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說《逃出絕命鎮》被過譽了?

誰說《逃出絕命鎮》被過譽了?

微信搜索:「槍稿」 或 「QiangGaooooo」關注槍稿公眾號

很多人對該片的評論是:「就一常規的恐怖片,犯得上抬到那麼高么?」

周黎明是中國最資深影評人之一,看到許多人不明白影片為何叫好又叫座,他特意撰文導賞,提供了一份關於《逃出絕命鎮》的獨到解讀。


《逃出絕命鎮》:既低級又高級的恐怖故事

文 | 周黎明

作者簡介:雙語作家、文化評論人,以影評著稱。不如賽人毒舌,但看片量超過賽人。曾做過近20年媒體,但寫影評純屬陰差陽錯。

《逃出絕命鎮》不是常規的恐怖片,它只是借用了恐怖片的常規套路罷了。

電影的鄙視鏈里,恐怖片屬於墊底的,或許比屎尿屁的低俗喜劇略高一點。巧的是,《逃出絕命鎮》也融入了喜劇元素,因此,它不僅是《驚聲尖叫》的夥伴,而且還是《驚聲尖笑》的同類。

這個體系的作品是不可能出現在任何年度十佳影片榜單上的。

《逃出絕命鎮》的另一頭,傳承的卻是另一個傳統,最有代表性的前輩是《猜猜誰來吃晚餐》

沒錯,它是探討種族關係的。而這恰恰是外人產生誤解之處。

影響力極大的種族題材電影《猜猜誰來吃晚餐》劇照。

關注種族政治確實可以讓一部美國片顯得高級,但僅僅是「顯得」而已。這個話題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並不是好萊塢的禁忌,所以,涉足於此並不能證明自己的大無畏精神。相反,這跟那些恐怖片套路一樣,早已成為俗套

然而,《逃出絕命鎮》顯示了非同尋常的獨特性,它的高級不是因為它涉及種族政治,而是它用哪種方式,涉及到哪些方面

《逃出絕命鎮》的成功在於它的非同尋常。

黑人在美國遭受種族歧視,這早已是老生常談。但種族歧視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甚至,在某個時代被視為反歧視的行為,到了另一個時代,反而走向其反面。

在林肯解放黑奴之前,3K黨不經法律程序,擅自將他們懷疑犯罪的黑人處以私刑,那是明顯的種族歧視。該制度被廢除後,這類私刑並沒有絕跡,但數量肯定沒有以前多了,而且會受到公眾的指責。

在上世紀民權運動之前,美國南方的黑人坐公交、上公共廁所,必須跟白人隔離,不得使用明確標註為白人使用的設施。我們回頭審視,這也是十分不公道的。

民權運動也並沒有剷除所有的種族歧視,但歧視方式卻更隱性了。以描寫1960年代紐約廣告界而著稱的《廣告狂人》里,主角的公司為了彰顯企業的「開明」,刻意僱傭了黑人女性擔任文秘工作,但不敢把她安排到前台,因為那樣的話她會被其他公司的人看到。

臭名昭著的3K黨。

有趣的是,到了1970年代,這家公司很可能會特意讓一名黑人坐在前台,讓過往的行人或造訪的客戶知道自己是一家心胸寬廣、遠離種族歧視的企業。

誠然,這個情節不在該劇中。但類似的討論我在美國曾旁聽過。以我熟悉的舞台表演藝術為例,最初的歧視是排斥黑人參與芭蕾等傳統的白人藝術;第二階段是把黑人當做特例,少量接納,並安排在顯眼的位置;如今可能是第三個階段,即試圖忽視演員的膚色,比如白人黑人舞者在隊列中完全隨意搭配,黑人越來越多獲得傳統的白人角色(但白人演黑人角色仍被視為大忌)。

這種罔顧膚色的做法讓有些觀眾不太適應。有一位白人觀眾給《紐約時報》的倫理專欄諮詢:他說他自認沒有絲毫歧視黑人的念頭,然而芭蕾舞《胡桃夾子》里的雪花仙子用黑人舞者會讓他齣戲。他問道,他這種感覺算不算偏見。該專欄回答說,這屬於偏見,因為白人舞者並不比黑人舞者更像雪花。

目前已經有純黑陣容的芭蕾舞劇。

這種思潮的論點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種族之間是沒有可概括的規律性差別的,如果你覺得有差別,那就是種族歧視,至少是以偏概全。很多中國常見的說法,比如黑人的牙齒很白,黑人擅長唱歌跳舞,黑人擅長體育,等等,在當下的美國都會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因為按照這些說法的邏輯,你也可以得出結論:黑人不擅長讀書,黑人數學方面比較強,等等。

不是我危言聳聽,早在1988年,CBS電視網炒了他們的體育評論員吉米·施耐德的魷魚,因為他在節目上說,黑人天生要比白人更能成為優秀運動員。

同理,美國的華人也不喜歡別人說華人很聰明、會讀書、會編程等等。當然,這不妨礙很多華人私下持有這種觀點。若是某個白人名人說出來,一定會被批評為種族偏見。

公眾一般都認為黑人更擅長運動,但這會被批評為歧視。(圖 博爾特)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里,《逃出絕命鎮》女主角的父母所代表的「開明派」,他們對黑人准女婿的欣賞和誇讚,就會帶上一種別樣的味道。這部影片中並沒有出現19世紀式的種族歧視,很20世紀的案例也僅限於開場時白人警察讓男主角出示駕照那段。男主角和他的白人女友驅車前往她父母的住宅,路上撞死一頭鹿,警察要看他的駕照,女友說,是我在開車,為什麼要查他的駕照?警察表示那是例行公事,但女友顯然認為那有種族歧視的跡象。男主角表示不介意,大事化小。

按照中國通俗劇的編法,白人女友的家長多半會設為極端保守派。但本片編導關注的,是新時代的種族偏見,雖然貶低黑人的那種歧視並未絕跡,但抬高黑人的種種做法有時更讓人心煩意亂。女友Rose的父親是神經科醫生,母親是心理專家,住在遠離都市的世外桃源,他們堅定地投奧巴馬的票,最喜歡的體育明星是泰格·伍茲,對可能的未來女婿不僅沒有一絲一毫不喜歡,反而喜愛有加。

這對夫妻對自己的黑人女婿喜愛有加。

注意:兩老喜歡這小子,不是因為他的職業、才幹、性格、長相,而是因為他是黑人。他們認為黑人在某些方面是很厲害的。

不僅他倆這麼認為,他們的朋友圈似乎都這麼認為,這從那個家庭派對可以證明。

唯一不太友好的,是女友的弟弟。

假設一下,某位西方人士(尤其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說:「我太喜歡古老的中國文明了,你們中國人勤勞聰明,腦子好使,我希望我女兒能找一個中國小夥子。」我們會不悅嗎?一定不會。我們一定會笑逐顏開,把他視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這,就是國人不能打開《逃出絕命鎮》的主要癥結。我們看男主角的反應,就如同那兩個紐約警察對男主角死黨報警的反應——你這不是有病嗎?

國人不能理解其中的部分情節有文化差異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後半部分的情節可以有多種解讀,其中一種便是男主角的臆想,即他患有迫害狂想症,把女友父母的好客和友好誤解成別有企圖了。當然,這不是編導的原意,但編導不是政論家,他是藝術靈性極高的娛樂高手,他歪打正著擊中了種族關係中一個模糊地帶。

一旦把後半段解讀為寓言,把白人的腦子嫁接到黑人的身體就不再是驚悚的陰謀論,而至少升華到心理驚悚的層面。這部分的敘事不乏瑕疵,類型片的套路略多了點,社會寓意點到為止,沒有深挖,算是遺憾。但影片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黑人打招呼的方式跟白人不同,如果黑人用白人的方式打招呼,那是不是喪失了黑人的種族特徵呢?多數黑人說話有黑人口音,但奧巴馬在多數場合的演講不帶黑人口音,你是不是可以說奧巴馬為了迎合白人選民,自動放棄了自身的黑人性呢?

影片的後半段可以被解讀成寓言。

在美國大都市的黑人社區,如果哪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特別愛讀書,成績出眾,但體育不太行,他會被鄰里嘲笑,說他缺乏民族自豪感,不想當黑人,想當白人

回想兩百年前有些美國莊園主自願教自家的黑奴識字,當年也被認為是開明之舉,用現今的眼光,或可批為「強迫黑奴變白」。

《逃出絕命鎮》那個家庭派對上出現的黑人,讓男主角覺得好生奇怪,因為他們喪失了黑人的特性,淪為行屍走肉。如果你不想被注射白人腦子,你只有逃出去。

這也是片名《Get Out》的由來。

從某種角度,該片是反對種族融合的。Rose父親說「Hey man」是他想變黑,黑人更酷嘛;那個黑人嘉賓不用擊掌而用握手,則是他想變白(給他配置一個可當他媽媽的白人老婆,則是從側面強調他的反常),一切都似乎指向:白人的歸白人,黑人的歸黑人,最好井水不犯河水。

最大的犯沖,無異於跨種族通婚。本片男女主角的悲劇不在於他們自身或者其家庭,而是他們壓根不應該在一起

如果這個結論成立,早年美國禁止少數民族跟白人通婚的法律是不是更在理啊?一部反對最新式、最隱晦種族偏見的影片,骨子裡或許認同最原始的種族隔離。很諷刺,是吧?

《逃出絕命鎮》骨子裡其實是反對種族融合的。

當然,這也只是眾多解讀中的一種而已。該片編導喬丹·皮爾甚至建議觀眾抽去種族因素,把它當做一個「拜見岳父岳母」的故事。話說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當新任男友或老公首次見丈人時,都會面臨如何調解奪人之愛的窘境。這類故事通常拍成喜劇,像本片做成恐怖類型還是不多見的。如果把種族改為階級,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樑山伯面對祝英台父母的情景

無論你從哪個角度來打開《逃出絕命鎮》,你都不會忽視其濃烈的恐怖風格。本片對恐怖手法的調度非常嫻熟,但除了社會寓意,本片有一個該類型罕見的優點,那就是表演。多數恐怖片的表演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而《逃出絕命鎮》因為有心理驚悚的支撐,居然貢獻了一大批堪稱細膩的表演,男主角跟女友父母的交流場景尤為出色。

影片很會調動觀眾的恐懼心理。

編導曾擔心該片會得罪白人,畢竟僅靠黑人觀眾不足以造就票房奇蹟。顯然美國的白人觀眾並沒有介意或反對影片的描寫,這從票房可以驗證。喬丹·皮爾這部導演處女作以區區450萬美元的成本,取得了全球2.543億美元的票房,其中北美1.755億。即便不計海外票房,該片的投資回報率已經略高於《戰狼2》(1.5億人民幣成本,56.8億國內票房)。可以想像,喬丹·皮爾這個新人如今多麼炙手可熱,但「絕命鎮」為什麼「絕命」,卻值得我們細細思量,而且沒有完美答案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槍稿 的精彩文章:

2018年第一部現實主義佳作,竟是個動畫片

TAG:我是槍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