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詩詞典故知識之「倒屣」

今日詩詞典故知識之「倒屣」

每日一點小知識

今日詩詞典故知識之「倒屣」

倒屣:急於迎客,把鞋穿倒。表示熱情迎接賓客。《三國志?魏書?王粲傳》中說,蔡邕十分賞識王粲的文才,聽說王粲上門求見,他來不及穿好鞋子,倒拖著就出門迎接。王維《輞川別業》:「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又作「倒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錢士升,字抑之,嘉善人。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第一,授修撰。天啟初,以養母乞歸。久之,進左中允,不赴。高邑趙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璫①禍,及江西同年生萬燝杖死追贓,皆力為營護,破產助之,以是為東林所推。

崇禎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會座主錢龍錫被逮,送之河干,即謝病歸。四年,起南京禮部右侍郎,署尚書事。祭告鳳陽陵寢,疏陳戶口流亡之狀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明年春入朝。請停事例,罷鼓鑄②,嚴贓吏之誅,止遣官督催新舊餉,第責成於撫按。帝悉從之。

帝操切,溫體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囂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獻,大指謂寬以御眾,簡以臨下,虛以宅心,平以出政,其言深中時病。帝雖優旨報聞,意殊不懌也。

無何,武生李琎請括江南富戶,報名輸官,行首實籍沒之法。士升惡之,擬旨下刑部提問,帝不許,同官溫體仁遂改輕擬。士升曰:「此亂本也,當以去就爭之。」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貧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錢粟,均糶濟飢,一遇寇警,令助城堡守御,富家未嘗無益於國。今以兵荒歸罪於富家朘削,議括其財而籍沒之,此秦皇不行於巴清、漢武不行於卜式者,而欲行聖明之世乎?此議一倡無賴亡命相率而與富家為難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倡橫議以搖人心豈直借端幸進已哉。疏入,而琎已下法司提問。帝報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前疏謂《四箴》也。士升惶懼,引罪乞休,帝即許之。

(節選自《明史·錢士升傳》,有刪改)

【注】①璫:武職宦官帽子的裝飾品,後借指宦官。②鼓鑄:鼓風扇火,冶煉金屬。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此議一倡/無賴亡命相率而與富家為難/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倡橫議以搖人心/豈直借端幸進已哉

B、此議一倡/無賴亡命相率而與富家為難/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倡橫議以搖人心/豈直借端幸進已哉

C、此議一倡/無賴亡命相率而與富家為難/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倡橫議以搖人心/豈直借端幸進已哉

D、此議一倡/無賴亡命相率而與富家為難/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倡橫議以搖人心/豈直借端幸進已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同年生,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齡差別有多大,都稱「同年生」。

B、「署」指代理、暫任或試用官職,與其含義相同的表述還有領、行、兼、出、徙等。

C、東林,即東林黨,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團,號稱「清流」,影響著當時天下的輿論。

D、首實,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別人的犯罪情實;籍沒,是登記並沒收家產入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錢士升急人所難。趙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禍的牽連,萬燝因追繳贓款杖擊打死人,他都極力營護,散破家產幫助他們,這一義舉被東林黨人推崇。

B、錢士升關注時弊。在祭告鳳陽陵寢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慘狀,他及時上報朝廷;出任禮部尚書,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採納。

C、錢士升直言進諫。他針對皇上辦事急切、輔臣刻薄輔佐、上下紛擾不安的現狀,進獻《四箴》以規勸皇上;皇上表面稱許,但內心大為不快。

D、錢士升上疏有成。李琎請求搜括江南富戶,錢士升上疏陳述富家對於國家的種種好處;皇上批評李琎汲汲於功名利祿,並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審問。

答案及解析

10、C

【解析】「不驅天下之民胥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斷開,如果斷開,「不驅天下之民」怎麼樣沒說,緊接著又開始說「胥為流寇不止」,這樣意思不完整;另外這句是雙重否定句「不……不……」,據此可以排除AD兩項。「或疑此輩乃流寇心腹」不能斷開,如果斷開,就牽涉到兩個人——流寇及其心腹,而原文只涉及李琎一人,據此可以排除B項。

11、B

【解析】「出」是離開京城外調,「徙」是調動官職。

12、D

【解析】「皇上批評李琎汲汲於功名利祿」錯,原文是皇帝批評錢士升沽名釣譽,汲汲於功名利祿,因此,錢士升很恐懼,「引罪乞休」。

【參考譯文】

錢士升,字抑之,嘉善人。萬曆四十四年殿試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啟初年,以撫養母親為由請求回家。很久以後,晉陞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趙南星、同鄉魏大中受宦官之禍,以及江西同年進士萬燝因追贓杖擊打死人,他都極力為之營救保護,破散家產幫助他們,以此被東林黨人所推許。

崇禎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試官錢龍錫被逮捕,錢士升送他到河邊,就稱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禮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書職權。祭祀鳳陽皇陵後,上疏陳述戶口流亡的情況非常詳細。六年九月召授錢士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要事務。第二年春入朝。錢士升廢除成例,請求停止冶煉,嚴厲執行對貪官的懲處,停止派遣官員督收新舊軍糧,只是責成撫按去做。皇帝都聽從他。

皇帝辦事過於急切。溫體仁以刻薄輔佐皇上,上下紛嚷不安。錢士升因此撰寫《四箴》進獻,大意是寬厚以管理眾人,簡節以臨臣下,虛懷內心,公平行政,他的話深深切中當時的弊病。皇帝雖然以優厚的詔命回復,心意卻特別不高興。

沒有多久,武生李琎請求搜括江南富戶,上報姓名向官府交納,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實情沒收財產的方法。錢士升厭惡他,擬旨下交刑部審問,皇帝不許,同官溫體仁就改為從輕擬罪。錢士升說:「這是禍亂的根本,應以甘願離職相爭。」就上疏說:鄉邑中有富裕人家,本來是貧民衣食的來源。地方有水災旱災,主管官吏命令他們出錢糧,均勻穀物救濟饑民,一遇敵寇侵犯的警報,命令他們幫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無益於國家。如今把兵荒歸罪於富豪人家剝削,討論搜括他們的錢財而沒收,這是秦始皇不施行於巴清、漢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於聖明之世嗎?這種決議一被提倡,無賴亡命之徒相繼向富家發難,不驅使天下的人民為流寇不會停止。有人疑心這些人是流寇的心腹,倡導非議來動搖人心,豈只藉機僥倖陞官呢!」奏疏上達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審問。皇帝回復說:「即使想謀求功名,前面的奏疏已足以達到,心情不用很急切。」前面的奏疏說的是《四箴》。錢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許了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學語文好教師 的精彩文章:

TAG:中學語文好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