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童年失憶症:為什麼你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了?

童年失憶症:為什麼你不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了?

前段時間朋友圈掀起了一股「重返18歲」的熱潮,許多人都曬出自己18歲的照片,紀念逝去的青蔥歲月。對於青春的記憶,我們總記得清清楚楚,也愛時不時拿出來感慨一番,但對於童年的記憶,我們卻愈加模糊,有的記憶甚至都沒有印象,每當母親說起時總是一臉懵逼,特別是三歲之前的記憶。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記不得!!

童年失憶症,幾乎所有人都有

記不得三四歲之前的事情,這種癥狀叫做童年失憶症,幾乎所有人都患有。童年失憶症又叫兒童記憶缺失症,2 0世紀初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人們長大後幾乎不能回憶起三歲前的經歷。童年失憶症在7歲時開始出現,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會逐漸消失。

小孩子嬰幼兒時期就有了記憶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童年失憶症,是因為小孩子嬰兒時期沒有記憶嗎?其實不是,研究發現小孩子從1歲開始就有記憶了,記憶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他們會記得誰對自己特別好,自己最喜歡誰抱,或者玩耍時愛玩什麼玩具,只是隨著年歲增長,這些記憶就都消失了。

時鐘

為了確定「童年失憶症」出現的具體時間段,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向一些三歲的孩子詢問其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而後不間斷重複詢問孩子們這些問題,直至長大。實驗結果表明,6至7歲的孩子能保留72%的記憶,而8至9歲的孩子僅能保留35%的記憶。因此,科學家確定,7歲為兒童記憶喪失期,童年失憶症開始出現。

出現童年失憶症的原因,目前有幾種說法。

1.弗洛伊德的性壓抑說

弗洛伊德認為,童年失憶症是孩童頭腦中對於父母的性印象和侵略性性格被壓抑的結果。他還提出,在抑制干擾性覺醒記憶的過程,成人忘記了嬰幼兒時期的記憶。弗洛伊德的說法只有一小部分的心理學家認同。

嬰幼兒

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兒童7歲之後才形成穩定的記憶,嬰幼兒時期的記憶不會持續,因為這些記憶還不具備長久性。但是20世紀80年代的心理學家鮑爾和同伴的測試嬰兒記憶實驗,證明了3歲以及更小的兒童的記憶具有持續性。到了21世紀,也不斷有證據表明嬰幼兒時期,孩子有記憶,記憶的時間具有持續性。

2.新舊細胞更替說

科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在成年之前,他的腦神經細胞是不斷在增加的,特別是在三四歲之前,腦神經細胞增加的速度特別快,新增加的腦細胞覆蓋了原來的細胞,就導致童年記憶的喪失。因此,童年時期的那些美好記憶,特別是三四歲之前的記憶,長大之後很多都不記得。

童年記憶

3.語言記憶說

有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對於情景的記憶取決於語言,語言能幫助我們梳理經歷,形成記憶,缺乏語言這個工具,記憶就很難被編碼,也很難被提取。當我們想起某一事物,會自然而然地用各種語言辭彙來描述。嬰幼兒沒有語言能力,也缺乏自我意識,既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也不能用語言來描述,而當他開始學會說話之後,他對周圍世界的記憶換了一套編碼,于是之前的記憶被逐漸遺忘。

童年記憶

4.前額葉皮質未發育完全說

有種觀點認為童年失憶症是前額葉皮質沒有發育完全的結果。人腦中的前額葉皮質負責整合所有輸入大腦的信息,無論重要還是不重要的。而剛出生的嬰幼兒,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完全,對於一些信息無法做出處理,大腦無法完成一個完整的回憶,導致童年的記憶不完整。

以上的說法,不管哪一個確切,都無法改變幼兒時期的記憶遺忘的事實,但儘管忘記了,感覺依然存在,那些牙牙學語的歲月一直陪伴在我們的成長路上,影響著我們。

(全文完)

來源:互動百科;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觀察 的精彩文章:

這個身處明代的弱女子憑什麼讓眾多文豪為其著書立說?

TAG:百科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