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筆補造化天無功——傅山碑法帖賞析

筆補造化天無功——傅山碑法帖賞析

傅山 蘭芝軸

明清書家的碑法帖往往被忽略,得不到重視,很少作為研究的對象。究其原因在於明清書家真跡流傳數量之多,且存在翻刻、偽刻等問題。其實,明清書家在各地散在的痕迹及其相關拓本,不僅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同時具有彌補真跡、判斷真偽、證明足跡、補正年譜四個功能。傅山碑法帖亦是如此。

傅山 墨荷軸

存有碑刻和拓本的傅山專帖

《太原段帖》四冊,長二十六厘米,寬十八厘米,共計二十八塊。由元、亨、利、貞四部分組成,內容包括《朋友之難》《三日不讀老子》以及杜甫、戴復等的古詩、雜記等。此外還包括王鳦(yǐ)所書《太原段帖序》和段叔玉的《俚言自序》。《俚言自序》中寫道《太原段帖》完成前後的狀況:「癸亥春,丁艱家居,思鐫石,力未逮。親友義助,二載告成。」二十八塊《太原段帖》刻成後,其後半部分為太原晉源的段家收藏,其餘的則散落於民間。一九四三年,晉泉縣(現太原市晉源鎮)縣長常毅夫將其中的二十四塊移送至晉祠,現藏於晉祠博物館內的翰香館碑廊。《段帖》中可以看到五種字體,但是在傅山的作品中確經常看到古字、奇字等。《俚言自序》中明確說明了其原因:「不敢自私,公諸海內,今搨(tà)出,具眼者留神,默識以別夜光魚目如何。」

《太原段帖》之一

《太原段帖》之二

該帖為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年),將劉雪崖所藏傅山真跡刻於碑上而成。原碑現陳列于山西省壽陽縣五峰山龍泉寺碑廊,尚未得到任何保護,風化嚴重,大部分碑刻上的字跡已很難辨清。

《太原段帖》之三

《太原段帖》之四

其中值得關注的作品是《石道人遺墨》。現存七塊,其內容為寫給戴楓仲的信件,大部分由行草書寫而成。據此可以管窺傅山當年的生活狀態以及與其交往的一些情況。此外,其拓本現藏於山西省圖書館。

石道人遺墨拓本-1

石道人遺墨拓本-2

另外,該帖中有兩件作品值得特別指出。第一件是《書扇貽還陽道士》。該文以「吾師九十矣,談笑益精神」開頭,談到傅山出家之師郭靜中,通過這一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當時傅山的宗教觀。

另一件為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抄錄,傅山在該作品跋文中寫道「讀此知老杜書法亦高」一句。從傅山作品的書寫內容來看,與李白相比,傅山更加喜歡書寫杜甫的詩,並且經常會在落款中寫上「老杜」。

石道人遺墨拓本-3

《尊頡堂帖》三冊,山西省圖書館藏有拓本。內容分為元亨利貞四個部分,其部分內容與《太原段帖》重複,可見有些內容是翻刻或者重刻的。之前的學者認為《尊頡堂帖》的原刻石已散佚,但筆者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目前尚存有幾塊。如,太谷縣文物局所藏的《悼伯陽丈四首》一塊,盂縣小橫溝村關帝廟保存完整的《鳩錢碑》一通等。

此外還需要關注的是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傅山七十五歲所寫的《不為大常主勗哉之碑》和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傅山七十二歲所寫的《冠山婆碣》。這兩件均為傅山晚年的隸書作品,也是補充傅山行跡的資料之一。

石道人遺墨拓本-4


只流傳拓本的傅山專帖

《嗇廬帖》上下兩冊,書寫、鐫刻年代不詳。《陽曲縣誌》記載有:「傅征君故里,在城西三十里西村,其居有青羊庵、霜紅龕、虹巢諸名,又青主手書嗇廬帖石刻八塊,藏於傅氏家……」據此可以看出該帖為傅山生前所刻。山西省圖書館藏有康熙年間拓本。

百泉帖

百泉帖

《百泉帖》上下兩冊,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拓本。刻者為劉嵩峙。該帖內容為癸卯四月(一六六三年,傅山五十七歲),傅山攜侄子傅仁前去拜訪河南輝縣的孫奇逢時,在旅途中所做的關於先秦諸子的讀書筆記。該帖也是我們了解傅山對先秦思想理解的重要資料。

百泉帖

百泉帖

原文作者:《筆補造化天無功——試論傅山碑法帖之作用》-堀川英嗣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6年4月刊


《紫禁城》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乾隆命人臨摹了兩張《千里江山圖》,卻有同樣的命運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