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楊民青:美國「空天航母」夢想難掩其致命軍事「軟肋」

楊民青:美國「空天航母」夢想難掩其致命軍事「軟肋」

原標題:楊民青:美國「空天航母」夢想難掩其致命軍事「軟肋」



華語智庫(微信:huayujunshi)


曾被熱評的美國新軍事變革以後,美國雖然曾一度登上軍事一超獨霸的地位,但是,很快將自身極度依賴空間基礎設施的保障和支持的「軟肋」暴露於世,這使得那些具有空間攻擊能力的國家,可對其進行「點穴」式攻擊,在非對稱戰爭中贏得主動權。為此,多年來,美國寄希望打造「空天航母」,阻退空間戰略對手,但是,從根本上說,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夢想而已。


從作戰武器和指揮方式上說,美國新軍事變革前後的最大的不同是,精確制導武器成為新軍事變革後的主戰兵器,由空間設施支持自動化指揮成為作戰中樞,從而形成了實時、快捷、精確的作戰方式。

當今美軍的自動化指揮系統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賽其」半自動化防空系統,即:美軍早期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後來經過發展,於上世紀70年代初,建成戰略C4I系統──也稱美國全球軍事指揮控制系統。


這一系統由戰略預警系統、通信系統和各級指揮中心的自動數據處理系統組成,因此,具有較高的快速反應能力,保障美國國家指揮當局在平時和戰時對全球部隊實施不間斷的指揮。根據「空地一體戰」的特點,美軍還提出了包括機動控制、火力支援、防空、情報/電子戰、戰鬥勤務支援等5個功能領域的戰術C4I系統的概念,分布於天上地下的自動數據處理,全部依賴於由衛星等組成的空間基礎設施支持和保障。


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代表的高科技武器在海灣戰爭中一經問世,可謂震驚世界,尤其是各國的軍事研究界。其實,當時的多國部隊的精確制導武器只佔所用武器的10%左右,嚴格地說,並非真正意義的現代高科技戰爭,但是,這些初露頭角的武器卻實現了「發現即摧毀」的神話,這的確是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實施的作戰,分為空中戰役和地面戰役,其中,空中戰役包括:戰略性空襲、奪取科威特戰區制空權和為地面進攻做好戰場準備。在空襲之初,美國的衛星偵察,及時和準確地保障其集束炸彈摧毀伊拉克車隊。


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多為部隊空軍,集中各種作戰飛機,平均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據統計,至地面進攻時,在科威特戰區的伊拉克軍隊中,至少有54萬人傷亡,其比率到達25%以上,其中,重裝備損失達30至45%左右。



海灣戰爭開戰的11天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已完全掌握制空權,隨後,空中行動的重點轉入科威特戰區。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飛機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選定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持續空襲,極大削弱了伊拉克軍隊的指揮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為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此場戰爭的武器和打法,在很長時間以後,令世人瞠目截舌。


不過,令人更加稱奇的現代戰爭是事過8年後的科索沃戰爭。在北約空襲南聯盟的戰爭中,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代表的高技術武器已經達到了100%,成為真正的主戰武器。當時,人們看到,無論是從游弋在亞得里亞海的航空母艦,還是到幽靈般掠過長空的隱形戰機,美軍為首的一批又一批高技術武器粉墨登台,科索沃完全成了新武器的試驗場。


在空間支持和保障力量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使用航天武器的規模,達到空前地步。據悉,北約共用了50多顆衛星,直接參加軍事行動,為其各種戰鬥行動提供保障。其中,有屬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2顆雷達成像軍事偵察衛星、3顆傳送圖像和數據的衛星,而另外3顆輕型衛星也加入了情報保障行列。


除偵察衛星外,北約還動用了大量的氣象衛星,包括美國空軍軍事氣象衛星、4顆觀測海洋和大氣的氣象衛星和2顆歐洲氣象衛星。美國全球衛星系統的24個航天器以及各種通訊和數據衛星也在為打擊南聯盟的軍事行動提供信息支援。事實上,南聯盟上空已經被北約大批軍事衛星密織起一張太空數據網。


從空中力量看,北約在空襲一開始,就集中了460架先進作戰飛機對付南聯盟空軍的170架老舊作戰飛機,後來,更是增加到1200架,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絕對的優勢,是所謂「第四代」航空兵器與「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較量。


美國空軍中最先進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B-1遠程戰略轟炸機以及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全部投入戰場。特別是價值22億美元的B-2隱形轟炸機首次投入實戰,格外引人注目。據美國軍方透露,這種世界上最昂貴的隱形戰略轟炸機是從美國本土的懷特明空軍基地起飛,經過4次空中加油到達作戰區域的。


北約的大規模空中作戰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正是因為它完全掌握著制天權、基本上掌握著制空權和戰場制信息權,並且,形成了信息與火力一體化的作戰系統。北約多次增調EA-6B電子干擾戰機和能發射「哈姆」反輻射導彈的戰鬥機,就是為了奪取制信息權。而精確制導武器,靠的是預偵察獲取的目標信息和投射過程中以實時信息進行導航、定位和主動尋向的。


有專家認為,科索沃戰爭是現代戰爭的成功版本,再次證實現代戰爭不再是傳統的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爭,而是陸、海、空、天、電一體的多元空間的戰爭,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猛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主導形式。


有專家認為,科索沃戰爭以及其後發生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是新型的信息化戰爭,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代表的武器是信息化武器,美軍是現代信息化軍隊的藍本與典範,建設信息化部隊是未來軍隊的發展方向。基於從空間基礎設施支持和保障獲得的經驗,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更加強調打造更加先進、更加龐大、更加系統的先進武器。


在伊拉克戰爭前後,美軍在總結所謂新軍事變革經驗後,甚至曾經提出打造「超級武器系統」,即:儘可能地將空基、海基、陸基以及單兵武器,全部納入由空間設施支持和保障的大系統中,從而不僅實現「單向透明」,而且,實現「防區外發現和摧毀」。


美軍的上述新經驗和新概念,基礎和根本的保障是空間基礎設施,也就是說,這種體系越龐大、越先進、越快捷、越智能,就越加依賴於空間設施。美軍在打造所謂的這種軍事超級系統指揮體系和超級武器體系的同時,其實已經發現其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危險性——空間保障既是維繫美國作為超級軍事強國的支點,也是維繫其致命弱點。


在現代戰爭中,對擁有衛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輔助和保障作用。但是,未來,太空系統將面臨從防禦敵方攻擊到應對迅速變化的技術和支援需求等各種挑戰。由於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使其難於應對未來的挑戰。


正因為這樣,多年來,美國越加重視空間建設對軍事的保障作用,越加擔憂絕對領先的空間地位受到任何挑戰。為此,美國不斷制訂和修改空間戰略,組建空間試驗室和空間試驗部隊,不斷強化空間作戰部隊。美國防部計劃於2050年前,部署至少3艘「空天航母」,組建巡天艦隊等。

早在2006年,深陷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泥潭的布希政府就公布了《美國國家空間政策》戰略報告。報告強調美國享有空間絕對自由行動權,有權不讓「敵國」進入空間,支持美國在月球、火星以及以外的探測活動,以及為提高空間能力而部署空間武器,拒絕簽署任何限制美國空間發展的國際協議。


不過,與美國的初衷相悖,美國新的空間政策存在新的隱患,美國相關的空間建設計劃,使本來就存在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財政負擔不堪重負,特別是重返月球計劃等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其中的研究載人飛船的「星座工程」遠遠落後於預期。


同時,美國引發的空間軍事化,必然促使全球空間武器化步伐加快,空間軌道資源出現緊缺,空間碎片有可能產生「雪崩效應」。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打擊,美國政府的空間政策難以為繼。2010年6 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奧巴馬頒布了新版《美國國家太空政策》提出,在保障美國絕對空間優勢的前提下,為適應不斷削減的國防經費,將調整美國空間戰略,轉變為以開發低成本太空項目提高空間資產的生存能力,依靠小型私人企業和同盟力量的防守態勢,並通過製造輿論、限制技術等各種手段,保持其在空間的領先地位。


以《國家太空政策》為基礎,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於2011年1月,公布了《國家安全太空戰略》,這一戰略「的目的是維持和提高」美國太空活動和太空能力所帶來的「國家安全利益」。為完成《國家太空政策》列出的任務,《國家安全太空戰略》建立了具體的目標以「加強太空穩定與安全;維持和提高戰略性國家安全太空優勢;擴大為美國國家安全提供支持的太空工業基礎」。


2011年2月4日,美國發布的《國家安全與空間戰略》報告,將空間態勢感知和基礎性情報作為優先發展任務,要求能提高發展、採購、生產、操作及維持空間能力。為此,美國政府開始推進「快速響應空間」計劃,從技術發展和項目制定上,圍繞首要任務部署計劃,大力削減成本。


美國的「快速響應空間」計劃,旨在能於幾天或幾小時內,把目標衛星發射入軌,或實現空間系統快速修復,主要由小型運載器、小衛星平台、機動快速發射設備等組成。小型運載器以低成本運載器為主,以滿足低成本、長期貯存以及快速響應和發射的需要;小衛星平台主要發展能支持多種載荷的通用化、標準化戰術平台。快速響應空間技術將大大減少衛星發射系統、小衛星平台和運營設備的研製成本和周期,能夠快速實現衛星發射等任務。


早在2007年5月,美國國防部就在卡特蘭空軍基地設立了「快速響應空間」計劃聯合辦公室,以加快推進快速響應空間進程,並相繼啟動實施了以「獵鷹」為代表的快速響應運載器、以戰術衛星為代表的快速響應航天器等重要項目。後來,又提出了即插即用衛星概念,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快速響應裝備衛星。


前總統奧巴馬在提出全面禁止空間武器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太空快速響應」能力的發展。2009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登載關於即插即用衛星的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成本低廉、像洗碗機那麼大的衛星。這樣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被迅速「按需」發射。


據悉,美軍的「太空快速響應作戰」將實現如下軍事航天能力:


一是拓展太空系統的應用範圍,使空間系統具有更廣泛的戰術應用能力,快速提供針對戰役和戰術任務的戰場情報、監視與偵察,部隊移動中通信,氣象監測,定位、導航等各種信息;

二是提高太空的戰略應急能力,成為大型衛星系統戰略能力的有力補充,在大型衛星系統受到攻擊而失效時,「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可快速提供系統重建能力;


三是使空間系統更易於維持、更有效,並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成為太空防禦的新途徑,有效提高關鍵太空系統在未來戰爭中的快速補充和恢復、重建能力;


四是計劃擬採用標準化的衛星通用平台和模塊化有效載荷及部件,通過快速組裝和測試技術等,形成太空系統的快速研製和部署能力。


總之,在美國看來,未來,如果有了「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支持美軍現代化部隊、現代化作戰的基礎便有了可靠的保障。其實,象任何武器發展規律一樣,只要有了先進的盾,便會有更加強先進的矛。


正因為這樣,2007年1月,中國用火箭擊落報廢衛星的試驗,被美國稱為中國欲打太空戰,是極其嚴重挑戰美國空間地位的行為。然而,在中國專家看到,中國的這次試驗的意義,堪稱當年研製成功原子彈。從那些至今,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在空間能力領域不斷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突破,有國外專家認為,當今,中國已經完全具有了新的空間技術能力,打破霸權國家在空間領域裡的壟斷。


對於伊拉克、前南聯盟、阿富汗這樣不具有空間軍事能力的國家軍隊來說,新軍事革命後的美軍的確具有難以比擬的絕對空間優勢,然而,對於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具有空間軍事能力的國家和地區來說,美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將自己致命的弱點裸露給對方。


從理論上說,具備空間攻擊能力的一方,即使不具備美軍其他常規先進武器,也有可能通過有效的「空間點穴」式打擊將其擊潰,從而使美軍眾多依賴空間支持和保障的先進武器裝備無法發揮效能。


- END -



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 | 楊民青

微信公眾號:華語智庫(huayujunshi)


雲集優秀記者,匯聚一流專家,實名專稿、權威分析、深度評論,最靠譜的原創資訊。關注「華語智庫(huayujunshi)」官方微信號可查看更多專家評說,按國家查詢文章內容列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智庫 的精彩文章:

美媒:本來可以讓美國變得更好,特朗普卻讓它泡了湯

TAG:華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