮在七年間先後帶蜀漢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第一次是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失街亭後,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攻下,魏國援軍趕到,不得已退兵。

第三次在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進攻奪取武都、陰平,留兵據守後回師。建興九年(231年),蜀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拒守。劉禪聽信謠言,下旨退兵。最後一次在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進抵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正欲屯田打持久戰,因長期操勞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亮五次北伐行為,歷代以來見仁見智,一種看法是打出旗號明正統以正視聽,在《後出師表》中也有體現「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屢次北伐,既報答先帝劉備的「殊遇之恩」,也是向全國昭示漢室有人繼承,漢朝未亡。

一種認為是以攻代守。三國的國力、人民、資源包括地理位置,蜀漢都是最弱一個,如果都靜下心來發展,時間站在魏國方面,蜀漢無勝算,所以主動出兵,消耗敵國並爭取促使對方內部生變來取得翻盤機會。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其實還有第三個戰略目標,即以打促變。製造「可勝在敵,不可勝在我」的態勢。諸葛亮初出茅廬便作了戰略《隆中對》,提出「待天下有變」則二路出兵。若天下(曹魏)沒有變怎麼辦?那就用外力逼它生變。人生苦短,不能坐待對手自斃,所以才有了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可惜諸葛亮太讓對手忌憚,面對他魏國不敢停下來玩自嗨,諸葛一死,曹魏從上到下全解放掉,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到了諸葛亮死後第二年,明帝立馬有了昏君跡象,開始大肆營造宮室,派系傾軋,高平陵之變隨後出現。可見諸葛亮的存在讓敵國誠惶誠恐到何種地步!

可以說,司馬家的掌權,曹魏的變天,蜀漢特別是諸葛亮功不可沒,有了多年的以守代攻,屢起邊釁,在外力不懈的敲打下,曹魏江山在不知不覺中易手,這是北伐時完全可以預計到的結果,為什麼?與曹魏兵役制度實行世兵制有關,世兵制雖能保證兵源,卻使將領和士兵長期保持從屬關係,容易造成將領擁兵自重自成體系,威脅中央集權。長期戰爭加重了這一趨勢(可參考五代政權更迭),諸葛亮北伐,給曹魏造成壓力多大呢?「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本人懷疑,對於司馬家成為曹魏心腹大患,諸葛亮應是有所預感的,因為到第五次北伐時態勢已經很明顯了,雖然,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唐朝李靖評價諸葛亮時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兼善者如孫武、衛青、諸葛亮廖廖數人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鵬 的精彩文章:

劉邦回鄉 阮籍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指向誰

TAG:南方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