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小平錯了,薛蠻子對了

徐小平錯了,薛蠻子對了

本文闡述:為什麼在區塊鏈投資這件事上,徐小平錯了,薛蠻子對了。當然也有幣圈的一些現象觸目驚心地支撐著這個觀點。

這次澳門的紛智區塊鏈峰會可謂是海天盛宴,亦或是珍饈大餐,很多項目都over subcribe了,一些國外來的項目,有一個3D互聯網的,在門路攔住了我,把傳單發給我,我看了一下說這個是扯蛋,那個人很不解地看著我說,我們已經做了出來。好吧,沒有人用,就來發幣,忽悠韭菜!

這期間,還間雜著兩種觀點,徐小平的亢奮與薛蠻子的謹慎。我們阻止不了徐小平講什麼,但我們卻可用腦子思考,這次,我偏向於說「徐小平錯了,薛蠻子對了」。

我很想問,區塊鏈與ICO從2015年就有,實際上最早的ICO自2012年master Coin開始就有了,而比特幣在2009年就被創造了出來,有這麼慢長的時間,信息靈通與嗅覺敏銳的徐小平,難道不知道嗎?沒有分析過嗎?為什麼到2018年,比特幣超過10萬人民幣,主流媒體報道,群眾狂熱的時候,他突然亢奮了起來?然後作為舉足輕重的投資界大佬一亢奮,也帶到了TMT圈的人亢奮了起來,就這樣全民焦慮,全民瘋狂。我最近有好多朋友經常發白皮書給我,讓我幫著分析,很多幾年沒說過話的朋友主動找過來諮詢。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到我的這篇文章,希望有些人能讀懂它。

一、瘋狂到了「中國大媽開發區塊鏈底層」

我在Bit-z的展台坐著,這時走過來一個鑲金帶玉的中國大媽,過來就掃二維碼,「炒幣的?」我問大媽,

大媽說,「我要上幣」,我一萬個懵逼!我又問,「那您的項目是什麼呢?」,大媽不緊不慢地說「我們做底層開發」,我突然間有種感覺,不能用懵逼來形容了,這已經不是全民炒幣了,中國大媽都去開發區塊鏈的底層了。我在想你發的這個幣,會有人買嗎?答案是肯定的,會有人買,為什麼呢?

二、Smart people,Dumb money

我們都在follow一些我們認為聰明的人,比如股市6000點那個大騙局。有了聰明人站台,很多人就會跟著買,我偶然看到了下面這篇文章,和我在之間發表的「壓迫中國人民的新三座大山」非常相似,裡面點名批評了郎感平和羅胖子,大家可以仔細看看。有些人來站台一個ICO項目,至少1%-10%的幣要發給他們,你們就是他們的粉絲,這就叫粉絲經濟,可以很好的變現自已的名氣。你應該知道這10%的成本最後由誰來承擔,當然是我們了,韭菜們!

三、分銷渠道

有些人拉了幾千個微信群,一級代理,二級代理,三級代理地分銷下去,每一個觸及到你的人及他的上級,都會有相應的返點,20-50%不等,有些幣給10%都是賣不動的,這也是競爭供求關係的,賣不動就直接送了吧。反正在以太坊上寫個智能合約也就10美金嗎?創造出個100億幣,1個如果只是1分錢,也是1個億呢,再到交易所上去拉盤,漲到1塊錢,然後分吧。你有沒有想過,這50%的渠道成本,誰來承擔?當然是我們了,韭菜們!

四、交易所

交易所也不容易,熬了這麼多年。這個中心化的入口,已然成了數字貨幣沖頂的絕佳之處,每天可能都會有幾十個幣要上,怎麼辦呢?這和中國的股市審批制有什麼區別嗎?好吧,拿錢來,300個比特幣,3000萬人民幣,所以一個幣的上幣費就得過億了吧。這筆錢誰來出,當然是我們了,韭菜們!

你們瘋狂地把家當投了進來,去次澳門,酒店5000元,餐飲1000元,再賭上幾把,出去瀟洒一下,得1萬吧,在現場被鼓吹地頭腦發熱者投個幾個ETH,我估計這次人均10萬的開銷吧,2000人,就是2個億。估計這些錢都會打水漂了。

我無法判斷你投的項目將來怎麼樣?但我可以再給你一些數據:

一、我們相信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的,這個沒有錯,但是代幣不是!

假設某個公司在ETH寫了個代幣,然後把代幣發到某些用戶手中。這個過程稱之為去中心化和數字資產歸用戶,可能你有沒有想過,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的,而代幣不是,如果發代幣的那個企業虧損了,破產了怎麼辦?你手裡的代幣就是一堆數字,你的全部財產子虛烏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講,ICO有可能是一個全盤的騙局,幣有一天也許會崩盤。

二、發幣企業的歷史包袱。

現在發幣的某些已經到X輪融資的企業或者已經上市的企業,他們有極其沉重的歷史融資包袱,他們50%-75%的股份都已經賣給了前幾輪的投資人,這就是一般IPO企業只把25%分給股民的原因。如果75%的幣都不在用戶手裡,那是個毛去中化的項目,最終還不是一場精英資本主義收割散戶的工具嗎?

三、在ETH轉賬的成本。

在ETH上轉賬100個MOL(摩爾)-分子鏈的代幣,現在市值0.001美金,竟然要1.52$,我「C哩C哩」,轉0.1美金,你要我付1.52$,你這不是明著搶劫嗎?在token creation的時候,這個價格有可能要飈到100美金了。

所以有些給你送幣的項目,你真得要著,那些幣可是別人心裡趟著血送給你的,誠意有佳啊。從這個分析來,我認為ETH的價格已經很高了,高昂的交易費,一定會讓很多人敬而遠之的。

四、區塊鏈技術現在非常不成熟,據說不到2025年,不會有民用的產品出來。

如果產品不成熟,還要那麼久才能商用,現在所謂的區塊鏈應用項目,短期內又創造不了價值,這個零和博弈的遊戲中,誰是最終的輸家呢?

當然是韭菜了,食物鏈的越頂端,越安全啊!最後倒霉的必然是韭菜,就像每一次金融危機(2008次貸危機),每一次詐騙(錢寶),每一次股災(如2015年6000點),每一次幣災(如2017年9月4號)。歷史的教訓是沉重的,希望我們能汲取。

我在2017年10月13號,幣災過後蕭條時曾在微信立貼,企業新的四個面向「面向去中心化,面向數字資產,面向分散式經濟,面向人工智慧」,那是鼓勵自己堅定地走下去。而今天這個局面是始料未及的,是劣幣驅除良幣嗎?在這裡我偏向於薛蠻子的謹慎。

至於到誰對誰錯,可能也許並不重要,有可能徐小平,也想不到他的微博激起的亢奮。重要的是看好你的錢袋子。

五、再分享一點,我感覺風氣不正啊。

在澳門會場,如果要是有人分享信仰,分享如何賺百倍,那是坐無虛席;如果有人分享技術,卻寥寥無幾。投資人的難道你們不關心嗎? 下面是主會場和講閃電網路的分會場。

區塊鏈的路還很長,一路走好!

我也有一種區塊鏈投資的觀點:謹慎地樂觀。

A.一般的幣都遵從火箭發射的邏輯,第一級火箭是最直,加速度最大,第二級是弧,第三級就平了。因此要買新幣,新幣會給你最大的倍數,當然風險也高,比特幣2017年翻10倍,而2017年新發的很多幣,比如說PIVX,就漲了400倍,還有最近比較火的TNB和NAS,一般他們剛剛發行的時候,只在一個交易所,擴散比較有限,隨著他們進入更多的交易所,有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有更大的需求,如果幣的發行者能夠控制幣的供給,這樣的幣一定會漲得很好。

B.尋找那些已經成功做過幣的團隊合伙人單飛後做的幣。

比如ADA,剛出來了時候,我就發現ADA是以太坊一個合伙人出來做的,這個幣非常低調,沒有marketing,不吹牛逼,不做廣告,不做傳銷,直接上了bittrex,我發現它後,就在investfeed上發了個post,那個時候是10月3號,國內還都在9月4日中國幣災里懵逼呢,沒有人玩。被zhengfu嚇傻了。看到這點的,不僅有我,還有談國鵬,他也在微信圈發了。到現在2個月時間,ADA漲了30倍,衝到了第5大幣。

同樣的幣,還有NAS,原來小蟻的徐義吉做的。還有EOS,是Bitshare的B.M做的。OMG也就是vatilik做為sponsor的。所以這些幣的成長性特別好,值得長期持有。

C. Data explorer,數據挖掘者。

數據會告訴你真相。去看Blockchain.info,etherscan.io看mempool,connection rate,trade volume還有miner incomer礦工的收入,來判斷一個區塊鏈的performance,也可以去看這個https://www.coingecko.com/en

這個網站上有開發者指數,社區指數,public指數,根據開發者修復問題的數量,Fork的數量,搜索指數,社區活躍度等綜合評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為區塊鏈還是一門技術,搞技術的人最懂它。如果搞技術的人都去玩哪個幣,這個幣一定火。

D.遠離空氣幣,空氣幣是一些傳銷組織利用數字貨幣與區塊鏈的概念,精心包裝的騙局。比如前一段時間的五行幣,還有萬國幣,竟然都滲透到了三至六線城市了。

E.百倍幣一定是那些技術與平台幣。在互聯網行業,真正賺錢的是BAT,他們都屬於互聯網應用層面的公司,像TCP/IP,SMTP/IAMP等協議是不賺錢的。但在數字貨幣與區塊鏈領域,真正做大做強的一定是平台幣,有兩個原因

(1)平台幣已經把經濟邏輯放在了技術邏輯里,比較如ETH

(2)平台幣會做成生態,而生態是最有價值的。

你們更傾向於誰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走遍全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回歸內心的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