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帶一路」之一:為什麼叫「絲綢」之路而不是別的?
小編的話:曾經,駝玲叮咚,穿越千年夢幻。如今,巨龍蜿蜒,飛奔萬里江山。回首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以內斂為主要民族性格特色的中華民族,並不固步自封。漢代以降,以張騫為代表,一個個「探路者」漫漫西行,他們執著的腳步,為我們丈量了新的疆土,帶來了異域的新技術、新文化和新物種,影響了後代的歷史發展。經本微信公眾號(上海靜怡)特別約稿,竹林風聲,歷史專業碩士,將歲月的滄桑變遷和當代中國的民族崛起匯聚筆端,從新穎獨到的角度,把歷史上的「一帶一路」發展變化,帶給我們,讓我們從中更能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書寫人類當代互聯互通歷史新篇章的重大意義。本微信公眾號將以【歷史上的「一帶一路」】專題形式,分期刊出他的文章,希望能給微友們帶來借鑒和欣賞。
絲綢之路,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絲綢之路」一詞並不是出自中國人的發明,而是由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地理學家首次提出的。他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被學術界所廣泛認可。之後,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1905)
李希霍芬將「絲綢之路」所限定的年代,恰好是中國的兩漢時期。正是由西漢張騫和東漢班超出使西域開闢出來的交通要道,開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紀元。這條通道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西北絲綢之路」。
隨著這一名稱的普及,其他幾條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通道也被冠以「絲綢之路」的名稱,如: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
在「絲綢之路」的名字出現之前,這條商道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有叫「佛教之路」的,也有叫「玉石之路」的等等。為什麼是「絲綢之路」最終得到普遍接受呢?這還得從絲綢的歷史和影響說起。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其歷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上古有黃帝之妻嫘祖教民養蠶治絲的傳說。1958年從浙江吳興縣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掘出碳化的絲帶和絹片等,經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多年。
中國古代採桑養蠶圖
有關養蠶最早的文字記載,要算《夏小正》中的三月「妾子始蠶」,「執養宮事」,宮事即蠶室。這說明早在夏朝,養蠶業就已列為要政之一。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複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周代的絲綢品種更加豐富,見於文獻記載的就有繒、帛、素、練、紈、縞、紗、絹、綺、羅、錦等。漢代許慎所著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所收字中「絲」旁已達260個,「巾」旁75個,「衣」旁120多個,都直接或間接與絲綢紡織有關,反映出絲綢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素紗禪衣,全長三尺七寸,總重不到一兩,薄如蟬翼,柔軟潤滑,說明距今兩千多年的古代,中國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了令人驚嘆的高超水平。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
近些年,有學者從「對中國文明和中國人生活有著廣泛影響;盡量保證在世界上有著儘可能大的發明優先權;要有足夠的科學技術含量」三個原則出發,另外提出更具代表性的「新四大發明」,其中就有絲綢(其他三個分別是中醫藥、雕版印刷、十進位計數)。這也反映出,絲綢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絕不亞於傳統的四大發明。
在西方世界,與兩漢同時代的是正處於鼎盛時期的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的絲綢因其優良的質地、廣泛的用途以及帶有夢幻般的美感,剛進入古羅馬,就引起巨大轟動。據說,有一次,凱撒大帝穿著一件絲綢做的長袍去劇場看戲,絲綢絢麗奪目的色彩讓所有來觀戲的人們目瞪口呆、讚不絕口。一時間,絲綢成為人們競相追捧的時尚奢侈品,不論是貴族還是普通民眾都以擁有中國的絲綢織物為榮。絲綢的價格甚至比黃金還要貴。當時,古羅馬還不知道中國這個國家的名字,他們把絲綢稱作「賽里斯」,把生產絲綢的國家稱作「賽里斯國」。在西方人的眼中,絲綢已成為古老東方國度的文化象徵。
漫漫絲綢之路
西方國家對絲綢的巨大需求和高昂的價格,不斷刺激著一撥又一撥的客商,沿著這條商道,不遠萬里,翻雪山,涉險灘,穿荒漠,越戈壁,還要時時躲避少數民族和強盜的侵襲,其目的就是為了販運中國的絲綢製品。一時間駝鈴聲聲,商旅使者「相望於道」,絡繹不絕。絲綢成為東西方貿易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商品。近年來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發掘中,曾出土了各種大量的絲織品,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絲綢貿易的繁盛景象。
絲綢作為中國與西方交往的名片,開啟了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大門。因此,當李希霍芬將橫貫歐亞大陸的這條貿易商道命名為「絲綢之路」時,才會得到廣泛認同,並沿用至今。這既是國人對中國絲綢文化的傳承,也是世界對中國絲綢文化的認可。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TAG:上海靜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