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上)

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上)

原標題:宣城歷史文化名人戴戟文獻資料拾遺(上)


微信版第213期



戴戟文獻資料拾遺


安徽師範大學傳媒學院 沈喜彭

摘 要:


戴戟不僅是宣城歷史文化名人,還是安徽歷史文化名人,甚或說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大成老舊期刊資料庫》、《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以及「孔夫子舊書網」收錄了不少有關戴戟的圖文資料或手稿信札,這些文獻資料多未被學界重視或採用。本文介紹了作者近年收集到的有關戴戟的若干重要文獻資料,並對其中兩則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資料進行了扼要說明。


關鍵詞:


宣城 旌德 戴戟 淞滬抗戰


戴戟(1895-1973),原名戴光祖,字孝悃,祖籍宣城市旌德縣。作為「淞滬抗戰」十九路軍的主要將領之一,戴戟和蔡廷鍇、蔣光鼐的名字已同那場悲壯的民族聖戰緊緊聯繫在一起。戴戟不僅是宣城歷史文化名人,還是安徽歷史文化名人,甚或說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1]學術界對於戴戟的研究雖取得了一些成果,[2]但總的說來尚處在初始階段,既沒有專門的研究學者,也缺少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更遑論學術專著。我撰寫本篇論文之緣起,一方面是受業師華東師大沈堅教授影響,在幫其查找戴戟資料的過程中有幸接觸了一些重要文獻,部分內容竟為沈老師所未見,在徵得導師應允後,更有儘早將其公之於眾之願望;另一方面是希冀藉此拙文拋磚引玉,誠望各界同仁能夠重視對安徽歷史文化名人戴戟將軍的研究工作。


1


戴戟生平簡介


戴戟雖被視為淞滬抗戰中「運籌帷幄、決勝前敵」 [3]之重要指揮官,後又長期在皖南與安徽省任職,經歷豐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很多事迹反而漸漸湮失無聞。故有必要對戴戟的生平情況作以下說明。


戴戟祖籍宣城旌德興隆鄉大禮村,1895年出生於蘇州,父母早逝,15歲時參加學生軍,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歷任滇、粵軍排長、連長、團副、團長等職。1925—1945年,相繼擔任國民革命軍團長、副師長、師長,淞滬警備司令、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委員、安徽省政府委員、民政廳長、國民黨中央軍委會高參、皖南行署主任、聯勤總部東南補給區司令等職。在任職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期間,同蔡廷鍇、蔣光鼐一起組織和指揮了「一二八」淞滬抗戰。1946年,拒任國民黨中訓團團員。1948年冬,開始在上海從事民主活動。新中國成立以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民革上海市分部籌委會委員、安徽省體委主任、省政協副主席、副省長、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安徽省主任委員等職。1973年在合肥病逝。[4]


1933年夏在「一?二八」淞滬抗戰紀念碑落成典禮上


不難看出,戴戟的一生與安徽省頗有機緣。根據沈堅教授的說法,戴戟在日本人面前自稱自己為「皖人」,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5]沈老師系戴戟外孫,工作之餘曾撰文追憶過一些有關戴戟的逸聞軼事,他和家人現居住的一棟位於上海廣元路的三層樓房正是戴戟將軍在上海的舊居,「皖人」之說理當不虛。


2


所見文獻資料拾遺


受沈堅教授之影響,筆者三年前即開始關注有關戴戟的相關資料。工作之餘,藉助於安徽師大圖書館的電子期刊資料庫以及舊書網的搜索引擎,我有幸得見下面一些有關戴戟的珍貴文獻資料,茲做一簡述。


1.《大成老舊期刊資料庫》所輯資料


《大成老舊期刊資料庫》[6]共輯錄6篇有關戴戟的文章,分別是:《戴戟堅辭淞滬警備司令》(《中華周報》,1932年第23期)、《戴戟入閩任調解》(《社會新聞》,1933年第5卷第15期)、《蔣光鼐計騙戴戟》(《社會新聞》,1933年第5卷第20期)、《戴戟逃往香港》(《社會新聞》,1934年第6卷第3期)、《人物小記?戴戟》(聞箏:《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40期)、《為戴戟將軍更正》(《人言周刊》,1936年第2卷第48期)。


這6篇文章均寫於淞滬抗戰結束之後,是研究戴戟辭退淞滬警備司令職務原因及其參與「閩變」情況的重要資料。據有關資料,十九路軍撤出上海後,即被強令調往福建「剿共」。其初,戴戟在上海留任淞滬警備司令,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因不滿蔣介石的反共政策,開始進行聯共反蔣活動。1931年初,戴戟以「積勞成疾」為由向「軍委會懇辭」,「刻雖指令慰留,但戴氏辭意堅決」,[7]最終成功辭去警備司令[8]職務。1933年7月,戴戟趕赴福州,「入閩任調解」[9],後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並參於1933年11月在福州宣告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南京政府相對峙,史稱「福建事變」或「閩變」。新政權僅存在53天就被蔣介石派重兵絞殺。戴戟流亡香港,聲稱自己參與「閩變」系因「被叛逆利用著」,「為了設法脫離虎口,對叛逆亦稍於應付」[10],不久便冒險返回上海。[11]最後兩篇傳記文章實為姊妹篇,均為聞箏所作,以人物專欄的形式介紹了戴戟的生平。《為戴戟將軍更正》一文「因傳聞有誤,茲經友人仲笙君以許靜仁君贈戴序相示,擬請更正如左」,補充說明了戴戟之原籍、先祖之名姓、北坭之役等問題。[12]兩篇傳記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下文。



1932年與蔣光鼐(中)、蔡廷鍇(右)合影

2.「孔夫子舊書網」所見資料


「孔夫子舊書網」 共見4份有關戴戟的文獻資料,分別是:《戴戟致唐子宗信札》 、《第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簽字印章並第19路軍大型軍章謝表》 、《戴戟與上海市長吳鐵城、上海市參議郭德華等4人合影》(《文華》,1932年第5期)以及《戴戟檢閱童子軍照》(《生活》,1932年第7卷第44期)。


《戴戟致唐子宗信札》[13]系戴戟寫給時任徽州師範學校校長唐子宗的手札,落款時間為十二月二日,具體年份不詳,內容談及擬辭去皖南行署主任職務一事,「決然辭去以待賢能」,「交卸尚須時日」。手札共二頁附原封,長31厘米,寬21.5厘米,箋紙上有「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用箋」字樣。


《第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簽字印章並第19路軍大型軍章謝表》寫於1932年,紙張長28.5厘米,寬36.5厘米,三位將軍分別在紙左方簽字並欽印,內容是關於表彰丁洲先生支持抗日出資援軍事迹,「父老兄弟諸姑姊妹相與庀餱糧,輸財物」,「深知仁人志士之心,謹識數言永銘高誼」 。


《文華》期刊所載《戴戟與上海市長吳鐵城、上海市參議郭德華等4人合影》一文,共輯有兩幀戴戟將軍與他人合影照片,為電子期刊資料庫所未載,可見其珍稀性。《生活》期刊所載《戴戟檢閱童子軍照》一文,則已收錄《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中,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孔夫子舊書網記錄在案的有關戴戟的資料理應更多,只是由於圖書轉手速度較快、交易記錄保存期限較短等諸方面原因,不少相關資料要麼僅存名目,要麼杳無蹤跡罷了。


3.《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所錄資料


檢索《民國時期期刊全文資料庫》 ,計有30種期刊(86篇文章)論及戴戟,這些期刊是:《動員通訊》、《良友》、《中華(上海) 》、《商報畫刊》、《大亞畫報》、《國聞周報》、《剪報》、《公教周刊》、《抵抗畫報》、《圖畫時報》、《時事月報》、《戰地攝影》、《攝影畫報》、《生活》、《安徽政治》、《外論通信稿》、《生活畫報(上海) 》、《兵役月刊》、《生活畫報》、《航業月刊》、《新亞細亞》、《華僑旬刊》、《新中華》、《新民》、《道路月刊》、《福建警友》、《十日談》、《團務月刊》、《蒙藏旬報》、《禮拜六》。


上述期刊中,所載戴戟文章較多者有:《動員通訊》(11篇)、《良友》(5篇)、《中華(上海) 》(5篇)、《商報畫刊》(5篇)、《大亞畫報》(4篇)。余者所載1-3篇不等。就刊發時間而言,文章多集中在1929-1946年間,且以1932年(33篇)、1933年(24篇)兩年刊發文章數量為最。


86篇文章涉及的內容繁多,少數文章系重複刊發。茲按文章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整理篇名如下 :


(1)1932年以前者有:《專電匯要:陳維遠戴戟限灰日(十)攻下潮》。


(2)1932年者有:《戟警備司令為本報題字:畫文並佳》、《自強不息》、《以擴壽宇》、《檢閱時戴戟司令訓話》、《抗日苦戰中之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淞滬警備司令戴戟》、《蔡廷楷蔣光鼐戴戟等在前線接見外報記者》、《日前來滬之戴戟司令》、《抗日有功之淞滬警備司令戴戟近請辭職經政府慰留》、《站在抵抗一條線上:右至左蔣光鼐蔡廷楷戴戟兪濟時》、《在戰壕中十九軍軍長蔡廷楷參謀長李秉釗淞滬司令戴戟》、《本會永久會員玉照:戴戟君》、《淞滬激戰中的中國名將(戴戟)》、《出席和平會議之戴戟》、《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在滬作戰之十九軍重要將領:十九軍健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誓死守士迭殲強敵之十九路軍長官:游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氏》、《時人匯志:戴戟》、《海上血戰記: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可敬的抗日將士: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忠勇將士血淺黃浦:淞滬區警衛司令戴戟》、《十九路軍抗日諸將領在陣地留照:戴戟》、《忠勇衛國,殺敵禦侮:松滬警備司令戴戟》、《國內所見:上海全市男女童軍大檢閱。檢閱者戴戟與翁照垣氏》、《我軍作戰寫真(上海戰事):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忠勇禦寇之十九路軍: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第十九路軍各將領:為國家爭光榮,與民族求生存:戴戟》、《上海戰事之要人》、《翁照垣檢閱上海童子軍翁照垣旅長離滬前與上海警備司令戴戟檢閱上海童子軍》、《內政: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昨視事,正式委任高級職員,今日訓話明日宣謦》、《上海一二八事件(雜錄二):停戰會議》、《上海一二八事件發生後在淞滬抵抗日本的我十九路軍軍官:(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上海一二八事件:十九路軍淞滬警備部蔣光鼐蔡廷楷戴戟通電,捍患守土尺地寸草不能放棄》、《十九路軍血戰抗日時上海各界曾有種種物質上及精神上之援助事後蔣光鼎蔡廷楷戴戟三將軍特製紀念章一種分贈有關係之團體及個人用誌淞滬共同禦侮之紀念》。



《中華畫報》介紹戴戟


(3)1933年者有:《分紹抗日將領:戴戟》、《閩變:漳廈警備司令戴戟》、《戴戟赴閩前一懸案》、《勤求治理》、《夷吾良法,保甲制度》、《滬戰抗日領袖之言:勿辜負上海及東北死難將士民眾之血》、《航空救國》、《「一二八」紀念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向民眾演說之影》、《二八紀念堂落成典禮:升旗禮畢戴戟司令向來演說情形》、《戴戟翁照垣檢閱全滬童子軍》、《華事外論:戴戟不同意李陳主張反對福建實行社會主義政策》、《新任福建省委兼民政廳長戴戟氏最近於離滬前在新落成之一二八紀念園留影》、《暴日已攻進關內:上海各界舉行一二八周年紀念大會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演說情形》、《一二八紀念堂開幕:升旗之致禮,X號上為戴戟氐》、《一二八紀念堂開幕: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氐行一二八紀念碑揭幕禮》、《一二八紀念堂開幕:紀念堂開幕典禮中戴戟氐演說》、《時事近聞:上海五日電,戴戟病已愈》、《文牘:淞滬警備司令部批:件為大華商輪被匪騎劫請飭嚴輯由》、《國內近事:一二八抗日戰役之動功於最近落成》、《一二八紀念堂落成典禮: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一二八紀念堂於八月十日落成警備司令戴戟行升旗禮》、《航空救國第一聲:參加戴戟代表警備司令部》、《下圖即紀念堂外景左系前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在一二八花園前所攝者》、《上海市第一號機:市長市長夫人孔祥熙氏葛敬恩氏戴戟氏代表》。


(4)1933年以後者有:《華事外論:戴戟任十九路軍長尚有梗阻》、《時事近聞:南京十八日電,克複福州後,十九軍幹部要求戴戟出面率領》、《本周大事記:閩變尾聲戴戟意態消極》、《國內近事:本埠淞滬衛戍司令部之旁興建一二八紀念堂一所用志一二八抗日戰役之動功於最近落成,上圖系主建者戴戟司令,戴氏為是役主重人之一堂成將離滬赴閩就新職》、《萬行徵兵與抗戰勝利的把握》、《當兵真殺敵驅逐倭寇(轉載二十七年五月一「為恥與兵役擴大宣傳周謹告皖南父老兄弟諸姑姐妹」書)》、《集全國將才於一堂抱期殲倭寇之決心:戴戟》、《皖南各縣書記長會議閉幕時致詞》、《增強抗戰力量努力徵募寒衣》、《精誠團結以加速皖南黨政工作的進展:中國國民黨皖南各縣書記長會議席上致詞》、《「八一三」抗戰二周年紀念感想》、《總動會第三次委員大會主席報告詞》、《皖南民眾總動委會第三次委員大會主席致閉幕詞》、《抗戰史料:皖南行署為農民余同錦忠勇為國請予嘉獎之原呈》、《第三戰區剪影一:戴戟將軍近影(戴氏近任皖省府民政廳長)》、《厲行徵兵與抗戰勝利的把握》、《慶祝「二十九年」元旦與皖南禁煙》、《迎民國二十九年》、《經濟戰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勸同胞踴躍服兵役》、《政令:行政院電派黃紹耿兼皖南行署主任戴戟辭職應予照準等因特電查照仰各知照由》、《抗日名將戴戟將軍五旬小影》、《警察有限不識抗戰名將:戴戟被阻蘇州城門口》、《為民前鋒: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停戰會議之種種:戴戟出席停戰會議後受新聞記者包圍質問》。


不難發現,上述文章涉及的內容與主題十分寬泛,它們至少在照片、題詞、「一二八」運動以及演說詞等方面能夠為我們研究戴戟將軍提供重要資料參考。



戴戟題字

在照片方面,計有52幀珍貴相片,內容涉及「檢閱軍隊」、「淞滬抗戰」、「出席會議」、「就職演講」、「一二八紀念堂」等等。在題詞方面,戴戟先後為4種期刊賜墨:在《中國康健月報》上正文題寫「自強不息」,上款為「康健月報」,下款是「戴戟題(印)」;在《華安合群保壽公司二十周紀念刊》上題寫正文「以擴壽宇」,上款為「華安合群保壽公司念周紀念刊」,下款是「戴戟題(印);在《福建警友》上題寫「勤求治理」,上款為「題贈警友月刊」,下款是「戴戟題贈(印);在《團務月刊》上題寫「夷吾良法 保甲制度 陽明江右 成效繼著 井裡相望 荷戈守護 衛國衛鄉 閩嶠績樹」,上款為「題贈福建省團務月刊」,下款是「戴戟拜題(印)」。 戴戟的墨跡「原本可能就不多,現今更是存世寥然」 , 因此這幾份戴戟題詞更顯得彌足珍貴。


在淞滬抗戰方面,舉起要者有:《海上血戰記》(《國聞周報》,1932年第9期)、《停戰會議今日可開》(《剪報》,1932年第10期)、《停戰會議之種種》(抵抗畫報,1932年第3期)、《十九路軍淞滬警備部蔣光鼐蔡廷楷戴戟通電:捍患守土尺地寸草不能放棄》(《剪報》,1932年第3期)。在演說詞方面,主要有:《皖南各縣書記長會議閉幕時致詞》(《動員通訊》,1939年第3期)、《精誠團結以加速皖南黨政工作的進展》(《動員通訊》,1939年第2期)、《總動會第三次委員大會主席報告詞》(《動員通訊》,1939年第8-9期)、《勸同胞踴躍服兵役》(《動員通訊》,1939年第14期)等。限於篇幅,對於後兩種主題內容恕不一一記述。


注釋:


[1]省內外多部辭典收錄「戴戟」詞條可以為證。詳見:李盛平編:《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第747頁;方心江等編:《安徽軍事人物》( 第1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5頁;陳基余,趙培根編:《安徽大辭典》(人物),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第648頁;辛平編:《民國將領錄》,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7頁;王成彬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第七集),1993年,第519頁。


[2]成果多集中在回憶性論著及淞滬抗戰方面,考證性、學術性論著甚微,前者如:《回憶皖南行署主任戴戟》(沈席珍:《涇縣文史資料選輯》(第2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涇縣委員會,1986)、《我縣興隆鄉人民回憶戴戟先生》(載《旌德文史資料》(第1輯),旌德縣政協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1987)、


《門前老將識風云:戴戟傳略》(韋大林:《人物春秋》,政協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


《熱血薦軒轅:懷念外公戴戟將軍》(沈堅:《檔案與史學》,1995年第4期)等;後者如:《抵抗與妥協的兩重奏「一二八」淞滬抗戰》(餘子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淞滬烽火: 十九路軍「一二八」淞滬抗戰紀實》(廣東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1);《走向光明的歷程:國民黨起義將領傳》( 邢福有,華文出版社, 2002)等。


[3]聞箏:《人物小記?戴戟》(《人言周刊》,1935年第2卷第40期)


[4]方心江等編:《安徽軍事人物》( 第1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第235頁,1990;陳基余,趙培根編:《安徽大辭典》(人物),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48頁,1992。


[5]沈堅:《「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外公戴戟》,載《文匯報》「筆會」欄,2007年1月28日。

[6]《大成老舊刊全文資料庫》收錄了清末到1949年近百年間中國出版的近7000種期刊,共13萬餘期,是國內第一家專門的老舊刊全文資料庫,是目前收集老舊期刊最多最全的資料庫,也是目前國內外試用與購買機構最多並廣泛得到用戶認可的老舊期刊資料庫。


[7]《戴戟堅辭淞滬警備司令》(《中華周報》,1932年第23期)


[8]戴戟辭職後,淞滬警備司令由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兼任,1936年春,吳辭去兼職,同年3月,由上海市保安處處長楊虎繼任。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淞滬警備司令部名存實亡,同年11月,淞滬警備司令部機構隨國民黨軍隊西撤而撤銷。


[9]《戴戟入閩任調解》(《社會新聞》,1933年第5卷第15期,第229-230頁)


[10]《戴戟逃往香港》(《社會新聞》,1934年第6卷第3期,第27頁)


[11]1937年4月,蔣介石為拉攏戴戟,委其安徽省政府委員。戴戟為生活計,接受了這一虛職,但仍長期閑居上海。


[12]《為戴戟將軍更正》(《人言周刊》,1936年第2卷第48期,第959頁)


[13]沈堅教授告訴筆者:「此信影像在網上我見過,僅簽名系本人外,信函起草和書寫者可能均為秘書,年份推算下來,應為39年末。」

(作者系安徽潁上人,史學博士,安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安徽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皖南非遺與安徽文化產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下)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