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種金堂味道叫「一家豆湯飯」

有種金堂味道叫「一家豆湯飯」

暖食

請輸入標題 bcdef

窄窄的小巷裡人來人往,人們沿著香味尋找著這裡的一家小店——「一家豆湯飯」。店內,經驗豐富的「老」廚師正在揮著「武器」讓食物充分融合,學廚藝的小夥子們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看著師傅的每一次揮鏟,心裡迴響著師傅說的話:「川菜的魅力在於火候,食物的魅力在於用心。」 來自綿陽江油的「老」廚師胡平今年四十歲,但卻擁有二十年的廚師經驗,妻子是德陽中江人,但夫妻倆現在都已經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金堂人,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十年前,他在永安街開了一家小飯店——「一家豆湯飯」。十年間,孩子們在慢慢長大,周圍的建築在不斷變遷,店門口的小樹添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輪,在時間的變遷里,他把一道道美食變成眾多食客心裡家的味道。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豆湯飯

簡單的料理與溫暖的人生

簡單,是豆湯飯的特點,它幾乎是每個前來食客必點的料理。精心挑選的白豌豆,在鍋內經過長時間的熬煮,煮透的豆子散發著特有的香味,再往裡面加上提前熬制的高湯和切成小塊的剔骨,豆湯就在肉與湯的融合中完成。隨後,把熱騰騰的米飯舀到瓷碗里,把豆湯往上一澆,米飯在湯汁的浸泡中變得美味而踏實。一口豆湯飯下去,總能在冰冷的冬天拯救人們空蕩蕩的胃和寒冷的雙手,這是一道最平常不過的美食,但是卻成了眾多食客的最愛。

食客陳秀是豆湯飯多年的忠實粉絲,她說:「當年這裡剛開業我就來了,當時我是和男朋友一起來吃的,每次來,我們都要分別點上一碗,然後總是一下就吃完了。湯和米飯還有煮透的豆子一起,那個味道我一想起就流口水。」如今,陳秀已經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孩子也和媽媽一樣,鍾愛那一碗簡單的豆湯飯,小小的手兒拿著湯勺,一口一口的把豆湯飯往嘴裡舀,嘴角沾滿了湯汁,小小的胃被這一碗小小的豆湯飯溫暖著。

陳秀說,這些年過去了,總有一些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但是不管開心或者不開心都會有肚子餓的時候,每次肚子餓的時候,不管懷揣著什麼樣的心情,總想過來吃一碗豆湯飯,胃暖了,人生也充實了。

剔骨肉

食物的本味與淳樸的心靈

張勇是胡平的學徒之一,在他心裡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師傅做的剔骨肉,總能讓他吃掉幾大碗米飯,還有師傅的那句話:「廚師,最重要的是保留食物的本味和用心烹飪,剔骨肉的精髓是一顆淳樸的心靈。」

店內有兩種經典的剔骨肉做法,一種是涼拌,一種是爆炒。涼拌的剔骨肉用了川菜中涼拌最經典的手法,紅油、芹菜、香菜、簡單的鹽調製入味,一小塊下去,總能挑動舌尖的味蕾。但不管是涼拌剔骨肉還是爆炒剔骨肉,食材的選取是最重要的。胡平每天早上都會去菜市場購買新鮮的食材,新鮮的剔骨肉買回來後,首先要把不合適的部分一點一點挑揀出來,再經熱水焯煮。焯煮後的剔骨肉經過爆炒,肉質進一步收緊,再加上花椒、青椒一起爆炒,在食材激烈的「交戰中」,屬於川菜的獨特韻味就出來了,讓人唇齒留香。

張勇是甘肅人,曾經對廚師這門行當非常陌生。2009年他來到師傅這裡學習廚藝,八年時間,剔骨肉的做法早已學會,但是他從未想過要離開這裡,他說:「師傅總和我們說,做菜就像做人,只有用一顆淳樸的真心去對待每一樣食材,品嘗食物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食之味、食之樂。」

如今,胡平一家人用心經營著這家小而充滿溫暖的餐館,胡平的大女兒就在店裡幫忙,胡平的兒子也已經上初中了,在學校時總想著要回家吃父親做的菜,而在他妻子心裡,丈夫這一輩子的手藝不僅是自己味蕾的歸屬,更是家的味道。這個家的味道,也讓胡平和徒弟們變成了家人,更讓前來的食客記在了心裡。

記者手記

這是一個屬於我與「一家豆湯飯」的故事,外地人在金堂工作總能不經意感受到這裡的小溫暖。有一次因為工作直到傍晚都沒吃上飯,偶然注意到這家店,進去後我一個人點了一盤爆炒剔骨肉,菜端上來之後,空蕩的胃瞬間被吸引了。不知是我吃的太香還是我的外地口音,店內的員工和我聊了起來,得知這是我今天的第一餐,她一直囑咐讓我多吃點,讓我一定要按時吃飯,問我要不要湯,要不要泡菜,言語里就像家裡的長輩「責怪」晚輩沒有好好吃飯。這樣溫馨的「責備」讓我鼻子漸酸,那天前所未有地吃了好幾大碗飯,混著米飯的香味,胃裡變得踏實,最後,剔骨肉被我吃完了,盤子里的青椒也被我吃得乾乾淨淨。我想,這座小城和小城裡的小食散發出來的溫暖人性,不僅是這家店能讓人留戀的原因,也是金堂能讓眾多外地人留下來的原因。

GIF

(圖文據成都新金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象金堂 的精彩文章:

金堂大道中段 春節前形成通車能力

TAG:印象金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