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去年的書單:第二個問題

去年的書單: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對個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思考。在讀《毛澤東傳》(特里爾著)時我意識到,人的一生是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在這麼大的跨度里,只關注一些具體的、技術性的問題是不夠的,還應當了解一些更加「宏觀」的東西。本文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不過,本文多是些陳詞濫調。因為這樣複雜的問題對於一個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有些「超綱」了,畢竟我們早就習慣了只盯著「眼前的事」。

個人的發展與成長並不只是提升某些特定的技能,還應該包括一些更加宏觀的內容。前者讓人知道怎樣去一個地方,後者讓人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這些「宏觀的內容」,首先是關於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在行業中的位置。去年讀《漫長的中場休息》(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原著),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參軍是認識世界的速成班,然而太速成了,甚至讓比利總處在困惑中,不明白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比方說體育場。機場。州際公路系統。戰爭。他想知道誰為這一切付賬,數以億計的錢從哪來?……這個世界聽上去很不真實,然而又是實實在在的。想要進入這個世界,比利所指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名為大學的異域城邦。……當他想了解更加廣闊的世界的時候,才意識到國家剝奪了他求知的權利,這簡直是嚴重的犯罪。想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誰得到了,誰失去了,誰做的決定。這些可不是無關緊要的學問。在某種程度上,這也許就是一切。年輕人應該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這不僅關乎基本的做人尊嚴,還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方式和手段。

《漫長的中場休息》

本·方登著,南海出版公司

當時主人公比利正和一個商界大佬(禮貌性地)討論商業,他對這些很好奇,但是完全聽不懂大佬在講什麼。除了不了解「槓桿」這一類金融名字之外,比利此時也沒有弄清楚他在行業和社會中的位置。不錯,他是軍人,是戰鬥英雄,但他已經意識到人們並不真的認同他這個身份——他只是一個被用來激勵民眾的小丑般的角色。現在他試圖「真正地」進入社會和一個行業,而知識的欠缺阻止了他。我們常說人要有「自主性」、「上進心」、「內在驅動力」之類的,這些東西絕不只是精神或情緒上的熱血,還需要理智上的清晰認知,包括對他自己未來的預測。他要做什麼?他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怎麼做?只有對這些問題有了認識,上述「自主性」之類的品質才可能長久保持,不然就會像夜空中的煙火那樣轉瞬即逝。

這是符合人的思維習性的。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說道,當人們對一個事情並不了解的時候,他們對它的思考和表述都是模糊的、輪廓性的,也許看起很有道理或者聽起來很美好,實際上可能並沒有什麼用。這是因為人們並不真的了解它內在的結構和細節。事情的發展少有由單一因素決定的,事物的發展通常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響的,只有理解這個微妙複雜的系統,人才可能真正把握好它。

《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

約翰·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而在社會、行業之外,還有更加宏觀的存在。

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的讀書筆記集《且借紙遁》中有這樣一段前言:

近來讀書的風氣漸變,不是太實用,就是太草率。實用者好像帶了既定目標匆匆到超市購物,從貨架上揀了自己需要的那幾樣東西,匆匆直奔收銀台,銀貨兩訖便揚長而去。草率者則彷彿在網路上撒網打魚,憑了幾個「關鍵詞」就漫天鉤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串起來就算,全不顧前後左右語境。在這個重量勝於質量、速成優於沉潛、急躁多於從容的時代,不要說「靜夜遠鍾,伴他青燈古卷」,就連「憑几聽雨,任我神遊書卷」,都早已成了遙遠的往事。

……所以,世俗的我也會偶爾從象牙塔中,想著拿個板凳墊腳,找個窗戶出氣,往外望上一望。於是,瀏覽的雜書成了眺望的窗戶,本該坐冷板凳的人,也像《封神榜》上說的「土遁」或「水遁」一樣,借了這些印刷的紙張,溜出去長長地透一口氣。

有的時候世俗生活如同監獄一樣,把人束縛在狹小的專業或行業範圍之中,久而久之,就讓人真的以為整個世界就像他的那個狹小領域一樣,只不過更大一點而已。實際上世界的豐富性超乎想像。藝術和哲學是探索世界的這種豐富性的渠道之一。

《藝術的故事》、《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就是這一類型的導覽式讀物。就像歷史學不只是一個又一個歷史事件和時間節點一樣,藝術也不只是作品的堆砌,藝術史中各種潮流的演變有著內部的邏輯。有一些特別的東西暗含其中,它們從另一個角度道出世界的真相和規律。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藝術的故事》

貢布里希著,廣西美術出版社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

傅雷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則是哲學方面的入門讀物。哲學學習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儘管在現在的意見氣候中,沒有人敢公開貶低哲學的價值,但它到底有什麼用,其實還是很模糊的(就是杜威所說的「模糊、輪廓性的見解」)。《大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儘管它自己沒有這麼說)。這本書引導讀者從歷代哲學家的角度思考各種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告訴讀者這個哲學家有什麼觀點。跳出已有的思維模式,採用新的思維方法或者觀點可能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本書就像是一個熟練的導遊或教練,帶著讀者們體驗新的思維旅程。這種思考本身,相比起記住的那些知識,對於個人成長也許是更有價值的,因為正式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人可以鍛鍊出他自己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整合多種思維模式、以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這種思維能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羅伯特·所羅門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總而言之,生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漫長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像。我們在為自己作規劃時,經常會忽視這一點,也就忽視了對「跳出此刻」的事情的安排。但這種安排是必要的。一個探險家去探險,一定是有方向和預期的,他知道要去到哪個方向、找到什麼東西,而不是一時激動就出發了。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山林中霧 的精彩文章:

TAG:後山林中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