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著、跪著、躲著,一幀幀企及微渺生靈驚人的美麗
我很少出遠門去拍攝,
因為真正的發現之旅,
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
而在於擁有新的眼睛。
讓想像超越我的所見,
拍攝時突破眼睛局限,
是我看待自然的方式。
——袁明輝
袁 明 輝
一 個 業 余 的 「全 滿 貫」 攝 影 師
從舉起相機至今,
已經有20個年頭。
單單專註於微距領域就有17年,
17年前,原是藥廠工人的袁明輝,
遭遇了面臨下崗的窘境,
為了擺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他從朋友那裡借來的一部單反相機,
誰曾想,從此為他
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中國畫》
當他完成英國BBC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WPY)、美國NBP最佳自然攝影獎(Windland Awards)、英國國際園藝攝影年賽(IGPOTY)和美國國家野生動物攝影大賽(NWF),這四項頂尖自然攝影賽事獲獎的「大滿貫」時,袁明輝其實還只是個業餘攝影師。
他再接再厲,去年又成了在15個頂尖國際自然專業類攝影賽事都獲獎的第一位中國攝影師,也是唯一獲得國際自然專業類攝影大賽「全滿貫」的中國攝影師。
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
袁明輝用來征服
國際賽事評委的作品
幾乎都是出自日常生活中,
大家都能見得到的景緻。
《陽光下的擁抱》
袁明輝是武漢人,
考慮工作、經濟成本、
個人精力等因素,
他常去的拍攝地點
都是武漢本地的植物園、公園,
以及郊區濕地等。
《螺旋的愛》
為了避免堵車,
袁明輝出行連車都不開,
因為他騎個電動車,
也就半個小時的路程。
誰說好的攝影作品
一定要去鮮為人知的地方,
拍千載難逢的奇景?
《自然的和聲》
英國BBC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
「植物真菌組提名獎」(2014)
一場暴雨之後,天空開始變亮。
武漢市郊外的樹林中,
幾株野葡萄藤正纏繞在樹榦上。
這些盤繞彎曲的藤蔓
就像五線譜上的高音譜號。
隨著藤蔓上的雨滴滴落,
讓人感覺到了大自然中美麗的聲音。
黃昏時斜射的光線從樹林背後照過來。
「
我選擇用大光圈虛化背景,同時保持鏡頭焦平面的平衡,讓這個高音譜號的形狀從雜亂的背景中獨立出來。最不容易控制的是背景中的陽光,透過樹葉間隙的陽光總是時有時無。我拍攝了大概一百多張照片,最後我實現了我想要的影像。用音樂的形式來表現陽光、水和空氣這生命最抽象的三個元素,這是音樂的印象和自然元素相結合的完美和諧。我學過哲學和美學,也喜歡音樂、文學和古典詩詞,我覺得這些內容給予了我人文及藝術上的熏陶,影響著我的攝影創作。我也是從這張作品開始,更注重於作品的藝術性。
」
《豆莢中的樹林》
袁明輝拍攝的都是平凡的物種,
並不在乎被拍的物種
價值多少,珍奇與否,
只要它能打動自己的心靈就好。
《蠅虎點秋香》
「我表現這些平凡物種的
美麗與尊嚴,
如同平凡人在追求的
生存和生活的權利。
城市的快速發展,
留給城市裡的平凡動物們
生存的空間已經不多。
我想通過美麗的自然攝影作品,
期待人們能關注我們身邊的
環境和小動物,
因為美麗的小生命們
也在慢慢消失。」
《風雨後相擁》
袁明輝喜歡探索身邊的微觀世界,
樂於接受新的觀念。
但他並不是一開始
就專拍植物和昆蟲的。
是因為在2001年,
他看到一個主要拍瀕危動物的
中國攝影師奚志農
在英國WPY上獲了獎,
而那些畫面對於熱愛自然
並善於觀察的袁明輝來說並不陌生。
《我有一個夢想》
這就啟發了袁明輝,
讓他開始有了拍攝昆蟲的慾望,
也讓他發覺拍攝昆蟲的行為,
比如昆蟲交尾的行為等,
是可以一直拍下去的題材。
「因為這反映了
生命的繁衍和生命的本質。
尤其在我的作品《捉迷藏》獲獎後,
更讓我意識到,
拍自然界中有趣、幽默的畫面,
是值得嘗試的,
由此我的拍攝題材也更加開闊了。」
《秋日印象》
對於如何發揮創造性
去表現大自然的魅力,
袁明輝認為,取決於
攝影師的想像力與拍攝技巧。
「我往往會把抽象
和現實的美建立在一起,
有時候作品會融入多種元素。
你的觀察,自然的細節,
或者圖形線條,
將這些組合在一起,
反映對自然的理解。
但一切的根本是源於你對自然的認知,
我是怎麼觀察這個世界
就怎麼來反映人的情感
和動植物情感的聯繫。」
《生命輪》
所以,袁明輝拍攝的作品,
不論動植物,大多都是在表達
——生命、愛和希望。
「這些正能量的東西,
不論你拍任何題材,
都是永恆的主題。」
生態自然攝影中
有一種理念叫「人文關懷」,
因此,袁明輝總是把
對拍攝對象的呵護和保護
時刻放在第一位。
《等待進餐》
「我拍攝小動物時,
總是使用手動對焦,
因為怕對焦聲會驚擾到它們。
只有讓昆蟲或青蛙等小動物感覺到安全,
它們才會有放鬆的姿態,
這樣的姿態才會美,
才能體現作品中的靈氣和趣味性,
才會有充足的時間
注意背景和光影的變化。」
《捉迷藏》
在拍攝《捉迷藏》時就是如此,
該作品獲得了2014年世界最佳
自然攝影獎動物滑稽組高度讚揚獎。
袁明輝還記得
當時是一個夏日的傍晚,
他發現一叢美人蕉葉子上
有一排被蟲子咬得大小不同,
但形狀相似的洞。
幾乎同時,在葉子洞中的一隻蹦蝗
看到他之後躲在了洞旁邊。
由於長期在野外觀察各種昆蟲,
袁明輝對它們的習性比較了解,
預料到這隻蹦蝗會在感覺危險過去後
再次出現在美人蕉葉子的洞中。
於是,袁明輝就跪在這叢美人蕉邊
等待了大約一刻鐘的時間,
當蹦蝗再次在葉子洞中露臉時,
他連續按下快門。
「我覺得畫面中的蹦蝗
像是和我在玩捉迷藏的遊戲,
而我是遊戲最後的贏家。
那時的蹦蝗又像是
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戶,
它在與我進行心靈的溝通」。
《兄弟連》
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說:
「如果你拍得不夠好,
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袁明輝認為這句話
同樣適用於微距攝影:
「我通常會根據昆蟲習性慢慢接近它,
當昆蟲感覺不到我的存在時
再更加靠近它拍攝。
在靠近拍攝過程中,
如果主體位置不佳
並佔據了畫面太多部分,
從而影響小昆蟲與環境的配搭效果,
我會後退並重新構圖。」
《青蘋果樂園》
袁明輝很少使用腳架拍攝微距,
因為腳架容易拌動
周圍的草而驚擾到昆蟲,
同時,在使用腳架的過程中
也不方便隨時調整構圖、
機位和焦平面。
他也很少用微距閃光燈來拍攝昆蟲,
雖然這樣的照片
能夠清晰表現昆蟲的複眼結構
和身體細節,
卻損失了一些影調和層次。
《毛毛蟲的理想》
美國NBP最佳自然攝影獎
「微距世界組高度讚揚獎」(2013)
深秋時節,一些葉蜂的幼蟲
正在吃月季枝上的一些殘葉。
一隻全身嫩黃色的葉蜂幼蟲剛蛻了皮,
它安靜地呆在葉子中間的洞邊。
天冷了,留給毛毛蟲
繼續生長的時日已經不多。
在寒冬來臨前,
毛毛蟲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蛻變。
生命在哪裡結束,
也會在哪裡開始。
毛毛蟲的理想,
也許就是快快長大,
再次完成生命的蛻變。
「
我將自然環境和人文關懷結合在了一起,通過這張作品我發現,人的感受、動物的行為、自然的規律,以及設身處地為昆蟲著想的想法,融合在一起,會讓作品產生更多的不同。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轉折點,讓我邁出了一大步,對攝影創作有了更多的理解。
」
袁明輝並不是器材黨,
外出拍攝,基本都只是
一部簡單的單反相機,
加一支中焦的微距鏡頭。
「了解你手中的器材,
用最佳的效果去表現它們,
這是自然微距攝影的難題,
也是攝影師所面臨的挑戰」。
然而,總有人好奇
他某一張作品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是多少?
他乾脆在自己的新書
《小宇宙:微距攝影的童話世界》中
給出了所有作品的曝光參數。
「其實了解這些
並不能幫你拍出好的照片,
它只是一個線索,
並不是關鍵。」
好作品的關鍵
在於攝影師的感覺和審美。
《為你打傘》
袁明輝一直難忘獲得
BBC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的獎項時,
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看到自己的獲獎作品
和很多大師的獲獎作品在一起展出,
還有幸和許多自然攝影界的
傳奇人物見面交流。
尤其是見到了自己的偶像
——美國國家地理傳奇攝影師
弗蘭斯·蘭廷,
「他欣賞我在這本書中的作品
並稱讚我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時,
我覺得自己所有的努力奮鬥都是值得的」。
而袁明輝也一直在實踐
弗蘭斯·蘭廷的攝影理念
「用平視角度去觀察」,
這也幫助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績。
《青蛙王子的領結》
在袁明輝的作品裡,
讓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作品非常巧妙有趣,
恰到好處地捕捉到了
一隻青蛙在睡蓮嫩葉中間
探出腦袋的逗趣模樣,
周邊的景物又恰巧將青蛙
「裝扮」成了一個豎著衣領、
打著領結的「紳士」。
而當時袁明輝在武漢植物園睡蓮池邊
按下快門時,壓根沒想到
這會是一張獲獎作品。
根據袁明輝的經驗,
拍微距攝影時的主觀意識
如果過於強烈,
反而會失去應有的觀察力和發現力。
《經歷曲折後的重逢》
所以,微距攝影需要用心
去觀察和感受,
不能過分地強調拍攝任務,
否則就會使你平常的心變得浮躁起來。
「我們不必為擦肩而過的場景
而捶胸頓足,
因為好照片是拍不完的。」
《成長的龍舌蘭》
「如果你追求作品的完美,
那麼需要放棄一些
並等待更好的光線和機遇。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等待完美,
如果我們繼續尋找去發現,
就可以找到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TAG: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