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大志鐵血宰相論統一,破拿三鏡廳登基埋伏筆

立大志鐵血宰相論統一,破拿三鏡廳登基埋伏筆

奧托.馮.俾斯麥,這個名字想必大部分的朋友都不陌生,無論是那位聲名卓著的首相大人,亦或者是那揚威北海的同名戰艦,都是聲名在外。以至於令百姓無不懷念的俺大清之擎天玉柱,李鴻章李中堂,都曾專程前去拜訪過這位鐵血宰相,並因為他人稱讚自己為東方俾斯麥而大為得意。只可惜粉絲老李在俾斯麥面前顯擺時,卻被偶像潑了一盆冷水:你是東方俾斯麥,可我卻望不到歐洲李鴻章的稱呼。

無獨有偶,號稱明治維新第一政治家,有明治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也自詡為東洋俾斯麥。幸好他沒有年輕幼稚甚至愚蠢到跑去德國自取其辱。但是這位宰相的聲名卓著可見一斑。那麼,本期節目,我們就從這個被東西方熟知的人物身上入手,來解讀這場可歌可泣的王朝戰爭。

在此之前,需要首先介紹一群倒霉鬼,那就是德意志的資產階級們。這些資本家們太不幸了,當他們誕生之初,萬分弱小的時候,需要國家保護扶持的時候,需要大型且穩定的市場和消費人口,來刺激生產和成長的時候。德國卻四分五裂,國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各個邦國稅制五花八門,根本沒有和平的環境和穩定的市場和消費人口。而當德國走上正軌,統一在即的時候,距離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也沒幾年了。。。。。。

因此,在這些倒霉的資本家們弱小且無力承擔統一國家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情況下,德國的統一之路便出現了偏差。與英法美等控制國家的資本不同,弱小的德國資產階級不得不尋求強大的,有希望統一德國的勢力的支持與庇護。因此,當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領導並組織了關稅同盟的普魯士便成為了這些資本家們眼中的明日之星。普魯士在政治上統一德國的時機逐漸成熟了,而完成這一偉業的,就是在今天被稱為「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領航員」的:奧托.馮.俾斯麥

俾斯麥出生在勃蘭登堡一個世代容克的家庭,他的母親則來自有名望的資產階級家庭。在後來的求學生活中,俾斯麥深受資產階級的教育和影響,但同時,作為一名容克特有的性格特點,在他的身上也深有體現。重視行動,講究現實,意志堅強,富有感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並且性情暴烈,幹勁十足。他在大學至少參與過13次決鬥,大學時光幾乎都花在酗酒和女人上。但他卻具備整個時代都稍有的才能:他具有估量對手的超凡能力,是當世一流的政治家,軍旅生活賦予他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執行力,更重要的是,他既是一名容克,同時也深受資產階級影響,了解國內統一大潮的洶湧。

因此,當1862年9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他便認定,德國統一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這種形勢下,有勇氣螳臂當車的只剩下懼怕失去政治特權的德意志各邦國統治者和自認為是下棋者的俄國和法國。由於這種現狀的原因,俾斯麥特別欣賞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觀點,認為德國統一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條:用德國的劍,由一個邦支配其餘各邦。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聲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意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正是沿著他指引的方向,德意志開始了實現統一的歷程。

一年後的1863年秋天,俾斯麥將槍口指向了北方的丹麥。丹麥依照在1853年簽訂的倫敦議定書中的規定,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勞恩堡三個公國結盟,其中後兩者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德意志人,而前者雜居著德意志人和丹麥人。同時,三個邦國中的兩個同時也是德意志邦聯的成員。1863年11月,丹麥意圖合併這個本就關係錯綜複雜地區的行動引起了軒然大波,畢竟,丹麥人在三個邦國中人數佔比並不高,卻要強行吞併在德國人眼中屬於德國的地盤,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在德國人看來,德意志一盤散沙,被法國欺負被俄國壓迫被英國遙控,已經夠慘了,但小小丹麥居然也敢騎在德意志頭上耀武揚威,簡直不可饒恕。丹麥的行為激起了整個德意志民族感情的巨大浪潮,俾斯麥借勢而起,打著維護1853年倫敦議定書的旗號,堂而皇之的避免了英法俄的干涉,(倫敦議定書有英法俄參與並主導)他還拉上了奧地利一起行動,把奧地利帶入到俾斯麥的節奏中,讓普魯士掌握德國統一運動的領導權,同時埋下對奧戰爭的引線,還可以掩飾普魯士吞併這三個小公國的野心,可謂一舉多得。普奧兩國在三個月後聯合進攻丹麥,迅速擊敗了丹麥,迫使丹麥政府交出這三個公國。

之後,俾斯麥根據經驗得出結論,要實現普魯士主導下的德國統一,必須用盡手段排除奧地利的阻撓。因此,在如願獲得三個公國與統一領導人的聲望後,普魯士尚未冷卻的槍口便對準了奧地利。

俾斯麥首先在外交上孤立了奧地利,由於克里木戰爭中奧地利支持英法,陰了毛子一把。記仇的毛子們自然而然的站到了普魯士一邊。而對法國,俾斯麥則慷他人之慨,表示將承認法國對比利時的占有權。而法國的拿破崙三世眼見香餌,利欲熏心下表示不會站在奧地利一邊。此外,俾斯麥還籠絡了希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威尼西亞的義大利,與之簽訂了同盟條約。德國人果然是對義大利有非同尋常的感情呀。。。從巴巴羅薩到元首,羅馬人不知道哪來的魅力,總能讓德國人湊上來。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俾斯麥舊事重提,像奧地利提出貌似公允,但實際決不會接受的條件,要求將德丹戰爭獲得的兩個公國交給普魯士管理,但普魯士保證不會合併這兩個公國。奧地利則對普魯士吃獨食的行為表示安格瑞,向德意志聯盟表決,公投兩公國的前途,意圖讓普魯士與德意志聯盟為敵。(呼籲聯盟協助。。。這個套路有些眼熟呀)俾斯麥則表示正中下懷,以奧地利毀約的名義,命令普魯士進軍荷爾斯坦因。而在德意志聯盟通過反對普魯士的議案後,普魯士則以聯盟越權為由,解散聯盟。在德意志聯盟解散的第二天,普魯士進攻薩克森,義大利加入普魯士一方,從南方牽制奧地利軍隊。1866年7月3日,普軍在薩多瓦戰役取得對奧地利的決定性勝利。

在戰後,俾斯麥展現了極為靈活的政治手腕,他不僅阻止了普王威廉一世要進軍維也納羞辱奧地利的計劃,還簽訂了一項對奧地利十分寬鬆的合約。在他看來,奧地利已經不是普魯士的對手了,不再具備威脅普魯士霸權並統一德意志的力量了。真正的危險則是來自歐洲列強的干涉,首先就是法國的威脅。因此必須儘快收手,帶著達到戰略目的的戰果收場。

普奧戰爭的結果就是:產生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國家,為德國資本主義發展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時,北德意志聯邦和南德各邦國締結了統一關稅和貿易措施,從而達成了李斯特所說的在政治統一前率先實現經濟統一,在德國實現政治軍事統一之前,經濟上已經率先形成統一的全德國機構。同時,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這是繼1648年瑞士脫離德意志之後又一塊重要的德意志土地被剝離出去。奧地利帝國由於戰爭失敗,國內矛盾被激化,被迫對地主貴族做出妥協,將奧地利帝國改組成二元制君主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建立,不僅標誌著奧地利帝國資產階級改革的完成,也標誌著普奧兩國主導德意志的歷史就此終結,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機進一步成熟,而為此,也毋須懼怕一場普法戰爭!

由於法國的干涉,德意志南部的四個邦依然滯留在北德意志聯邦之外,其中就包括今天為人熟知的巴村馬達製造廠—寶馬的所在地,被稱為拜仁的巴伐利亞!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宣稱:德意志應該劃分為三塊,永遠不得統一。如果把南德意志各邦國拉進北德意志聯邦,法國的大炮就會自動發射。因此,普魯士要完成德國的統一,就必須克服法國的阻撓。俾斯麥和拿破崙三世都知道,這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因此都在秣馬厲兵。只是相對而言,俾斯麥的處境更為有利,因為統一的形式日新月異,各個邦國都在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同時,俾斯麥還和愛記仇的毛子們簽訂了互助條約,穩住了東線的同時給自己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後盾。此時,對於俾斯麥來說,唯一缺少的只是一個與法國決裂的借口,來凸顯出侵略者不是普魯士而是法國。他認為,如果使普法戰爭變成一場民族的防衛戰,就可能讓南德各個邦國同情北方聯邦的統一計劃。

1870年,西班牙女王退位,這成為了普法戰爭的導火索。因為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是王位候選人中的一位,法國擔憂遭到腹背受敵,強力逼迫普魯士勸說利奧波德參選。年7月13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壓力下,同意了法國的要求,電告身在柏林的俾斯麥,並允許他轉告新聞界和普魯士駐外使節。普法戰爭的危險似乎已經過去。

但就在這一天,發生了「德國歷史上最富有戲劇性也最富有決定意義」的一件事。由於普王同意了法國的要求,俾斯麥感覺自己受到了成噸的傷害,正在和將軍老毛奇一起喝酒,打算憤而辭職的時候,收到了普王發來的電文。此時萬能的德語顯現了威力,俾斯麥對原文辭藻稍加修改,令語意大變。消息傳到巴黎,改動過的電文令拿破崙三世勃然大怒。7月19日,法國率先對普魯士宣戰。俾斯麥期待的民族保衛戰的局面終於形成,而此時,在普魯士的國王威廉一世尚且一頭霧水。

開戰之初,拿破崙三世志得意滿,宣稱這只是一次前往柏林的軍事旅行。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因為他面對的,不是普魯士,不是奧地利,不是巴伐利亞或者薩克森這些邦國,而是德意志!而他卻遠不如他那雄才大略的伯父拿破崙。在著名的色當戰役之中,法軍一敗塗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兵敗被俘。真是讓人感嘆,波拿巴家族真是德國人民的好朋友呀。

公元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72米長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統一大業至此完成。而這一天,正好是第一位普魯士國王加冕170周年的紀念日。在德國軍刀和勳章光輝的映襯中,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勃然興起。但是也正是這次鏡廳加冕以及普法戰爭獲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卻為德法之間的深仇大恨再添一筆。

但是鐵血宰相卻並不激進,他用戰爭贏得統一,卻用了半生來捍衛和平。正如俾斯麥衝突而矛盾的出身一樣,鐵血宰相的行動也充斥著矛盾與衝突。他用盡畢生的精力,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推動了戰爭和武力統一。而當統一大業成功後,俾斯麥的政策則轉向保守。他與俄國奧匈結盟,致力於建立並維護三皇同盟,保障歐陸的和平。同時大力促進國內的經濟工業發展,鼓勵投資,並致力於推動工人福利建設。

他是一位保守派的改革家,他發動戰爭,維護專制。但同時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險制度,用盡心血維護著統一後,對德國人來說少有到奢侈的和平歲月。

正是在俾斯麥的維持下,德國統一中出現的軍國主義思想被關進牢籠,資產階級迎來了大發展,普法戰爭的賠款,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刺激著德國的經濟。德國在人口總量,鋼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都大大超越法國,僅次於工業革命的發起者和領導者英國。與此同時,在統一短短二十年間,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歐陸各國,成為歐洲第二大工業國。從普魯士時代開始的教育投資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統一的德國開始了經濟,科技和產業的全面爆發,並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但再強悍的偉人,也擋不住時間的沖刷,促成統一的鐵血宰相漸漸老了。1888年,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威廉一世逝世,繼任者腓特烈三世在即位99天後病故,其孫威廉二世繼位。年輕的皇帝僅僅29歲,不甘心受制於這位功高蓋主的統一老臣,而此時的俾斯麥已經73歲高齡。於是,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向威廉二世請辭。兩天後,全世界都知道了這樣一條消息:德意志帝國的鐵血宰相辭職。

德國的領航員離開了自己的巨輪,年輕氣盛的威廉皇帝全面接掌帝國,德國統一後被鐵血宰相費盡辛苦關進牢籠的軍國主義再度被招了回來,一個強大的德國開始爭取陽光下的地盤。

1898年7月30日,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年83歲。老丞相自己為自己在莊園中的一片針葉林選好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僅僅鐫刻著:「馮·俾斯麥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實的德國僕人。」

而之後,他的接班人卻未能維持鐵血宰相治下的穩定與和平,德意志戰車還是緩緩啟動,去讓整個世界感受痛苦與和平的珍貴,也摧毀他們自己一直嚮往並追求的和平生活。

下期節目:宿命輪迴的分裂,德意志在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葛呈像 的精彩文章:

七年浴血普魯士力戰諸國,百年分裂拿破崙助力統一

TAG:諸葛呈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