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分鐘看懂兵馬俑的排兵布陣,秦軍中他們才是致命力量

兩分鐘看懂兵馬俑的排兵布陣,秦軍中他們才是致命力量

文 | 原廓

「虎狼!」是山東六國與後世,對那支締造起大秦帝國的鐵血最直觀的評語。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實行軍功賜爵制度,讓秦人對首級充滿了極度的狂熱。但顯然,如果只有一顆猛獸之心,卻沒有利爪與尖牙,是不可能成為「虎狼」的。也就是說,除了厚賞與嚴刑之外,還需要先進的武器裝備與戰術,才能讓大秦帝國真正擁有一支山東六國所無法匹敵的強悍軍隊!

跪射俑

秦軍作戰體系中真正倚重的武器和戰術是什麼呢?配合前面「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以及左手提著人頭,右腋夾著俘虜,勇猛地追擊敵人的描寫,其實可以推斷出,秦軍真正倚重的是白刃衝鋒。根據一號坑的出土情況來看,步兵主戰兵器為將近4米長的鈹和3米長的戟。鈹是一種春秋到漢代時期所特有的長兵,其形制是類似一把短劍插到柲柄當中。鈹又叫作錟,其刃長25厘米左右,是六面的扁體,前銳後寬,刃口直線前收為鋒,極具殺傷力。雖然有說法認為秦軍有六米長的長矛,但該處成兩段狀的遺迹是否一根柲柄,抑或是旗杆都有待爭議。

配合「強弩在前,錟戈在後」的記述來看,秦軍步兵的核心打擊手段是強弩掩護下,陣列步兵所發動的長鈹衝鋒。這正與兵馬俑一號坑的兵源構成和武器配備相對應。一號俑坑,由前鋒、本陣、兩翼和後衛構成。前鋒為3橫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帶甲,201人輕裝。這204人大部分為弓弩兵,但還夾雜少量持戟士兵。前鋒士兵之後的本陣,是由38列縱隊組成的戰車與步兵本陣,其中少量使用弓弩與劍戟的輕裝戰士,絕大部分都是手持鈹戟的重裝戰士。在方陣兩翼各是170人的單列警戒部隊,其中135人重裝,35人輕裝。方陣後衛也為3橫列、每列68個,共204人,但是全員重裝著甲。兩翼和後衛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劍戟。總體而言,方陣中,重裝步兵的比例要佔到72.7%。這種布局符合中國傳統的兵力布局「前輕後重」,以及「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理論,即列陣要緊密,遇敵進攻時則攻不破;前鋒要疏鬆,向敵進攻時便於戰鬥。、

當然兵馬俑所處的是一種面對檢閱時候的「陳兵」狀態。如果臨戰,必然是前鋒和本陣中的輕裝戰士,也就是秦軍中的銳士前出散開,組成散兵群,襲擾敵人。重裝戰士變陣,減少縱深,擴大正面,以便發動長鈹衝鋒。至於方陣中的戰車,考慮到其極少的數量,以及戰國時代步兵的興盛,其在方陣中應該更多起到指揮車和運輸車的作用,並不直接參与戰鬥。

其實秦軍步兵方陣的兵力武備情況,與1500多年後的歐洲瑞士步兵方陣有著某些共同點。瑞士人也組織配備長戟和弩的散兵部隊,在開戰前去襲擾糾纏敵人的步兵陣列,並在這種襲擾和糾纏中試探出敵人步兵陣列中的薄弱點。之後瑞士人作為核心力量的長矛方陣將向這些薄弱點發動勇猛的衝擊。其實這種戰法在牧野之戰中,也曾被周軍以「致師」的形式所採用。因此,也就可以明白,荀子為什麼會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因為只要給予秦軍銳士以可乘之機,六國軍隊就可能在己方陣列最薄弱的地方遭受到秦軍長鈹衝鋒的致命打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最後放下武器的鐵王爺,朝廷內唯一能抗衡袁世凱的力量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