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堅定孫權抗曹信心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他推心置腹的一句話

堅定孫權抗曹信心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他推心置腹的一句話

曹操大軍壓境,劉備無奈只好派出諸葛亮前往東吳遊說孫權,希望與孫權結成聯盟,共同抵禦強敵。諸葛亮施展舌辯之才,一番鼓唇弄舌之下,終於說得孫權心動。見孫權連連點頭,諸葛亮趁熱打鐵,又為孫權描摹了一番戰後的美麗前景——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見孫權聽得兩眼放光,諸葛亮最後加重語氣道:「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忽悠,孫權下定決心要與曹操掰掰手腕。聽諸葛亮所言,曹操也並非是不可戰勝的。案兵束甲、向曹操俯首稱臣,孫權實在是心有不甘。

打發走了諸葛亮,孫權還在沉思之際,收到了一封曹操親筆書信。孫權讀罷來信驚得目瞪口呆,整個人彷彿跌進了冰窖。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史載,「孫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響震失色。」

曹操隨手塗鴉,卻把江東一眾文武唬得不輕。

曹操文武雙全,是曉諳兵事的軍事大家,「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其子曹丕語)。雖然手不釋卷略有誇張,但曹操晝講武策、夜思經傳,登高必賦確是史實。

曹操在漢末的文壇據有重要地位,在數千年華夏歷史長河中,稱得上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的人物屈指可數,曹操就是其中之一。傳之後世的曹操散文有一個「通脫」的特點(魯迅語),文章寫來一瀉千里,恣意汪洋。

因為為文的這個特點,曹操隨手羅列了一個驚人的「八十萬眾」的注水數字。本來,這只是他希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誇大其辭,可是依然令孫權與部屬心驚膽寒不已。

被嚇破了膽的孫權部屬認為:「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多數人喪失了信心,悲觀地認為:為今之計,只有降順一途。

孫權心底鬱悶,「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語。」

當投降之聲甚囂塵上之際,惟有魯肅沉默不語。魯肅選擇沉默,並不是代表無聲就是默許:這個時候貿然開口,只能是給孫權添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師出有名;而且與孫權共長江天險,也是事實。雙方實力懸殊,更是有目共睹。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對江東孫權的小政權不利。如果曹操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徹底打敗孫權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孫權心中打鼓時候,魯肅一句話徹底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見多數人贊同投降,孫權心亂如麻,史載: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

見魯肅尾隨而出,孫權知道他一定要有話講。非常時期,孫權太希望聽到不同聲音了。情急之下,他也顧不得其他,「執子之手「就等於撈住了救命的稻草。

果然,魯肅沒有讓他失望,開門見山、推心置腹地提醒他道:「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見孫權沉吟,魯肅繼續說道:「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櫝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為了堅定孫權的抵抗決心,魯肅實言相告:其他人降曹,仍不失富貴榮華;而孫權降曹之後,只能是苟延殘喘,甚至是性命堪憂。

魯肅的話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究竟是放手一搏,還是坐困愁城,主意還得孫權自己拿。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被三國殺的關羽:曹操要跟他拚命,孫權暗算偷襲,劉備見死不救!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