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論語

憲問篇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通常,大家認為在不妨礙,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能夠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自由。

但是,僅僅這樣就真的自由了嗎?我們是否常被環境、慾望牽著鼻子走,比如在名利、金錢、美色面前,你是否就不由自主地受誘惑了、淪陷了?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自由,或許有能力對慾望和誘惑說不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論語》憲問篇 第二十八章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白話消文:

孔子說:成就君子之道有三個,我還做不到。仁者不憂愁,智者不疑惑,勇者不恐懼。子貢說:老師過謙了,這三點,您全部都具備。

這是孔子和弟子周遊列國厄於陳蔡時說的,當時斷糧七天,大家都餓得不得了。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正因為在這麼困厄的環境下,彰顯了弟子們的道心,雖然有疑惑,但是對老師還是相信的,對道也還是有信心的。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反而有機會跟弟子們說出最深層的內涵。所以說逆境往往帶給人意外的收穫。

君子三達德:仁者不憂愁,知者不疑惑,勇者不恐懼。孔子說我還做不到。這是孔子謙退的形象。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謙退呢?這就好像一個人學問越深的時候,一定越謙虛,越覺得自己不足。或者當一個人愛好一件事時,永遠都不會滿足。比如世間人追求財富、名利,永遠都不滿足。而聖人對道的追求也是永遠都覺得不夠,不滿足。

仁者不憂:仁者,是利他的心態,時時刻刻想要幫助別人,絕對不害人,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其次,能夠利益他人,這個人就一定是有價值的,他一定有出路,不會擔心失去名利,所以不憂。

仁者像山一樣,如如不動,長養萬物。仁者會想辦法充實自己,才有能力去幫助他人。仁者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仁者壽,仁者心安於仁上,心存利他,內心平靜,志於仁的人,他沒有個人的好惡,首先考慮的是群體的利益,從整體再到個人,得失心很小,面對壓力也不影響健康。

知者不惑:知,同「智」。知者通達道理,看得清清楚楚,懂得進退的時機,所以,他能當機立斷不疑惑。

知者利人,他通達道理,知道仁心的好處,能夠發起欲仁的心,而且知道仁心的修學法,所以能利人。

知者樂水,水是靈動的,知進退知決斷,能夠里仁為美,他能識人用人。他總能從學習中產生新的體悟,於是很快樂。知者能影響、豐富別人的生命,像水一樣滋潤萬物。

知者動,思維敏捷,善於關聯,有創意,能夠學習新知,結合時代的變化而增上。

仁者智者能夠修身養性,通達人情事故,注意飲食,不過度勞累,不會被疾病所殺;不會以下犯上、放縱慾望,遭到法律懲罰;也不會以弱侮強,死於非命。所以仁者智者皆能壽。

勇者不懼: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敢於承擔,是捨我其誰的承擔力。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心存社稷、人民,無所畏懼,能成大局做大事。

一般人見利而勇,君子見義而勇。

慾望和煩惱,好像千軍萬馬;世風日下,我們能否謹守道德、特立獨行、擇善固執?我們能不能披上義理的戰甲去躍馬橫槍,以一敵萬,戰勝煩惱和慾望,戰勝世俗的偏見和習慣?

孟子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是:我反躬自省,如果是正直、合乎道義的,雖然要遭到千萬人反對,我也敢往前進。

這種勇是包含果敢、勇悍、精進、恆毅的內涵。

夫子自道也:子貢一語道出,孔子完全具備這三項成就。孔子說自己還做不到,一是謙虛,二是隱聖同凡,激勵大家。這是子貢的眼力,也是子貢對老師的情誼和感佩。

學而思

結語

知、仁、勇,君子的三面相,不是獨立的,而是互相關聯的。這三者,哪個最重要?智慧是中心,沒有智慧,有仁心也發揮不了作用,沒有智慧,就變成匹夫之勇,有勇而無謀。但是仁心卻是前提,一個人有仁心,自然會去充實自己,讓自己有能力去利益別人。有仁心,心存的是他人和群體,自然也會有勇氣。

如何得到仁呢?我欲仁,斯仁至矣。求仁,就能得仁。透過學習,引發好仁的心。想要得到知、仁、勇,都先要從道理上通達。但是學習一定要有興趣和熱情,要反覆練習,但也要張弛有度,不可過於勇猛精進。

當我們具備知、仁、勇的君子之道,能夠不憂不惑不懼,那我們的身心必定是真正自由了。

「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

推薦這個公益傳播中華文化的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