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鄔氏文化┃餘蔭山房

鄔氏文化┃餘蔭山房

鄔氏宗親總會

WSZQZH

餘蔭山房

餘蔭山房,又名餘蔭園,餘蔭山房,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千米。餘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園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餘蔭山房坐北朝南,以廊橋為界,將園林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餘蔭山房吸收了蘇杭庭院建築藝術風格,整座園林布局靈巧精緻,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間里分別建築了深柳堂、欖核廳、臨池別館、玲瓏水榭、來薰亭、孔雀亭和廊橋等,在面積並不大的山林里,濃縮了園林的主要設施和景緻,使有限的空間注入了幽深廣闊的無限佳景。

餘蔭山房園地雖小,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卧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餘蔭山房南面還緊鄰著一座稍小的瑜園。瑜園是一住宅式庭院,建於1922年,是園主人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造。底層有船廳,廳外有小型方池一個,第二層有玻璃廳,可俯視山房庭院景色。現已歸屬餘蔭山房,兩園並在一起,起到了輔弼作用。

文化歷史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其中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的餘蔭山房就是一個文化尋根的好地方。它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四大名園。

名園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郎。更難得的是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所以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後來園主人看破世情,便告老歸田,隱居鄉里,興建了這座園林。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餘蔭」二字作為園名,同時期望子孫後代能永澤先祖的福蔭。

步入園中,首先見到的是門上的一副名聯,它與「餘蔭」二字分別作為上下聯的第一個字。上聯是「餘地三弓紅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來比喻一百步的距離。「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離,指這個園林的面積很小;「紅雨」,暗指整個餘蔭園四季花果不斷。下聯「蔭天一角綠雲深」,把園內綠樹成蔭的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上下聯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園主人告老歸田的心意。

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在不足三畝的地方內又怎能種竹呢?園主人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牆與牆之間,種上翠竹。一來,既不佔用庭園的面積,又能控制它的生長蔓延,並且可以擋住園外的塵土,真是一舉三得。過了虹橋,向前走便是「深柳堂」。堂內布局果然超凡脫俗,而且木雕琳琅滿目,在珍貴的木雕屏上刻有大學士劉墉的書法筆跡。在「深柳堂」對面是園主人即席揮毫的書齋。園主人把書齋起名為「臨池別館」,據說古時候的文人雅士面對別館前臨池美景,以墨硯為「池」,蘸硯揮毫稱為「臨池」,因此,用「臨池」來命名這館社。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是園中的第三所建築,名叫「卧飄廬」,廬中的「滿洲窗格」通過格上鐫嵌著的彩色玻璃,可以欣賞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令人在這裡就可以夢想成真。

在餘蔭山房落成後二十年,園主人的侄兒鄔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園」,是女眷居住的地方,故又稱為「小姐樓」。樓中布置清雅,是琴棋書畫、梳妝刺繡、拜佛念經等清代女子生活的地方,過去除女子這外,一般朋友是不能進內的。

行到迴廊深處,便是遠近聞名的「玲瓏水榭」了。它環水而立,是園內第四所建築俗稱「八角亭」。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戶,結構高雅。這樣一來,既能八面通風,又可以八面觀景。對於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詩概括得很好,那詩就是:「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開盛,石林咫尺形;虹橋清輝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中國園林建築藝術風格獨特,強調詩情畫意。「玲瓏水榭」之所以遠近傳名,就因為它既有詩情,又有畫意。

背景得名

餘蔭山房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晚期造園高峰期——明、清時期修建的。中國造園藝術之集大成,始於明,理論代表作是計成著的《園治》;成於清,理論代表作是李漁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園林如雨後春筍,湧現於全國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絕後的造園高潮。廣東四大名園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餘蔭山房始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時5年,於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山房故主鄔彬,字燕天,是清朝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郎。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舉人,因而有「一門三舉人,父子同登科」之說。鄔燕天告老歸田,隱居鄉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蘇杭庭園建築藝術之精華,結合閩粵庭園建築藝術之風格,興建了這座特色鮮明、千古流芳的名園。為紀念先祖的福蔭,取「餘蔭」二字作為園名。與餘蔭山房緊貼相通的建築就是善言鄔公祠,是鄔家的祖祠。

造園手法

餘蔭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台,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緻、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於「波暖塵香」之中。其中,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

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彈丸之地,把亭、台、樓、閣、堂、軒、橋樑、郎提、石山碧水、浮蓮全都包含其中,且迴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覺園中有園,景外有景,好一個曲徑幽深。

二是「書香文雅」,不離居室,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濃郁,真可謂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下雨天是賞園最佳時間,那浠浠瀝瀝的小雨灑在碧綠的睡蓮塘中,在深綠的蓮葉上滾著,在淡綠的睡蓮花瓣上沾著,滿園都是淡淡的睡蓮香氣,幾條碩大的紅色錦鯉在花間穿行,周圍都是如綠雲般的竹葉在雨中沙沙地響著。

景觀集萃亭橋樓榭

餘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內亭、台、池、館與游廊、拱橋、假山、花徑、圍牆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園中浮雕和建築裝飾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恬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餘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幅:「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拱橋

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以游廊式拱橋為界。這座拱橋是橋、廊、亭「三合一」的傑作,表現了設計者的獨到構思和造園者的高超技藝,這一美景稱為「虹橋印月」。在月朗風清之夜,月影、橋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構成動人心弦的畫卷。

石砌荷池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緻,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環境清靜素雅。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滿目,名士墨寶閃耀清華。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塘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云:『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名為「卧瓢廬」,專為賓友憩息而設。

八角形水池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八面全是窗戶,可以八面觀景,是全園最佳觀景處。該處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到薰亭」半身倚牆而築,「卧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001年06月25日,餘蔭山房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歡迎大家到番禺南村餘蔭山房、光大堂參觀遊玩!

鄔 家 文 化 精 華 閱 讀 專 區

鄔 氏 宗 親 總 會

家譜 祖訓 名望

文化 交流 商企

鄔家人自己的公眾號

關注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想買幣卻不知從何下手?這是一份最適合你的必備工具指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