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種很奇怪的蒿草!三月采來可治黃癆病!到四月它只能當柴燒了!

一種很奇怪的蒿草!三月采來可治黃癆病!到四月它只能當柴燒了!

茵陳民間傳說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又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葯?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

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

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

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 陳

茵陳,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晒乾。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

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花茵陳,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2500px,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茵陳的功效與作用

1、解熱。茵陳浸劑有強力的解熱作用,但煎劑解熱的作用則較弱。

2、利膽。能促進膽汁的分泌,有效成分為綠原酸及咖啡酸等。

3、抗菌。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4、抗病毒。對流感病毒(PR8株)有強力的抑制作用。

5、抗真菌。稀釋400萬倍,仍能抑制猩紅色毛癬菌發育,有效成分為茵陳素。

6、降脂。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載脂蛋白B,防止血管壁脂質堆積。

茵陳的藥用價值

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用於黃疸尿少,濕溫暑濕,濕瘡瘙癢。

1、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300克,梔子十四枚(擘),大黃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2、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泡)75克。甘草(炙)50克。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4、治一切膽囊感染:茵陳30克蒲公英12克忍冬藤12克川軍1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癧瘍:茵陳蒿兩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癧瘍上令傷然後以湯洗之湯冷更溫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難忍。(《外台》引《崔氏方》)

茵陳的食用方法

1、涼拌茵陳

材料:茵陳蒿嫩莖葉250g,白糖、麻油各適量。

做法: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凈,擠干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

功效:具有利濕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2、茵陳蒿荷葉粥

材料:茵陳蒿25g,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g,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茵陳蒿、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具有健補脾胃、利膽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對疾病的痊癒有一定的作用。

茵陳的副作用

茵陳基本沒有什麼副作用,但是在服用時要對症。假如不對症的話,用量過大可能會引起頭暈、噁心、上腹飽脹、灼熱、腹瀉等現象,甚至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心律不齊,死亡。

茵陳醫書記載

1、《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葯也。

2、《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

3、《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4、《別錄》:茵陳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陰乾。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這9種食物,喝茶的時候加一點,即養顏美容,還可以補腎!

TAG: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