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墉祖父劉棨與年羹堯的微妙關係

劉墉祖父劉棨與年羹堯的微妙關係

劉墉祖父劉棨是清代知名的清官廉吏,康熙四十九年(1710),其任擢天津道副使時,康熙皇帝駕幸天津,劉棨奉命接駕,趁機奏其兄劉果任河間知縣時曾受到清廉愛民的褒獎,乞賜清愛堂額,康熙皇帝遂書「清愛堂」相賜,清愛堂從此成為劉家的堂號,聲名遠播。

康熙五十一年劉棨升任江西按察使,次年又升四川布政使。其任四川時,時任四川巡撫為年羹堯,正值川陝用兵,劉棨「外足兵餉,內抒民困」。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詢問九卿,本朝清介大臣數人,求可與倫比者,九卿舉薦四人,劉棨為其一。康熙駕幸湯泉,又以劉棨事迹告諭從臣,恰逢湖南巡撫缺,廷臣舉薦劉棨,康熙皇帝以為「四川用兵之際,劉棨辦理糧餉不可移動」。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籌劃兵備致疾而卒。當劉棨升任四川布政使時,「論者咸謂非善地」,但劉統勛的同鄉、與劉家有親戚之誼的相州人王沛恂寄書說:「竊獨喜,非謂開府指日、富貴逼人,實深幸此地之可有為也。」正如王沛恂所說,四川在清代雖是多事之地,亦是成就偉業之所,年羹堯、岳中琪、黃廷桂、阿桂等清代名臣都曾以四川為平台,建立不朽功勛。可惜劉棨過早離世,不能人盡其能。

關於劉棨與年羹堯的關係,從清代的兩處史料來看,他們二人並不是特別融洽。一是與劉家有數世親誼的直隸口北道王棠、兩廣鹽運使王概兄弟為其父兵部侍郎王沛憻編撰的《王念庵年譜》記載:「時外叔祖劉公諱棨來任四川布政使,至親共事,府君頻致書道川中利弊甚悉,為巡撫掣肘不得行。」二是當時劉棨患病時,時任四川巡撫年羹堯上的奏摺。年羹堯在康熙五十七年五月初十日奏摺中說:「現任布政司劉棨抱病日久,因其無甚溺職之處,未即糾參,然其未病之先,一切軍需糧餉,皆臣代為料理,以臣蒲柳之姿,年未四十,而鬚髮已有白者,所賴奏請諸員皆蒙特恩俯允,分委辦理,幸得無誤。今該司以痰火不愈,具詳請休,已經另疏。會題所遺員缺,應聽內部開列,候旨簡用,臣又何敢冒瀆?然臣受皇主隆恩,實逾常格,但求有裨於地方,有益於軍務,不敢避嫌緘默,冀得少助高深。」

當時的年羹堯雖是一方大員,但還不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對康熙皇帝欣賞的廉吏劉棨,年羹堯並不敢冒然彈劾,因此才有他奏摺中的「劉棨抱病日久,因其無甚溺職之處,未即糾參」之語,也由此透露出二人之間的不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窗剪紅燭 的精彩文章:

清愛堂劉家與濰縣郭氏的交往

TAG:西窗剪紅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