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果德瑪菩薩成佛

果德瑪菩薩成佛

後出佛教中

釋迦牟尼佛苦修六年,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悟道後-----------

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大方廣佛華嚴經-五十一》(後出)

是故我佛最初成道。嘆雲。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相執著而不證得。我當教以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也。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原始佛經中是如何描述呢?

太子放棄苦行後,在尼連禪河邊專心修禪。

佛陀自述在修禪中降伏摩羅:

當時,那摩支(Namuci,即摩羅)來到他那裡,勸說道:「你消瘦羸弱,氣色不好,死亡已經臨近。你死亡的可能有一千分,活命的希望只有一分,您活命吧!還是活命更好,你可以做種種好事。通過梵行生活,通過供奉祭火,你已經積累許多功德,何必還要這樣精進努力呢?精進努力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難以通過,難以成功。」太子回答摩羅說:「我有信仰,從信仰中產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進努力。你還問我什麼活命不活命呢?既然風能吹乾河水,那麼當我精進努力時,它怎麼不會吹乾我的血液呢?血液乾涸時,膽汁和粘液也乾涸;肌肉消耗時,心更平靜,我的意念、智慧和禪定更堅定。我這樣生活著,雖然體驗到最強烈的感覺,但我的心不渴求愛欲。」太子向摩羅指出:「愛欲是你的第一支軍隊,第二支叫憂惱,第三支是饑渴,第四支叫做貪慾,第五支是昏沉,第六支叫怯懦,第七支是疑惑,第八支是虛偽自私;第九支是靠不正當手段獲得利益、榮譽、崇敬和名聲;第十支是吹噓自己,貶低別人。那摩支啊!這就是你這個黑傢伙賴以進攻的軍隊,懦夫不能戰勝它而獲得幸福。」太子向摩羅表示:「我寧可死於戰鬥,也不屈辱求生」;「人界、神界都征服不了你的軍隊,我將用智慧粉碎它,就像用石頭擊碎未經焙燒的泥罐。」面對太子的堅強意志,摩羅只得認輸,哀嘆道:「我亦步亦趨跟隨世尊七年,在這個富有思想的佛陀身上找不到任何機會。就像烏鴉盤旋在色如肥肉的石頭附近,心想:我們能在這裡找到軟食,或許是美味的。烏鴉沒有得到美味的肥肉,只能從那裡飛走。正像烏鴉飛近石頭又失望地離去,我們也將離開喬答摩。」

《精進經》

太子放棄苦行,恢復進食後,身上的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種好又清晰可見。他在尼連禪河邊度過一天。日落後,在河裡沐浴。然後,他前往菩提樹。途中,向一位割草人討了一些拘舍草。他把拘舍草鋪在菩提樹下,向右繞行七圈,盤腿坐在拘舍草上,面朝東方,發誓道:「坐在這裡,我的身體可以枯萎,我的皮肉骨骼可以毀壞,只要我還未獲得萬劫難遇的菩提,我決不起座。」

太子盤坐在菩提樹下,兩眉之間發出光芒,照亮四面八方,引來眾神向他致敬。而魔宮劇烈震動,摩羅夢見三十二個惡兆。他召集兒子和女兒。站在左邊的兒子們主戰,站在右邊的兒子們主和。摩羅集合魔軍,向太子發動進攻。但他們擲出的各種武器都懸在空中,變成花雨。魔軍敗退後,摩羅的三個女兒——欲染、悅人和愛樂上陣,竭力誘惑太子,也以失敗告終。

《神通遊戲》(後出)

摩羅施展風、雨、刀槍、熱炭、熱灰、沙粒、泥土和黑暗九種風暴襲擊太子,仍不能趕走太子。於是,他騎著象,沖向太子,投擲飛輪。結果,飛輪變成張在太子頭上的華蓋。魔軍沖向太子,投擲大山,結果,大山變成花球落地。魔軍敗北,向四方逃散。

《因緣記-覺音》(後出)

佛陀自述修禪得道,覺悟成佛的過程:

「我進食後,體力恢復。我遠離欲樂,遠離不善法,有尋有伺,因遠離而產生喜樂,進入初禪,住於其中。雖然產生喜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尋伺止息,內心平靜,定於一點,無尋無伺,因入定而產生喜樂,進入第二禪,住於其中。雖然產生喜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喜樂止息,住於舍、念和智,親身體驗到聖者所謂『有舍有念,住於快樂』,進入第三禪,住於其中。雖然產生快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摒棄樂和苦,摒棄從前的喜和憂,無苦無樂,因舍和念而清凈,進入第四禪,住於其中。雖然產生快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

「這樣,我的心已定,清凈,純潔,無污,無垢,柔韌,堪任,穩固,不動,趨向憶宿命智。我回憶起種種宿命,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成劫、無量壞劫、無量成壞劫。我在此處,是這個名字,這個族姓,這個種姓,這樣的飲食,這樣的苦樂,這樣的壽命。在此處命終,生於彼處。我在彼處,是這個名字,這個族姓,這個種姓,這樣的飲食,這樣的苦樂,這樣的壽命。在彼處命終,生於這裡。這樣,我回憶起種種宿命及其狀況。我於初夜達到這第一智。由於勤奮努力,意志堅定,無知滅,知識生;黑暗滅,光明生。雖然產生快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

「這樣,我的心已定,清凈,純結,無污,無垢,柔韌,堪任,穩固,不動,趨向有情生死智。我以超人的清凈天眼,看見有情生死。我理解有情貴賤、美醜、禍福,皆是他們的業的結果:這些有情身有惡行,口有惡行,意有惡行,誹謗聖者,懷抱邪見,擇取邪業,身壞命終後,生於惡處、惡趣、惡道和地獄。而這些有情身有善行,口有善行,意有善行,不誹謗聖者,懷抱正見,擇取正業,身壞命終後,生於善趣和天國。這樣,我以超人的清凈天眼,看見有情生死。我理解有情貴賤、美醜、禍福,皆是他們的業的結果。我於中夜,達到了第二智。由於勤奮努力,意志堅定,無知滅,知識生;黑暗滅,光明生。雖然產生快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

「這樣,我的心已定,清凈,純潔,無污,無污,柔韌,堪任,穩固,不動,趨向漏盡智。我真正理解這是苦,這是苦集,這是苦滅,這是苦滅之道。我真正理解這些是漏,這些是漏集,這些是漏盡,這些是漏盡之道。我這樣知,這樣見,我的心擺脫愛欲漏,我的心擺脫有漏,我的心擺脫無知漏。得解脫而知解脫,我知道生已盡,梵行已成,應作已作,不再如此。我於後夜,達到這第三智。由於勤奮努力,意志堅定,無知滅,知識生;黑暗滅,光明生。雖然產生快樂的感受,但不束縛我的心。」

《薩遮迦大經》

太子潛心修禪,入定生慧,覺悟成佛。初禪是遠離欲樂,遠離不善法,有尋(思考)有伺(觀察),因遠離而產生喜樂。第二禪是無尋無伺,因入定而產生喜樂。第三禪是喜樂止息,住於舍(平靜)、念(憶念)和智。第四禪是無苦無樂、無喜無憂,因舍和念而清凈。進而,獲得三智——憶宿命智、有情生滅智和漏盡智,或稱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這三智包含輪迴轉生說、業報說和四諦(苦集滅道)說,是覺悟成佛的思想標誌。

佛陀自述在修禪中,他思忖道:「唉!這個世界陷入苦難。有生,有老,有死,逝去復又生,卻不知怎樣擺脫苦,擺脫老和死。哦!何時才能得知怎樣擺脫苦,擺脫老和死?」他探根究源(yoniso manasikārā),想通這個問題,提出了緣起說,即十二因緣說。他說道:「這是我達到的覺悟之道: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傷、痛苦、煩惱滅,由此一切苦蘊滅。滅也,滅也。在這些前所未聞的法中,我產生見、識、智、慧和光。」

《因緣集》

佛陀自述在修禪中領悟到色、受、想、行和識(五蘊)是禍患,它們無常、痛苦和變化不停。只有克服貪慾,才能擺脫五蘊。

《蘊集》

輪迴轉生說、業報說、四諦說、緣起說和五蘊說,這些是正法的根本教義。

「我自身受縛於生,知道受縛於生的禍患,而追求無生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生無上解脫涅槃。我自身受縛於老,知道受縛於老的禍患,而追求無老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老無上解脫涅槃。我自身受縛於病,知道受縛於病的禍患,而追求無病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病無上解脫涅槃。我自身受縛於死,知道受縛於死的禍患,而追求無死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死無上解脫涅槃。我自身受縛於憂愁,知道受縛於憂愁的禍患,而追求無憂愁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憂愁無上解脫涅槃。我自身受縛於污穢,知道受縛於污穢的禍患,而追求無污穢無上解脫涅槃,獲得無污穢無上解脫涅槃。我產生知和見:我已解脫,不再變動,這是最後的生,不再會有(存在)」。

《聖求經》

那麼佛陀成佛後第一句話說什麼呢?

輪迴轉生無數次,

始終尋求造屋者,

不見造屋者蹤影,

反來複去是痛苦。

現在找到造屋者,

你已不用再造屋,

所有椽子已破碎,

頂樑柱子也折斷,

你的心已入無行,

一切貪慾已滅種。

《法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苦之止息 的精彩文章:

TAG:苦之止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