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明這處遺址獲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三明這處遺址獲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原標題:三明這處遺址獲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2017年


中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他們就在咱們福建三明


日前 這處遺址獲2017「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1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會議,宣布2017年「六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明溪南山遺址榜上有名。本年度「六大考古新發現」分別是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濟南市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明溪南山遺址、湖北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河北行唐縣南橋鎮郡東周遺址、吉林安圖縣馬城金代遺址。


南山遺址



坐標


明溪縣城郊獅子山南側


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


1986年


在文物普查時首次發現,這是一處洞穴和曠野相結合的史前文化遺存,地層保存較好、時代跨度較大。


1988年

被評為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01年1月


南山遺址被評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


南山遺址作為福建省首個「考古創新工程」列入國家級考古發掘項目;


2013年


南山遺址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至2017年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與明溪縣博物館聯合對南山遺址開展正式考古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振宇博士擔任南山遺址的考古團隊隊長並參與全程發掘。

2012年至今


南山遺址發掘總面積約820平方米,鑽探面積約50000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南山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穀是目前在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是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地區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這為探討整個華南沿海地區的稻作農業和粟作農業的來源問題提供了關鍵的考古實物證據和新的線索。同時也表明,南山遺址的古代先民們已學會了種田,並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



南山遺址出土的白陶和磨光黑陶陶片



復原陶器


在南山遺址4號洞穴內,考古團隊發掘出了5座墓葬,其中新時石器時代墓葬4座,商周時期墓葬1座,還有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等遺迹,其中泥質磨光黑陶、白陶數量豐富、獨具特色,為福建省內所罕見。此外,在南山遺址的山頂上還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墓葬3座。


南山山頂發掘區成組分布的柱洞



南山山頂新石器時代蓄水池遺迹


2017年9月至11月中旬,考古團隊還在南山遺址中還先後發掘出近百個柱洞、數個史前人類活動面、火塘,還挖掘出陶瓦、磨製的石斧、石箭鏃、石錛等新石器時代文物千餘件。在山頂上,考古團隊還發掘出兩處大型蓄水池。


周振宇介紹,經過六年的精心挖掘,考古團隊在南山遺址中發掘出連續而完整的文化層,展現出距今5300年至4300年的文化面貌,填補了閩西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缺環。同時還發現,南山遺址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植物遺存最豐富的史前洞穴遺址。


新聞鏈接


我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他們就在三明


中國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縣博物館考古團隊在2017年宣布:


在明溪縣南山遺址4號洞(測定遺址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上發現了上萬顆炭化稻穀,表明南山遺址古代先民已經掌握了相對較發達的農業生產方式,這意味著我國首次發現會「種田」的穴居人。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居住在洞穴里的人類,只會採集、狩獵,或從事初級農業生產活動。而這一系列考古新發現顛覆了這一觀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趙志軍說,炭化稻穀旁發現了大量狗尾草和飄拂草,這些都是典型的農田雜草,說明這些稻穀不是收集或交換得到的,而是南山先民自己種的。「因為只有自己種的,才會在收穫的時候把農田雜草一起帶回來。」


考古團隊對南山遺址人骨的研究顯示,南山先民患有齲齒、牙結石、牙釉質脫落等口腔疾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王明輝說,這些是非常典型的農業社會人群才會有的特徵,進一步佐證了南山先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農耕技術。


種種新證據表明,南山遺址是已經進入到相對比較發達的農業生產階段的洞穴遺址。趙志軍表示,這不僅在我國屬於首次,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他說:「國外偶爾也有發現在洞穴里蓋房子居住的先民,但那些實際上仍是住在建築里的人。而南山先民真正以洞為家,是嚴格意義上的穴居人。」


說起三明


那兒還有一處史前遺址


萬壽岩:從炸藥包下搶救下來的史前遺址



萬壽岩遺址及遺址公園內的古人類雕塑 宋為偉/攝



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的萬壽岩遺址靈峰洞 宋為偉/攝


萬壽岩遺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遺址中發現大量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及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人工石鋪地面等,填補了福建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多項空白。


由於萬壽岩岩石中含有鍊鋼工藝所必需的一種礦石,上世紀80年代,這裡一度面臨挖掘機和炸藥包的威脅。2000年起,當地對萬壽岩進行搶救性發掘,先後投入超過1億元人民幣,開展4期文物保護工程,2006年建成萬壽岩遺址博物館,2014年啟動萬壽岩遺址公園建設項目,預計2018年建成掛牌。


(via: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通訊員 江月蘭、新華社、東南網、三明日報、聚焦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日報 的精彩文章:

泉州去年集中開竣工859個項目總投資2958億元

TAG: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