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無問西東:沈光耀原型和他身後的西南聯大

無問西東:沈光耀原型和他身後的西南聯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被禁五年的電影《無問西東》在1月15日上映了,影片中由王力宏飾演的飛行員沈光耀讓不少人淚目。

當沈光耀第一次萌發參軍的想法時,被遠赴而來的母親攔住。母親搬出家訓,對他說——

「身死名滅者如牛毛

角立傑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學之貧賤

比於無學之富貴也」

母親想告誡兒子,自己追求的所謂榮譽徽章,祖宗已經追求到了。作為母親,沈母只想讓兒子安然度過一生。

「我希望你能找到一個一生摯愛的人

能嘗到兒孫之樂

這些都是為你,不是為我」

在母親的聲淚俱下中,沈光耀向母親發誓,永不參軍。

送走母親後,沈光耀情緒萎靡。

直到一次空襲來臨,他親眼目睹了戰火的殘酷:房子和教室被夷為平地,曾經和他一起抓蛇的孩子躺在媽媽懷裡奄奄一息,他忽然間想清楚了人生的意義。而從軍,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出於正義與同情。

GIF

於是,沈光耀瞞著父母加入了空軍隊。

空軍兵是所有兵種中最危險的兵類,只要戰爭不結束,空軍兵哪怕再幸運,也遲早會戰死沙場。

沈光耀深諳其理,他是抱著必死的心態去參軍的。

而在加入航校學習後,他經常獨自一人開著飛機給飽受飢餓折磨的孩子們空投補給。

這在開始遭到了軍官的嚴厲指責,在責罰中,沈光耀目光堅定地對軍官說:「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無畏、正義和同情」

電影到最後,沈光耀奔赴劫難,在與敵軍的對戰中身亡,年僅27歲。

是的,沈光耀這一看起來偉大得有失真實的電影人物在歷史中是有其原型的。

他的人物原型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生沈崇誨。

沈崇誨出生於官宦之家,是那個時代的精英和「高富帥」。父親沈家彝,曾擔任民國政府司法院大法官,母親是名門之秀。

1928年,17歲的沈崇誨考入清華大學。

沈崇誨除了是學霸之外還熱愛體育,師從馬約翰教授,參加了清華大學的足球隊和棒球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沈崇誨領導各大學學生組織義勇軍。

1932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沈崇誨放棄了在綏遠優渥的工作,毅然投筆從戎,冒著大雪趕到杭州投考航校,被錄取入轟炸科,畢業後留校任教官。

▲左四為沈崇誨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攻擊上海,沈崇誨臨危受命,與日軍對決。其中,沈崇誨奉命跟隨的第二大隊轟炸日軍第三艦隊,使對方傷亡慘重。

▲沈崇誨在教練機前留影

8月19日晨,沈崇誨再次奉命轟炸敵艦,但沈崇誨飛臨日軍艦時,所駕2904號飛機突然發生故障,尾部冒出濃煙,速度減慢,脫離戰鬥隊形。

此時,日軍旗艦「出雲號」正指揮航隊與中國空軍激戰,在危機之中,沈崇誨心裡想的卻是:一艘大型軍艦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造好,造價在五百萬到二千萬美元之間,艦上有500到1000名官兵。而自己駕駛的飛機「諾斯羅普」的價格頂多30萬美元。

之後,沈崇誨毅然決定用自己的飛機撞毀敵艦。

在沖向敵艦時,沈崇誨與陳錫純高喊著空軍誓言:「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的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接著便義無反顧地撞向敵艦,與敵同歸於盡。

沈崇誨殉國時年僅27歲。一代清華才子,滿腹經綸,以軀捐國,何其壯哉!

而沈崇誨的悲壯命運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無問西東》原本是作為向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作品而籌備製作。因此,影片的主題本不是對英雄的謳歌與緬懷這般簡單,電影本質講的是清華大學精神的傳承。

影片中,沈光耀出身名門世家,在戰亂年代,他遠離家鄉,在遷移至昆明的西南聯大求學。

而西南聯大,則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絕無僅有的教育長征

西南聯大,誕生於滾滾硝煙之間。

1937年7月7日晚,盧溝橋事變。槍炮聲在雲里翻滾著,從北京西南郊掠奪而入,盧溝橋處被日軍挑起衝突。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戰敗。次日清晨5時許,宛平城被炮轟。緊接著平津地區在作戰中陷落。

中國抗日戰爭隨後全面爆發。

同年7月,應用數學大師林家翹完成了在清華園的學習。就在盧溝橋事變那個夜晚,他和同學們清晰地聽到了敵人進攻的槍炮之聲。

▲2014年7月7日,宛平城彈坑遺址 / 視覺中國

隨後,清華和北大、南開一起搬遷到了長沙組建臨時大學,只是仍然沒能躲過日寇的鐵蹄。南京武漢紛紛告急或陷落,中華大地平原已入危機之時。

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長沙臨時大學的教學立刻搬遷至昆明。

▲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成立 / 視覺中國

這是一次教育的長征,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絕無僅有。莘莘學子用腳步丈量著每一寸國土。他們遠離家鄉,遠離故土,僅憑少年熱血與學子意氣,踏過無數漫長的日夜。在1938年4月28日,這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終於抵達昆明。這一路的艱苦卓絕,後人無法感同身受。

除了林家翹,還有更多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這裡相聚。

「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在北平淪陷時正在讀高三。父親在送他逃出北平時叮囑道:「兒啊,你要學科學,學科學為國家。」

後來,鄧稼先輾轉來到雲南昆明,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

▲《中國現代科學家(六)》紀念郵票之一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 視覺中國

有相似經歷的還有李政道,從淪陷區逃亡到昆明的路,讓不滿16歲的他經歷了九死一生。

他花了三年時間,才到了雲南,師從吳大猷。

1937年,汪曾祺就讀的江陰南菁中學停課,那時他正上高二。為了繼續學業,他四處借讀,兩年後,他跨過了大半個南中國,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

聞一多,楊振寧,陳寅恪,趙忠堯,林徽因,梁思成,費孝通……一個又一個中國近代史舉足輕重的名字,在西南聯大匯合。就像中華大地上散落的一顆顆星辰,最終在這裡聚攏,發光,成為了中國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

西南聯大八年的歷史與神話就此打開,即使在最開始,這所大學「下無寸土、上無片瓦」。

教師們的工資,一個月連40斤豆腐都買不起,更別提學校的硬體設施如何提升。

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來到西南聯大,受校長梅貽琦之邀為學校設計校舍。他們遞交的圖紙卻一次次被駁回。

▲北京,「中國現代文化名人蠟像藝術展」,梁思成(圖右)與林徽因 / 視覺中國

因為資金短缺,全校只有圖書館的屋頂可以用青瓦,教室、實驗室可以用鐵皮,其他的建築原材料,只能是茅草。

林徽因一邊改圖紙,一邊流淚。

就是在一幢幢茅草房鋪滿的校園,中國知識分子的風骨和情懷被刻畫,流傳至今。

他們和這所學校一起,成了中國人的脊樑之一。

▲張世英的大學畢業證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視覺中國

條件艱苦不忘初心

西南聯大的生活苦嗎?苦。

教師和學生們的生活過得極其拮据,在那時,「一切為了救國」的口號就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糧。

幾乎所有教師都在變賣自己的家產:

法律研究所的費青,將家中全部藏書出售,只換了三千塊國幣;

校長梅貽琦,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為了組建學生服務社,好賺點外快補貼老師們的拮据生活,賣掉了自己所有值錢的東西。

有次上課時遲到了,他歉疚地解釋:「我剛才在街上給我內人的糕點攤守攤,她去進貨了,可她辦事不利,我告訴她八點我有課,她七點半還沒回來,我只好丟下攤,跑來了,不過,今天點心賣得特好,有錢掙啊!」

同學們卻紛紛拭淚,他們知道校長為了辦學變賣了值錢的家當,連師母都得去街上賣早點。

▲電影《無問西東》首次曝光概念版海報和全陣容劇照,祖峰飾演梅貽琦

梅貽琦的一兒一女也在聯大讀書,按規定,聯大學生都能領取救濟,但梅貽琦不讓自己的孩子領取。後來梅貽琦,把兒女都送去參軍。

聞一多為了補貼家用,刻章賣錢。刻章廣告由其他教授操刀:「浠水聞一多教授,文壇先進,經學名家,辨文字於毫芒,幾人知己;談風雅之原始,海內推崇……爰綴短言為引,公定薄潤於後。」

落款署著梅貽琦、蔣夢麟、馮友蘭、唐蘭、朱自清、沈從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抗戰期間,聞一多教授在西南聯大執教時,因生活所迫,掛牌刻製圖章。

周培源居住的山邑村與昆明城距離遙遠,沒有公路,不通汽車,他去上課,凌晨五點便起床。後來買了匹馬,騎馬上課,一次馬受了驚,幾乎將他拖死。

本來抽煙的幾位教授,最後因實在沒錢買,都把煙戒了或者吸土製煙。

不僅如此,他們衣服也多是一年就穿一件。朱自清在冬天裡,也只有一件趕馬人用的氈披風禦寒。

學生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原本還能勉強吃到有蛋有肉的伙食,因為通貨膨脹,到了1945年,幾乎所有人都只能果腹。學生們把混著砂石、粳殼子、稗子、耗子屎的飯稱為「八寶飯」。

當時,教育部次長顧毓琇訪問西南聯大,同學們在食堂門口貼上了一副「春聯」以用來迎接:「望穿秋水,不見貸金,滿腹窮愁度舊歲;用盡心機,難繳飯費,百般無賴過新年。」橫批「天官賜粥」。

生活雖然苦,卻沒有一個人被這樣的日子擊垮。無論是做學問的熱情,還是做人的堅毅品格,都在聯大的校園裡展現。

宿舍和教室,燈光十分昏暗,學生只能到圖書館看書。但圖書館座位有限,每日開門前一兩個小時,大門口就擠滿了年輕的學子。

▲昆明西南聯大舊址 / 視覺中國

圖書館正式開門沒一會兒,所有長凳都會擠滿學生。如果到了期末,實在沒有複習的空位,許多學生只能花上幾分錢去茶館買壺茶,認真複習直到打烊。

課本也是稀缺貨,幾乎沒人買得起原文課本。圖書館的書又有限,常常出現幾百人借幾本書的情況。經常有圖書館館員找過來,專門看書有沒有歸還、能不能再借到其他人手上。

實在借不到,學生們只好用傳抄。但聯大學生畢業後都兩手空空,不會有課本保存下來。

因為他們的書早就轉讓給下一屆學弟學妹,各個年級都流傳著好幾年前的手抄課本。

這樣的艱苦,沒能折損聯大人的骨氣。

每個月,聯大都會舉行一次全校大會,全稱「國民精神總動員會」。

無數名人來這裡演講,而合唱羅庸、馮友蘭創作歌詞的《西南聯大校歌》則是最群情激昂的時刻。

連曲作者張清常先生都會親自走上台去指揮。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精氣神似乎都被扭成了一股堅韌的血脈。他們同仇敵愾,患難與共,用知識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也改變著祖國的命運。

他們在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西南聯大傲骨精神永存

西南聯大因不可複製的歷史產生,又悄悄隱匿,唯一證明它存在過的,除了歷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

當我們懷念西南聯大,到底在懷念什麼?

我們懷念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懷念所有人刻苦治學,從未放棄的堅韌意志;懷念在極其刻苦的條件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愛國精神。

西南聯大不僅給學子與老師留下了精神上的寶藏,更給中國教育立起了一塊豐碑。

西南聯大建校不到8年時間,畢業了不到4千名學生,卻培養出2位諾貝爾獲得者,170多位兩院院士與100多位人文大師。

▲2002年6月25日,鄒承魯院士在辦公室 / 視覺中國

他們瀟洒自信,又踏實堅強。即使在戰亂年代,他們從未驚慌失措,四散逃開,而是用某種不可擊敗的精氣神,把每個人連在一起。

汪曾祺淡然地記錄著當時的動蕩:「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得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的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何兆武在《上學記》里也提到,在聯大的七年,是他最美好的七年。因為那個時候,所有人都認為「一天會比一天更好」。

▲教師在雪地中演奏 / 海報

所有西南聯大人,都「直覺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認為:戰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後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雖然物質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總覺得幸福並不遙遠,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這種超然,也是這所學校給我們的啟迪。

▲江蘇省南京市,《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1937年9月19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號外報道了日本海軍航空隊空襲南京的情況。 / 視覺中國

那個波瀾壯闊,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遠去。但大師精神,文人風貌,學術思想,依舊存留於這片中華大地上。

先生教書育人,學子辛勤汲取。他們將知識薪火相傳,建成了照亮中國近代歷史的燈塔,以精神為火芒,點亮前進的路。

那樣的風骨並沒有消逝,而是等待著我們將它變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偉大的某個方位,永不停歇地前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美前程 的精彩文章:

TAG:至美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