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或正測試下一代隱身反艦導彈:美軍有的我們全都要有

中國或正測試下一代隱身反艦導彈:美軍有的我們全都要有

圖片為一種酷似於美軍LRSAM遠程反艦導彈的隱身導彈設計圖。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發表題為《我們的工作容不得馬虎,事事都要「錙銖必較」》文章,文章稱:「時值初冬,項目隱身測試在某測試場進行。塞外寒苦,測試隊員們離家千里,在試驗場深處起早貪黑、盡職盡責地完成了一項項測試。距離那段日子已過去許久,但是在試驗場工作的情景卻仍然歷歷在目,在此記下一些平凡又艱苦的工作場景與大家分享。」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因拿下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而備受矚目,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其獲獎項目為我國新一代潛射型鷹擊-18反艦導彈,作為我國反艦導彈的搖籃,三院幾十年來開發出鷹擊-8、鷹擊-18等一系列反艦武器,應該說,按照我國「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武器裝備發展策略,公開一種新型武器實際上意味著新一代武器已經在研製當中了,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上文中正在研製隱身能力的武器,很有可能是一種隱身能力更加突出的新型反艦武器,這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

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反艦導彈突防模式無外乎三種,第一種就是速度快,馬赫數3至4左右的衝刺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好的土方效果,第二種就是高機動能力,比如多枚導彈進行編隊機動、蛇形機動、高低空結合的跳躍式機動、通過航路規劃的C型機動(號稱反艦導彈界的「左勾拳」和「右勾拳」)、超低空掠海飛行以及突然爬升後的灌頂攻擊等等,通過機動能力來讓反導武器失效,第三種是隱身技術,目前代表是挪威的NSW導彈和美國LRSAM導彈,實際上,當前世界上的大多數反艦導彈都不滿足隱身要求,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隱身缺陷,容易暴露自己,被敵方發現,過早暴露自己,實際上,讓反艦導彈最大的戰術套路——隱蔽與突然性變得毫無價值,這意味著對手的艦艇可以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來因應反艦導彈。

當前,隨著雷達技術和探測手段的大幅進步,如E-2C預警機可以發現260至300千米外的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並可以在450千米左右距離內引導美軍艦載機進行反導攔截,雖然尚書數字是一個理論數值,但其實戰價值不容忽視,反艦導彈的自身形體具有較大的雷達散射面積,可能會大量反射對方的雷達波,容易被對方的雷達探測到。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紅外特徵,比如鷹擊-91、鷹擊-12和3M80「馬斯基特」這類超聲速反艦導彈尤其如此,容易被對方的紅外探測設備探測到。

LRSAM反艦導彈的尾部處理,採用向上遮蔽的發動機噴口。

而且導彈飛行速度快,產生較強的聲音多普勒效應,容易被對方的聲信號探測設備探測到。我們以鷹擊-12反艦導彈在飛行過程中,由於其燃料燃燒和導彈本身與空氣摩擦,會產生強烈的可見光,也很容易被對方的光信號探測設備探測到。雖然鷹擊-12擁有馬赫數4左右的極限衝刺速度,以及400千米左右的大射程,確實在世界反艦導彈界算得上一流選手了,但大速度意味著大熱量,大航程意味著飛行時間很長也容易被發現,其紅外特徵明顯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除此之外,我國反艦導彈多採用主動式自動導引系統,由末制導頭髮射電磁波主動探測目標,這些電磁波也可能被對方的被動探測設備探測到。另外,反艦導彈上裝備的電子元器件也可能發射某種電磁波,被對方探測到。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發展新一代飛航式亞音速遠程反艦/攻陸巡航導彈的相關技術已經成熟,我國擁有殲-20、FC-31和某型隱身無人機的相關技術,完全可以用於研製新型隱身反艦導彈,從導引技術、材料技術、發動機技術等領域,我國的技術的比較全面的,筆者認為,一種在鷹擊-18導彈的基礎上,利用合理的導彈外形和相關技術來實現隱身的全新超遠程反艦導彈,應該是存在的,這種導彈的射程將高達1200千米左右,其外形採用低雷達散射截面積的多棱面外形及融合外形技術,彈體採用扁矩形截面彈體、V形尾翼、尖稜錐頭部、可向後摺疊的大展舷比彈翼的外形設計方案,除此之外,還可以加裝彈腹動力艙的緊湊布局,進一步提高其隱身能力,當然,中國的反艦導彈將不僅僅發展亞音速或亞超結合導彈,一種達到馬赫數6左右的全新高超音速反艦武器也將在不久的將來登上世界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軍事 的精彩文章:

印度聲稱這次一定要超越其他亞洲國家:發動機再次上馬?

TAG:圖說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