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塑中華》 把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史研究推進一步

《重塑中華》 把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史研究推進一步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作者:黃興濤

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黃興濤,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清史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清代和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是國內「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有影響的探索者之一。著有《文化怪傑辜鴻銘》《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文化史的追尋:以近世中國為視域》。

致敬辭

我們都盼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究竟如何形成,如何傳播開來並對近代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問題,卻並非人人都了解,學界的研究其實也多有不足。黃興濤從2001年起,歷時十餘年,終於在《重塑中華》一書中對這些問題給出解答。讀者通過本書紮實的考證和深度的闡釋,相信無論是對自己的民族身份與認同,還是對近代中國的政治思想與國家命運,都會有更為豐富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們致敬《重塑中華》,因為它關注了一個彷彿盡人皆知,其實人們往往知之不詳或知之甚少的時代課題,而它卻深切地關係到每一個現代中國人自身的來源、去向、共同的身份與命運。這部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史的學術論著不僅系統深入,而且還自覺地將精英觀念與其社會化的大眾傳播結合了起來。

這本書

新京報:《重塑中華》是你花費十六年的時間寫就的著作,是什麼機緣導致你做相關的研究?

黃興濤:我是研究思想文化史的,現代中華民族觀念是近代中國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我關心這一問題,是出於學者的本能。現代意義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內涵到底何時形成,如何形成,怎樣傳播和認同,哪些人、哪些文本、哪些政黨、哪些事件和體制,對它發生了作用,產生了何種作用,諸如此類問題都不能不弄清楚。這一觀念還嚴重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政治、社會和很多相關歷史發展的內容。因此我決定從觀念史的角度出發,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勾勒。

我最早研究這一問題,是在參加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時候。2001年10月,我在這次會上宣讀了《「中華民族」觀念萌生與形成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係》的論文,不久後公開發表,算是正式開始了有關「中華民族」觀念的研究。當時,我正好在讀清末滿族留學生辦的《大同報》,這些滿族留學生在這份刊物里就呼籲,漢族人和滿族人是同一個「民族」,都是一個國家的國民,不必互相排斥。我當時看完之後,非常吃驚,因為這些論述對民族問題有著非常現代的國際政治視角的認識,完全是在英法美等國家現代「民族」觀念的影響下展開論述的。於是我就開始自覺搜集這方面的資料,開始探討起這方面的問題。

新京報:這幾年有關「何為中國」的書已經出版了很多,這個話題這幾年也非常熱。你覺得《重塑中華》與其他的著作相比,有什麼不同點?

黃興濤:我不敢說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只能說一下我的研究思路。關於「中國」問題的認識,我的側重點在於揭示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的轉化歷程及其政治文化意義。也就是作為王朝國家名號、帶有夷夏觀念的傳統「中國」,如何在近三百年的歲月里,通過與現代西方世界和日本等打交道的過程,逐漸轉化成現代意義的國家名號。這一過程並非像以往人們所認識的那樣,到民國建立後才形成,而是早在明末清初就開始,經過一個過程,特別是晚清時期,尤其是清末新政階段,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與此同時,「中國人」的內涵和性質也發生了相應變化,這是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得以形成的直接基礎。我在這方面下了較大功夫,這是以往談「中國」的學者較少重視的。

「中國」或「中華」這個名稱的含義,從傳統到現代一直在變化。這個變化中既有斷裂,也有延續,不論是斷裂還是延續,都是我們在外來影響下不斷調適的結果。我特彆強調延續,延續是在變化中延續,變化是延續的前提,沒有對新時代的適應,也就無法轉換。

這個人

新京報:你與其他學者相比,專著的數量相對較少,但是每篇文章出來往往都很有影響。

黃興濤:我在這本書的後記裡面曾經說,我希望自己可以全面搜集資料、系統解決問題。我覺得我們歷史學者寫文章,應該能對別人有所借鑒。史學的特點是要強調長時段和全局性,如果不把相關的資料全部搜集全,怎麼得出合理可靠的結論?

其實,我還有很多論題想寫,但是我還是希望能盡量將資料搜集齊全。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在學習。這本書裡面,我涉及了民族學、人類學等相關的領域,我也是邊學習邊研究。不懂的,就向高明請教。

這一年

新京報:你的這一年做了哪些工作?你如何看待這本書出版之後,在讀者中間引起的反響?

黃興濤:這一年,我決定一定要把這本書完成。這本書我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今年總算是完成和出版了,我已經很知足了,把多年來欠的「債務」還清了一件。

這本書學術味很濃,我開始的時候,只希望能夠得到同行們的認可。但沒想到有那麼多讀者關注,可能還是因為這個話題重要。很多人能夠從這本書中了解一些準確的歷史知識,解決他們自己心中對這個問題的困惑,我就知足了。雖然讀者從事的工作多種多樣,很多人的知識背景也不一樣,但大家對知識的渴求還是一樣的。一個歷史學者的本分,就是應該給大家提供有關「中華民族」觀念由來這樣的基本考據和知識,從中辨析清楚它在歷史中變化的內涵。我相信,讀者看完我這本書,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和認識去深化理解相關的問題。

新京報:你算是一個書齋型的學者,很少寫通俗性的讀物,你如何看待現在歷史研究市場化的傾向?

黃興濤:我的老師曾經強調史學要走出書齋,史學研究不應該只是史學界自娛自樂,自說自話,滿足自己研究的願望。清代學者章學誠講到,「史學所以經世,固非空言著述也」。我們雖然達不到那麼高的目標,但起碼我們要對社會負責任,努力為社會提供一些可靠的知識和有益的思想。這些知識首先是真實的,然後盡量做力所能及的解讀、闡釋。

我在1997年時寫過一本通俗讀物《閑話辜鴻銘》,後來就再沒寫過類似的東西。我不反對通俗的寫法,只要寫作者本身遵守史學的基本原則,不刻意編造即可,通俗讀物可以面向更多的讀者,更有效地提供史學知識。不過並不是每個史學研究者都有這個能力把通俗讀物寫好。通俗歷史不是說不該寫,而是應該考慮如何把它寫好才行。

把高深的專業問題,用通俗、生動、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需要很高超的能力。寫通俗化歷史讀物,學者是有這個義務的。我們在學術研究之餘,還有為現代人和社會服務的責任,提供可靠的知識和反思性的思考。

答謝辭

《重塑中華》作者黃興濤

「中華民族」這一現代觀念的形成與認同過程很重要,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需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作為一名歷史學者,搞清楚這個問題也是我的一個職責。我正是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進行研究的。這本書得以在今年出版,總算了結了自我拖欠的一個舊賬和多年來的一個心愿。儘管因為自身能力的緣故,書裡面肯定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應該說,我已經盡了自己的努力。以後有機會,我還會進一步補充、修改和完善它。

非常感謝讀者們和評委們的厚愛,我覺得這本書之所以受到大眾的關注,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很重要的緣故。但願我的研究,能對大眾深度了解和認知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問題,有切實的助益。也歡迎讀者和同行對它的不足給予批評指正。

本版采寫/新京報特約記者 宋晨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3D:美61歲華裔夫婦遭行刑式槍殺 陳屍豪宅3天無人知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