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價值的多維度性與響應的複雜性(下)

價值的多維度性與響應的複雜性(下)

嚴謹還是風趣?偏學術還是偏文學?敘述詳盡還是留白?汪洋恣意還是通俗易懂?隨意表達敏感信息,還是故意寫錯別字以避免被核諧?

以上角度都是我在寫作時要去考慮的價值維度,這便是我上篇所要講的的多樣性原則。這一世界觀所衍生的方法論即是 以多個角度去考量、決策,從多個維度去評判生命中的每個遇見。

前天晚上我已完成本篇的初稿。因為上班、做飯會佔用我的時間,心情、疲勞度等身體狀況也影響著我的寫作質量。同時,在寫作中我也在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整理,從而探索出新的結論,思維方式因而快速改變,導致今晚所發表的文章與前天所寫的初稿有較大差異。

這便是我今天所要講的「響應的複雜性原則」: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同時,階段的結果會成為影響下一階段結果的因素。流程圖如下:

這一世界觀衍生的方法論即是:多方位考慮問題同時,在實踐中不斷修訂計劃、更正行為、轉變思維以適應世界的複雜性與變化。

當作上集回顧與本集預告吧。

一、和發小的共同願望

高一數學課上學到函數的自變數、因變數概念時,「因果循環」這個詞闖入了我的腦海,於是常規性操作——走神兒又開始了:

譬如y=3x這個簡單方程,就像個工廠,x是原料,y是產品。我們把原料「2」放進這個「工廠」里,就會得到「6」這個「產品」。用力捏住杯子,向上抬(自變數),杯子會被舉起來(因變數)。燒水(自變數)——水會升溫(因變數)。我們的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存在於函數之中。人們常說的「善有善報」、「因果循環」都像是函數方程——原來世界是一個大的方程,自變數是我們的行為,因變數是結果。(當時犯了一個邏輯顛倒的錯誤,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函數只是人類頭腦中用來認識世界的工具)。

那時,我和發小——許一飛坐同桌(正是他拉我入的哲學坑),

某天晚自習課間,他跟我說他希望能夠找到一段至簡的語言,用以描述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構想的能夠揭示世界運轉規律的「超級函數么」?只是一飛所尋找的是語言表達,我尋找的是數學表達。(他高中畢業後學了小語種,我讀的是理工科,這便是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有趣表現吧)

二、概率、函數的多自變數與嵌套

(以下論述會偏學術,不喜歡的朋友可以直接看下一部分)

上大學後,接觸到了許多學科,發現無論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還是本專業的力學、物理學、機械設計、計算機語言,從研究、理論表述到運用都離不開函數這個數學工具。就像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產量函數模型、機械設計中的構建運動分析。

但是,所有學科里沒有一個理論模型能夠完全準確地、毫釐不差地解釋、預測所研究的對象。

結合上篇主要講述的價值的多維度性,接下來的論述基於我在大學數學以及其他工科學科學習中的思考。為方便非理工科背景的朋友理解,我簡要概括為三點:

1.世界充滿了偶然。

2.影響結果的因素有無限多個,更多的因素是超出人類認知能力的。

3.一個階段的結果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結果。

個人認為(受制於我的學識,可能是片面的):

宇宙的運轉秩序有兩部分組成,具有確定性的規律與具有不確定性的概率(這大約便是數學的基礎只有高數與概率的原因吧)。譬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既具有波傳播的確定性,又具有粒子運動的不確定性。(可能,概率只是確定性規律的概括。就像拋硬幣,正反概率是50%,但每次拋時的正反取決於投擲的力度、角度、風向、風速、摩擦係數等因素,而這些因素都能代入函數進行計算)

上篇文章講述的價值的多維度原則對應的就是變數的多數量性(多元函數f(x,y,z,a,b,c------) 即是這一特徵的數學表達):維度是自變數量化的尺度,函數是變數變化對應的法則。如果把結果看作是函數值的話,那麼現實世界運行法則便是一個由無限多自變數組成的函數。

就像經濟學中價格——產量的模型只能將運行規律描述個大概,如果要完美地解釋市場供求的規律就要考慮到消費習慣、文化、教育程度、價值取向乃至氣溫、風力以及其他我們想不到的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現實世界的供求關係。

再者是函數的嵌套(複合函數 f( g(x,y,z-----) ,h (y,z,r,t------),x,y------)即是這一特性的函數表達):一階段的結果會作為因變數回代到函數里。 這個想法來自於大三學的《自動控制原理》。(當時上課雖然一直坐在第一排,但是老師的嶺南口音我實在聽不懂,期末考試還是靠杜鵬大神的輔導。)

課程中講到了負反饋與正反饋控制:一個趨向維持平衡,一個趨向不斷增大輸出的結果。

生物學中,人體滲透壓調節就是典型的負反饋調節,在攝入過多水分時,人體組織液滲透壓降低。獲取這個信號後,人體會分泌利尿激素,加快尿液的形成與排出,從而增高組織液滲透壓。當人體缺水時,滲透壓增大,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腎臟對水的再吸收,同時產生「渴」的神經信號,提醒儘快飲水。

雪崩式的金融危機就是典型的正反饋控制,危機顯現的初期,部分敏銳的人會率先察覺,作出拋售資產等舉動,加劇危機的嚴重性——接著負面新聞會被捅出,更多的人會跟著作出相應舉動,事態進一步惡化——更嚴重的負面新聞被報道,接著更更多的人作出自保卻加速崩潰的舉動-----如此循環,直到系統的崩潰。

吵架也遵循著正反饋控制:A因小事生氣——B接收到負面情緒,表達不滿——B的情緒在A心中被投射,導致其進一步發怒——B又接收到A的更加負面的表達,表達自己的憤怒------如此循環直到一方情緒失控。 負面情緒作為信號傳出,接收信號的人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情緒信號並再傳達給對方,該信號在雙方間來回傳遞並強化。於是,這種正反饋調節使得無數悲劇產生於一個很不起眼的爭端。(所以需要及時切斷正反饋的循環)

三、政治的邏輯:輔拜造成權li真空,絕對的輔拜造成絕對的quan力真空

讓我們從抽象的理論回到現實世界。

童年的大量時間是在父母辦公室度過的,唾手可得的書籍不是兒童讀物,而是《雜文選刊》、《領導科學》、《幽默與諷刺》之類的吐槽雜誌。這就導致我過早地成為了「憤童」,小學時代的作文也多半涉及批判社會問題、反腐反貢。(聽起來有些搞笑,不過提前的思考使我在步入青年時代前已略有感悟,因而沒有成為「憤青」),

就輔拜問題,不想作為學術研究對象而深究,只談談個人理解:它只是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譬如舊時代的政治運行邏輯在當代看來充滿了輔拜與殘忍,但這種邏輯在古代是被廣泛認可且是行之有效的。

在特定階段,輔拜在事實上促進社會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填補了制度不健全下的權力真空,維持社會穩定。

在制度不完善的改革開放初期,輔拜作用大體上就是積極的:

在沒有確定政策的80年代,創辦資本主義式的企業合不合法?歸根結底還是領導同志怎麼看這個事兒。如果不疏通油管,那年代的創業奇蹟就不會產生。

譬如有個國營礦山,但由於信息閉塞,市場經濟體系未建立,給誰經營呢?想來想去還是交給柿委叔記的外甥吧,起碼黨和人民都比較放心。

再譬如當年轟轟烈烈的國企私有化,如果不讓企業掌控者以及戴白手套的人吃飽喝足,層層關卡會對改革開放放行么?

然而當今經濟發展、制度完善、觀念革新使得輔拜不再適應社會主流而逐漸被上層與下層同步摒棄。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資源分配及人類行為的邏輯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流向高效的地方。個人獲取價值的前提是為他人創造價值,而不是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所以很多年以前很多人反腐的邏輯是「他怎麼能輔拜?」(隱含台詞是為什麼在那個位置上吃香喝辣的不是我)。除了些許例外,近幾年邏輯是「為什麼要輔拜」(隱含台詞是 輔拜根本沒什麼用處)。

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隨著教育的普及、信息的廣泛流通、群眾的富裕,權力逐漸向基層群眾擴散。同時,日漸健全法律體系、市場經濟早已開始代替人zhi(治)的力量。

四、政治的邏輯:「資源與援助的詛咒」

人們通常認為資源豐富國家的人民會更富裕,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非洲、南美、中東諸國社會動蕩,經濟落後卻守著礦山、雨林、油井,而法日荷德意英等人口稠密的老牌強國卻相對資源匱乏。按照常理,豐富的資源會使國家的工業發展獲得強大的優勢,然而事實卻遵循著另一套邏輯。

任何政體的執政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借用一下概念)都需要對資源擁有掌控力:通過分配資源獲得群體的支持以保證穩定統治。

非洲拉美中東國家的礦物、石油開採的權力很容易被獨裁者及黨羽所掌控。這些低成本的經濟活動使得這些人口袋裡裝滿了錢,很輕鬆地維持軍隊以鎮壓異己,同時高稅收得以保持。既得利益者們既然能躺著發財,為什麼要費腦子投資工業呢?加之高稅率,工業基礎根本無法建立。於是失業率居高不下,人民忍受著飢餓與貧窮。

反觀中國、韓國、美國、日本這些新興經濟體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政fu要想獲取維持運轉的收入,就需要通過提供自由、醫保、先進的教育與基礎設施等福利以激發社會生產能力,從而在不斷做大的蛋糕中分一小塊,但這個小塊,足以超越亞非拉獨裁政府拿走的大塊。於是,發達的工業體系得以在我朝建立,在當今,即便是最底層的勞動者,也能夠通過「公司」這個機器獲取不錯的收入。

「石油是惡魔的糞便」,資源的集中導致權力的集中。事實上,美洲國家、中東、非洲這些國家光鮮的財富下是被禁錮的自由與落後的社會體制。

不難理解蔣委員長為什麼在大陸實施獨才,偏居一隅後,在呆灣很快實施了皿煮化:在大陸維持政府只需要得到各大財閥、軍閥的支持即可。但在50年代貧瘠的呆灣,需要給予民眾經自由以激發經濟活力才能獲得較為可觀的財政收入。

因為石油,我們的毛熊鄰居和現代國家體系漸行漸遠,人民越來越貧窮,工業越來越落後,普京唱罷梅寶登台,梅寶唱罷普京登台-----還有前幾年的「阿拉伯之春」,中東國家似乎出現自由的曙光,然而事實上不過是石油控制權的再分配。有石油就足以吃飽喝足,還要啥自行車?缺啥從中國進口就行了。

從這個角度看國企的困境就很有意思了(笑)。

再說說「援助的詛咒」。描繪非洲貧困人民悲慘境遇的新聞打動了無數聖母的心,糧食援助、捐款紛紛運往非洲國家。結果是非洲人民只會面臨更持久的貧窮:

免費的糧食湧入非洲國家的市場,拉低了糧食價格,本國農民出售農產品的利潤被大大壓縮,甚至負利潤。大量農戶破產、土地荒蕪,饑荒加劇。第二年催人淚下的新聞又再次撩撥烏合之眾的心弦,新一輪援助與貧窮的故事再次上演。

另一方面,正是饑荒的蔓延導致了非洲獨才政府的執政危機,援助恰恰將這些國家拉到革命的臨界點以下。與此同時,殘暴的非洲統治者從國際援助者手中拿到了支票,在錢的指引下,軍隊再一次團結在非洲獨才者的旗下。

當然這是一種共贏:單純的國際良民覺得自己做了善事,幸福度提升。工業化國家通過為那些獨才政府提供低息貸款與資金援助得到了礦山的開採權、工程承包權,國內工業生產成本降低,過剩產能得以轉移,本國國民的收入提升,大量就業被創造。如此看來,利國利民,毫無毛病!同時非洲國家的獨才者及黨羽們美好的統治生活得以延續。在這個體系中,苦的只是非洲國家的底層人民,然而他們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現有體系。

五、少數的主要變數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既然價值判斷的維度這麼多,影響結果的因素與機制如此複雜。那麼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難道是無意義的么?

看看這個函數吧:f(x,y,z)=100x+y+0.0001z

在xyz在同一數量級時, f(x,y,z) 的值主要取決於x。此時,函數f(x,y,z)就與f(x)=100x近似。這就是我要提出的「主要變數理論」:在函數f(x,y,z)中,相比於自變數x ,yz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於是,我們就能通過掌控x 來估計f(x,y,z)的值。

就像一個年輕人相親時,著重考慮的往往是性格、收入、資產、學歷、身材、相貌等主要因素,如果有人非得去糾結對方大腿上有幾顆痦子,背後有沒有胎記,長了幾顆智齒,一般人都會覺得這人有病。

上篇寫到的和前女友看電影、喝奶茶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會幫助我把握關係中更微妙的因素。但事實上,去哪裡看電影,喝奶茶還是酸奶到底還是取決於她的心情,因為在這個條件下,她心中選擇的重要度遠遠蓋過了我心中的那些碎碎念。

影響一個事物的因素細究下來會有無限個,但有些是主要的,更多的是次要的。

前文說過沒有哪個理論模型能夠完全精準地描述、預測現實。這並不意味著我對研究中的建模持反對意見。事實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是通過控制變數去研究兩個因素的關聯。更進一步講,研究時考慮的都只是對研究對象有較大影響的因素。

譬如研究中國歷史時,考慮的是地理、國際交流、政治制度、人種、哲學思想等重要因素,至於西湖水有多深,泰山有多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寫過什麼對聯等等因素由於影響力微乎其微,以致根本不會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有人會提到蝴蝶效應,但蝴蝶效應的前提是觸動主要因素的連鎖反應以及時間維度上的積累。

理論模型所表達的內容都是近似值,就像前文提到的價格——產量模型,雖然現實世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因素在影響供求關係,但主要因素卻是價格與產量,這就是這個模型的意義所在。

我再用另一個邏輯表達一下這句話:然簡單的模型能夠反映現實,但只是在大面上近似,還有更多的因素在影響著現實世界。但一些人由於無法分清模型與現實的差距,這使得他們陷入「模型原教旨主義」:相信西方經濟學中的數學模型是完美的,世界應該按照這些模型來運轉。

事實上,經濟學給予我們最基礎的模型,在認知世界時需要發展出更多的思考維度去無限接近現實世界。近幾年經濟學的發展也得益於數學、計算機的進步,經濟學家們能將更多的小因素加入理論模型以更準確地去認識、預測。

圖中式假設是能完全準確描述現實的方程,是最基礎的近似模型,到便是更多因素的考量,導致理論模型的發展。

六、要不要善良?

講到了這裡,萬事俱備,我將再次拔高到倫理層面。

既然世界如此「險惡」(所謂的)、複雜,那我們要不要堅持正義、善良、正直等等這些我們從小建立的信仰?看完了上一節您的心中一定已經多少有了答案。

(以下是我的個人的觀點,尚未被大量實例驗證)

這些人類公認美好的素養都是決定人生的主要因素。可能一個單純善良、正直的人會處處碰壁,因為與人際交往中他人的情緒、性格、自我效能感、表達方式都是影響結果的較重要因素。但重要性終究是小於以上所提到的廣泛認可的素養:雖然單純善良的人偶爾會碰壁,但他的整個人生道路,不會糟糕。

所以,人既可以保持簡單,遵從公認正確的信念,也可以擁有看見、掌控複雜但重要度較低因素的洞察力與操作能力。但不能忽略的是,就算洞察了大量的較低重要度的因素,就算有操縱這些變數的手腕,如果偏離人生的重要決定因素,終究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正所謂傻人有傻福,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個世界觀衍生的方法論就是:在紛繁複雜中抓主要矛盾,在大是大非中把握原則。

七、活著

借張導當年拍的電影《活著》,表達關於生命的終極思考。

影片中葛優飾演名叫富貴的紈絝子弟被大忽悠龍二借賭博騙光家財,老父氣死,老婆出走。一年後老婆返家,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唱皮影戲養家,不料被國民黨軍抓了壯丁,又糊裡糊塗的當了解放軍俘虜,成了解放軍後方的民夫。(文革時期龍二作為地主被槍決,而輸光家財的富貴被評為貧農,且因解放戰爭有功而受優待)歷盡千辛萬苦輾轉返鄉,母親仙逝,女兒生病變啞。大躍進時期,老友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富貴的兒子。啞巴女兒和忠厚老實的瘸腿女婿結婚,然而遭遇難產,大家好不容易找到被下放的醫學專家,卻餓的時間太長吃饅頭撐死,耽誤了救治,只留下聰明可愛的兒子。最後,福貴說外孫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會越來越好。

隨波逐流的無奈、啼笑皆非的因果、苦澀的喜悅、平淡的幸福,一部電影道出人間百味。

價值判斷是多維度的,往昔之事、眼下處境並無好壞之分。

影響未來的因素是多樣的,人們難以根據眼下的處境去預測未來的福禍,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作為宇宙、生物圈、人類社會的一員,多種外部因素會左右個體的人生軌跡,人的慾望、願景永遠無法完全實現。父親曾對我說:人會不可避免地隨波逐流。在我看來,外部因素的影響的確很多時候會蓋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於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現在的我無法在一天之間財富超越馬雲,大二時候的我無法把56分的大學物理成績變成65分------但從人的一生角度來看,外部因素一直在變化,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卻以穩定的形式伴隨了整個生命的尺度。相比外部因素,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長期看才是影響人生的更重要自變數。

我無法掌控世界,無法突破物理學定律。但我作為人類,有足夠的智力去理解自然定律,有足夠的力量掌控我的身體與我的意志,我能自由地做選擇與決定。人生像是一艘小船,命運的驚濤駭浪似乎在玩弄我於鼓掌間,但駕船的人是我,決定航線的人還是我。

回首這五年,

經歷過長時間抑鬱,驚險地拿下了學位證和畢業證。參加工作之初一腔熱血,業績斐然卻被一個我曾經感激、信任、尊敬的某領導在我沒有意識到的背後長期挖坑、捅刀子、穿小鞋。身為頂尖大學畢業生,拿到過許多高工資的聘書卻陰差陽錯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做著長期加班、毫無挑戰樂趣、低工資的工作。

我曾愛過、恨過、暢快過、得意過、焦慮過、失落過,曾在迷惘的谷底徘徊過,在悔恨的波濤中沉浮過,在絕望的沙漠里行走過。

感謝時光的錘鍊,使我擁有超越一維價值判斷的豁達,穿透紛繁複雜的洞察,無懼波瀾的勇氣,還有能夠放得下悲傷、焦慮與悔恨的強大自我。

回首過去,腦海卻沒再泛起一絲悲傷或悔恨,

只想起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活著》中最後的橋段揭示了生命的真諦:生活曾使我們感到傷痛失落、無助、虛無、恐懼、悔恨。但這都無法阻止我們在此時此刻在平靜與安詳中享受生命所帶來的溫情與豐盛。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就是我,我是自由的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