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宵節這個早在漢文帝時期就確立的節日,就是古人的狂歡節

元宵節這個早在漢文帝時期就確立的節日,就是古人的狂歡節

長期受儒家文化影響,講求允執其中、平庸中和的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是刻板而保守的,缺乏狂歡的酒神精神;在男女關係上,他們留下的似乎也只有「男女授受不親」、「夫為妻綱」等迂腐的印象,絕少浪漫的情調。然而,如果走入歷史的深處,用心感受古人的生活點滴,卻會發現,他們實則並不乏我歌我哭的狂歡精神,和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懷。

元宵節,這個早在漢文帝時期就確立的節日,就是古人狂歡和浪漫的絕佳時光。

狂歡——

《隋書·音樂志》記載了隋朝時候君民歡度元宵佳節的盛況:

「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伎人皆衣錦繡繒彩。其歌舞者,多為婦人服,鳴環佩,飾以花毦者,殆三萬人。初課京兆、河南制此衣服,而兩京繒錦,為之中虛。」

短命的隋朝留下來的似乎只有煬帝的昏聵,但實則不然,從上引記載可以看出,那時候國力鼎盛,四方的屬國在春節的時候都要派遣使臣來到京都,恭賀皇帝新春之喜,而朝廷也會挽留這些使臣一起歡度元宵佳節。元宵節那一天,從皇宮附近的端門一直到建國門,八里長的街道都布置成娛樂嘉年華的場地。而這場從早到晚持續一天的嘉年華正是由官府操辦,用以娛樂百姓的,內容自然包括演戲、群眾遊行、點花燈等,參加者居然有三萬多人,可謂萬人空巷。最值得觀看的要算這群眾遊行,社會地位底下的歌伎們居然成了其中最靚麗的風景,她們穿紅戴綠,花枝招展,「公然」地在官府舉辦的娛樂節目中招搖過市!(可以想見的是,沒有官府的允許甚至邀請,她們不會有此機會)

初唐的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一詩記敘了當時元宵節的盛況: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之夜,京城的宵禁取消了,任憑民眾通宵達旦狂歡。煙火表演千姿百態,行人來往車水馬龍。歌舞女郎們也是濃妝艷抹,一路哼唱著《梅花落》的曲調,吸引著眾多的眼球。

晚唐的張祜《正月十五夜燈》寫到:

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彼時元宵之夜的京城,千家萬戶燈火通明,皇帝居然也派出了三百個宮內的歌舞女郎,為民眾進行公開表演,她們跳著集體舞蹈,合唱宮內的流行歌曲,傾倒眾生。

北宋的元宵節也別有趣味,就是在即將亡國的宋徽宗時期,也依然是萬民狂歡。據無名氏的《宣和遺事》和南宋万俟詠一首《鳳凰枝令》詞序的記載,某一年的元宵節,徽宗趙佶與民同樂,在宮門前賞賜美酒給百姓取飲。一對小夫妻外出觀賞遊玩,在擁擠的人群中不小心走散了。妻子擠過人群,爭搶到一杯美酒。喝完之後,她又將酒杯藏起來想帶回家,不料被兵士發現了,抓去交由皇帝發落。趙佶見到她後,問她為何要偷竊酒杯,她便寫下了一首《鷓鴣天》詞做為回答,說是為了防止回去後夫婿責問她為何滿臉生春,她好以金杯為證。趙佶讀罷,覺得她說的雖無十分道理,卻也有趣,便放了她:

燈火樓台處處新,

笑攜郎手御街行。

貪看鶴陣笙歌舉,

不覺鴛鴦失卻群。

天表近,帝恩榮,

瓊漿飲罷臉生春。

歸來恐被兒夫怪,

願賜金杯作明證。

偏安一隅的南宋同樣不乏元宵節的歡樂,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寫到: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這裡有漫天飄舞做成魚或龍形狀的花燈,有輕揚的簫聲演奏,更有絡繹不絕的遊人,其中裝扮艷麗而又笑語不停的年輕女子,與其說是出來賞燈娛樂,還不如說是在「招搖過市」地走秀,增加節日歡快的氣氛。

浪漫——

狂歡的夜晚萬人空巷,也給多少青年男女提供了互相認識乃至於卿卿我我的機會。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詞回憶自己少女之時在都城汴京(今開封)歡度元宵的景況: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那時候她待字閨中,還沒有嫁給趙明誠,很喜歡可以自由外出遊玩的元宵節。在那一天,她穿戴的格外漂亮,不僅插戴了式樣流行的金首飾,還戴了一頂裝飾有翠羽的女式帽子。她邀集了同齡的女伴們,大家先是談論一番彼此的裝束,而後又歡聲笑語地一起上街觀燈遊玩。上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中的女子,也是裝扮一新,「蛾兒雪柳黃金縷」,盛裝出行。——這些年輕女孩子門的元宵之夜,一方面固然可以賞燈逛花市,一方面又精心打扮,何嘗不是期待著能在人山人海中邂逅一段美好的情感?

歐陽修的一首《生查子》,直接寫到了青年男女在元宵之夜的幽會: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

牽手漫步於燈火如晝的花市,又耳鬢廝磨於月光下的柳樹邊,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此一份浪漫,人生經歷一次也許就足夠了。

清朝董舜民《元夜踏燈》詞寫到:

百枝火樹千金屧,

寶馬香塵不絕。

飛瓊結伴試燈來,

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

一回微笑,

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

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

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

難疇疇昔,

總是團圓月。

元宵之夜,燈火輝煌,香車寶馬,少婦矯情地告別夫婿,與保姆和丫鬟外出觀燈賞玩。一輪明月懸空,她想到了天上孤獨的嫦娥,「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很得意自己找到了稱心的夫婿,於是便猜想「嫦娥應悔偷靈藥」,認為她不該飛上天去,而應該在人間享受夫妻之樂。

作者:211室老七

摘自《你說我寫:藏在博客里的文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丹真絨布:父母就是我們的佛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