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林爭國本: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東林爭國本: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本人新作《東林沉浮》由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不日全面上市,敬請欣賞選節2——

林爭國本: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出大事了。

什麼大事呢?

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危機。那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接班危機。大明臣子知道這屆皇帝是誰,但不知道下屆皇帝是誰,也就是說,此時的大明王朝有皇帝沒有太子。

那麼此時大明王朝的皇帝是誰?他就是聲名狼藉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這一年他執政已經超過了20年,早已到了該立太子的時候了,但是他卻在這年過完年之後,做出了一個反常的舉動——

以手書詔示內閣、擬把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日後再擇其善者為太子,他的意圖很明顯,大兒子不是唯一候選人,三個孩子都有機會,以後擇優錄取、三選一,再確定皇帝接班人。

其實我們知道,他這樣做主要是想把接班人的位置留給愛妃之子、三子朱常洵。這下子就點燃了朝堂的火藥桶了,這皇家內室還沒怎麼著,宮外的大臣先炸了鍋了。尤其是那些言官反響強烈。

我們知道,大明王朝官員大多是苦讀儒家指定教材四書五經上來的、認死理,而且大明言官制度特別發達。大明言官級別不高,但人數眾多、作用突出。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就給了言官充分的話語權。尺度比較大、他們的職責就是言事,風聞之事都可以說,道聽途說的都可以對皇帝講,一般你的話不太出格,皇帝是不治罪的,即便治罪也很快平反,平反之後、反倒撈取了政治資本。所以在這種風氣下,明朝的大臣們特別愛較真、在奉行封建綱常的核心制度嫡長制上,他們不折不扣。因為明朝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是儒家發展學科宋朝理學,而理學向來強調繼承人的正統性,所以,就傳承了「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於是,有明一朝,朝臣便把立太子視為爭國本,為此就是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這場國本爭奪戰,爭國本大臣主要分成兩派。一是保皇派,二是立長派。這個保皇派大臣和萬曆皇帝站到一起,認為皇帝立不立太子,立誰為太子,那是皇帝的家事,應該由皇帝個人做主就行了,大臣們就別攙和了。而立長派大臣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立太子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國家的頭等大事,廢長立幼有違封建禮法,萬萬使不得。萬曆皇帝對跟自己唱反調的這些立長派大臣非常反感,嚴厲打擊、將他們的頭頭趕出內閣、驅離朝堂,但是立長派大臣不為所動。尤其一個大臣,頂風而上,直接向保皇的內閣發起挑戰。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們這個系列第一個出場的東林人,東林黨的創始人、大名鼎鼎的顧憲成。

那麼顧憲成為什麼敢冒著被嚴懲的風險,向保皇內閣乃至皇帝發起挑戰呢?

咱們先來認識一下顧憲成這個人物——

顧憲成,號涇陽,無錫人。無錫明時為縣,歸常州府管轄。家居江南的顧憲成是晚明一個著名的清流人物。

什麼是清流?顧名思義,就是清正之流。在明朝這是個褒義詞。對於清流,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日知錄》里給出正面解釋——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也就是說,清流是一群讀書君子,他們重氣節、輕名利,有原則,講正氣,愛憎分明,是非清晰,品德高尚。

在明朝,清流是一支重要的士人力量,從在野的名師到在朝的言官,清流可謂無處不在。以清流聞名於世的,前者有大破瓦剌再造大明的北京保衛戰主帥于謙,後者就是顧憲成這批晚明黨人。

顧憲成以個性操守聞名於世。這個人從來不趨炎附勢,從來不溜須拍馬。據《明史·顧憲成列傳》記載,顧憲成入朝為官時,首輔大臣張居正執政、權傾朝野,所以群臣都巴結張居正,而顧憲成偏偏與張居正拉開距離、不去巴結他。有一次張居正病了,群臣都去探望,而顧憲成不去。有的大臣看見顧憲成沒有去,擔心日後會遭到張居正的報復,所以在探視名單上,好心替顧憲成簽上了他的名字,那麼顧憲成得知之後呢,特意趕過去把名單搶過來,用力劃掉自己的名字——我沒來過!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在爭國本前後,顧憲成擔任的是一個要職。吏部文選司郎中,這個吏部就相當於組織部,文選司是專門負責任命文職幹部的人事廳,那麼顧憲成這個職務,就相當於組織部里的文職幹部人事廳長,這個職務級別不是很高,正五品,但是權力巨大,專門管提拔文職官員的,幾分鐘談話就可以決定一個幹部的命運。顧憲成在這個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認為是君子的道德模範官員。這些官員大都成了顧憲成的擁躉,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顧粉」。

皇帝要廢長立幼,顧憲成堅決反對,並把矛頭對準了保皇派頭子、時任內閣首輔大臣王錫爵。說王錫爵一味遷就皇帝、不敢主持公正。那王錫爵也不是軟柿子,他是堂堂名門望族出身,本人還是嘉靖壬戍科的榜眼(科舉廷試第二名,僅次於狀元),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在朝堂是一品大員級別的元老重臣,對顧憲成這個五品中層官員當然不甘示弱,於是二人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辯論。

王首輔說:當今所最怪者,堂廟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這個王錫爵說,現在真是奇了怪了,這政府要做的事,有人推動社會輿論必然唱反調,顧憲成反唇相譏:「吾見天下之是非,廟堂必欲反之耳」。確實是很奇怪啊,為什麼社會輿論百姓希望政府做的事,政府必要反過來做呢?

萬曆皇帝對王錫爵這種識時務、處事靈活的大臣比較欣賞,不斷擢升重用。而對顧憲成這種較真認死理的大臣,非常反感。萬曆二十二年,國本之爭讓顧憲成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開除公職,趕回老家。

顧憲成是在爭國本白熱化之際被解職回家的,他去職之後,好多爭國本的立長派大臣前赴後繼,踏著顧憲成的足跡,勇往直前,繼續死諫皇帝,萬不可廢長立幼,亂了綱常秩序。

國本戰到了相持階段,萬曆皇帝的意志開始崩潰了,這幫大臣真是太難纏了,打死也要爭,於是改變策略,對爭國本的群臣由打改為拖。皇帝罷工不上朝了。

國本之爭從萬曆十四年開爭,一直爭到萬曆二十九年。前後長達十五年之久。萬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的親媽李太后出場了,她和萬曆皇帝做了一次圍爐夜話,為這場國本之爭一錘定音。

公元1601年即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大明皇宮舉行了隆重的立儲儀式,萬曆皇帝正式封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至此,前後長達十五年之久這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小結這場朝堂戰爭,共有中央及地方官員三百多人參戰,先後有四名首輔、十名尚書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罷官、解職、發配。可謂萬曆年間,大明朝堂最大一場內耗。

然而,對於那些在這場內耗中被罷官的清流官員而言,戰爭沒有結束,大戰序幕剛剛拉開。他們的領軍人物就是顧憲成。爭國本斷了顧憲成的仕途,但卻成就了他的夢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清流社團、名揚四海的東林黨即將在他的手中誕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程萬軍:反思東林黨,說好的節操怎碎了一地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