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逆襲日本的中國稻米油,見證中國製造的崛起

逆襲日本的中國稻米油,見證中國製造的崛起




中國遊客在日本購物。




一窩蜂地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保溫杯、電飯煲的中國人,大概沒想到日本人也正在東京搶購中國產稻米油。


 


日本作為稻米油消費大國,在米油的研究上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因此本國的稻

米油市場基本被其國產品牌佔據,根本沒有國外品牌的一席之地。但最近,日本高端進口超市上架了中國的金龍魚稻米油後,吸引了不少東京市民排隊搶購。


 

那麼,為何來自中國的稻米油能進入日本市場,並獲得日本市民的青睞和搶購?





金龍魚稻米油在日本進口超市第一天上市,引起東京市民排隊購買。



 



無處不在的中國製造


 


其實,日本人早就離不開中國製造了。


 


前不久,日本一檔綜藝節目就做了一個試驗:如果把日本人生活里的中國製造全部拿掉,會變成什麼樣?

 


經過3位精通中國製造的日本專家4小時的徹底搜查後,參與試驗的日本男子家裡涉及中國製造的物品多達619件,包括手機、家電、衣物、鞋子、玩具,甚至連他身上穿著的衣服都是中國製造。


 


搬走了家裡所有的中國製造後,本來一應俱全的家變得十分「寬敞」。只剩下大部分產自東南亞的木質傢具和空運費用較高的日本產冰箱。




參與試驗的日本男子家裡涉及中國製造的物品數量為619件。




另一檔日本綜藝節目則選擇走上街頭,通過採訪日本民眾,了解中國製造對日本的影響。不少受訪者嘴上說接受不了中國製造,但翻開衣服標籤一看,全是中國製造。


 


還有一位日本老奶奶表示自己不吃中國產的食物,卻被記者告知:日本拉麵中放的干筍,90%都產自中國。




該節目稱,日本拉麵中放的干筍,絕大多數產自中國。




以上兩檔節目,儘管可能有一定的綜藝效果,但中國製造遍布全球的確是不爭的事實。美國作家薩拉·邦焦爾尼早在2005年就做過類似的實驗:從2005年1月1日起,帶領全家嘗試一年不買中國貨,並將這一生活「大冒險」寫進了書里——《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


 


帶著「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活下去」的疑問,薩拉開始了這場有趣卻充滿挫折的真實冒險:要為4歲的兒子購買68美元的義大利鞋、沒有工具修理抽屜、電器等物品,連該用中國製造的人道捕鼠器或美國製造的非人道捕鼠器都成為了不小的煩惱。幸好,薩拉終於在2006年結束了這一場實驗,興奮地再次投入「中國製造」的懷抱。


 


儘管薩拉在書中描述的都是自己瑣碎但有趣的生活經歷,但無不透露著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




經濟全球化往縱深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走出國門。




與其認準「某國製造」,不如認準好的產品


 


誠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把「某國製造」掛在嘴邊、奉為標準,多少有點狹隘。與其認準「某國製造」,倒不如認準好的品牌、好的產品。


 

陳冠希在紐約大學以「中國製造」為主題進行的演講,就講述了自己創立潮流品牌的經歷。15年前,當陳冠希說自己的產品是在中國製造時,外國人的反應都是:「天啊,這太糟糕了。在美國,很多中國的商品都被召回了。」但此後,陳冠希更多地在產品中使用中國製造、中國設計。他希望如果有人從國際標準來審視他的產品、創意和設計理念,他能很自豪地回答:「對,這是中國製造。」


 


陳冠希認為,工作的質量標準,不應因為國家的不同而不同 。好的產品自己就會暢銷,不必說它產自哪裡。





2017年9月30日,陳冠希在紐約大學發表以「中國製造」為主題的演講。




曾經口碑極佳的「日本製造」,就經歷了一個難熬的2017年。6月,日本高田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家曾是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製造商,因為氣囊存在安全隱患,導致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被迫召回數百萬台汽車;8月,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在內部調查時發現,集團下屬的4家事務所篡改了質檢相關證明,偽造了強度和尺寸等數據,造假對象約佔鋁銅業務年銷售額的4%。


 


時間倒退回十九世紀,「德國製造」也曾背負價格低、質量差的污名。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則帶有歧視性的商標法條款: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都必須註明「Made in Germany」,以區分優質的英國產品和低劣的德國貨。而到了今天,誰敢說德國製造不是享譽全球的高品質產品的代表?


 


再反觀我們的中國製造,儘管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打上山寨、廉價等差評標籤,但近年來,不少中國品牌、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都讓中國製造逐漸「挺直了腰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好評。




逆襲的中國製造


 


當「工匠精神」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國製造2025》指出了中國製造存在的問題、定下了中國製造的戰略計劃,中國製造就走上了「逆襲」之路。


 


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成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國高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實現350公里時速運營,樹立了高鐵最高時速的新標杆;讓外國人嘖嘖稱奇、羨慕不已的移動支付和網購服務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共享單車打破了「Copy to China」(將國外成熟的創業模式複製到中國)的套路,從模仿者成為了創新者。


 


中國製造的逆襲,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中國品牌、中國企業的努力。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日本人搶購中國稻米油事件,絕不是嘩眾取寵,而是中國製造的實力見證。





金龍魚稻米油獲國際稻米油品質大獎。




10年前,金龍魚就開始聚焦到稻米油的研發領域,並投入300多人的頂尖研發團隊日夜攻堅,最終找到了稻米油營養保留與精鍊品質的最佳結合點,技術和品質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金龍魚成功擊敗日本品牌,獲得了堪稱稻米油界的「諾貝爾」獎項——國際稻米油品質大獎,也才有了開頭日本人瘋搶中國稻米油的一幕。


 


作為消費者,希望用合理的價格,換取高質量的商品,本就無可指摘。希望有一天我們無須再將「中國製造」掛在嘴邊,也不會被愛國情懷綁架。每個人都能用上更好的產品,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足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