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完美的完美瞬間

不完美的完美瞬間

一幅絕世好字,或許已超越字體寫得有多美妙的論斷,更在於捕捉到書家當時當刻最飽滿強烈情感的流露,渾然天成。

一次與書法家陳亮在法式小酒吧餐館午聚,邊喝酒邊聊起,我去年8月在台北故宮趕上「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眾人圍看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摹本)良久。

《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大雪之後問候友人山陰張侯的行楷書短簡:「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恐怕這位大書家也沒想到隨手拈來的家常書信,成為世代傳看不厭的墨寶,乾隆皇帝珍愛不已。

明代鑒賞家詹景鳳認為此跡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我於書法是門外漢,只覺得在家常狀態下寫信的王羲之無比日常親切,情真意切,讓後人起了共鳴。

到頭來,一幅絕世好字,或許已超越字體寫得有多美妙的論斷,更在於捕捉到書家當時當刻最飽滿強烈情感的流露,渾然天成。

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全是草稿,也全書於情感最波瀾起伏的狀態中,甚至還出現歪扭塗改的痕迹,然而,正是這個不完美的完美瞬間,情不自禁,令人動容。

王羲之《蘭亭序》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徇眾要求在醉意狀態里完成的序文,記下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流觴曲水的美事。我五年前曾在上賀茂神社出席了日版的曲水宴,得以遙想當年王羲之與眾名流雅集蘭亭設宴臨流賦詩的情景:「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王羲之後來重寫了幾次《蘭亭序》,但就是再也達不到這篇的和美境界,感嘆這應有神助偶然而得,不可複製!應該是微醺,讓王羲之自然寫來,無心之美,故不復返。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巨大悲慟心境里寫的祭文。唐代安祿山叛亂,敵軍勸降,顏真卿兄長顏杲卿不從,敵軍當面砍下顏杲卿兒子顏季明的頭。顏真卿一年後收復常山,廢墟之中找到侄子頭顱,寫下「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文稿。

顏真卿書寫時感情激烈起伏,任其傾瀉,下筆一氣呵成,隨處有圓點塗改,後面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傾斜,寫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百感交集,文末轉對侄兒撫念哀悼,由行入草,多處改寫,「嗚呼哀哉尚饗」猶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幾乎書不成字了。千年以後,我們還能從《祭侄文稿》中感受到顏真卿的痛。

看了《寒食帖》,才能真切明白被貶黃州的蘇軾是死而後生,造就「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樂天曠達。他一生最好的詩文與書法皆完成於此時。45歲的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俸祿微薄,生活窘迫,寒食節遇淹水,傷貧困貶謫,心生悲涼,在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寫成《寒食帖》,字字凄涼: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最末的「哭塗窮」字形猛然放大,令人心驚膽戰,不由憐憫蘇軾的窮途末路。《寒食帖》詩意苦澀,是遭大劫難後的心灰意冷,書來稚拙天真,率性自然,赤裸呈現。黃庭堅對它嘆為觀止。我們愛《寒食帖》,愛蘇軾,就為了這份真。這一刻的不做作,當下的情感宣洩,瞬間觸動了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關注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