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那些年為2018量產計劃畫過大餅的無人駕駛公司,你們兌現承諾的日子到了

那些年為2018量產計劃畫過大餅的無人駕駛公司,你們兌現承諾的日子到了

公布過商用承諾,到了Deadline沒兌現會怎樣?但一開始沒有商用承諾,投資人會滿意嗎?

撰文 | 紫水晶男孩

編輯 | 宇多田

無人駕駛圈的「少年們」,還記得那些年曾經立下的 flag 嗎?

作為一枚嚴肅的科技媒體,從幾年前開始,只要是國內各家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曾承諾在 2018 年落地的無人車量產以及出行計劃,我們都一筆一筆,「記在了賬上」。

特別是在過去 1 年裡,除了一直較為活躍的百度,創業技術派的崛起,讓傳統車廠與零部件廠商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當然,背後除了有技術迭代與政策扶持的推動,面對這個具備市場潛力的新概念,資本市場也絲毫不顯吝嗇。

其中,我們既見證了馭勢科技、地平線機器人等較早一批無人車方向創業者密集且不斷變化方向的市場動作,也目睹了以王勁、樓天城為核心的百度系創業者在後期的強勢入局。

掐指一算,在國內,無人駕駛創業派的規模至少達到了 40 家。

有意思的是,雖說創業時間有長有短,但這裡面有不少公司都曾經提出過自己的「2018 市場計劃」。好了,2018 年已到,我們把記賬本拿出來了。

以下就是這些年無人駕駛技術+創業公司的「2018 承諾賬單」,請收藏:

1、百度:我們將在 2018 年實現無人車量產

之所以把百度拿出來,是因為作為國內無人駕駛圈領頭軍,百度是一個 AI 技術與創業大軍都無法忽視的類比對象。

2017 年 11 月 16 日,也就是百度召開 2017 百度世界大會當天,CEO 李彥宏向台下觀眾發出一條豪言壯志:百度無人車將於 2018 年實現量產!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百度官方宣布的是,計劃在 2018 年 7 月底,與金龍客車合作,率先實現線路固定的無人駕駛小巴車的小規模量產及試運營;之後,百度會在 2019 年與江淮、北汽,2020 年與奇瑞共同推出無人車。

不過,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合作量產」與真正意義上的「車廠量產」還是有些差距的(雖然現在技術公司提到的量產幾乎都是合作或買來自己改);還有,到底是 L 幾?

近幾年來,百度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業內人士最敏感的神經,影響力不容小覷。當然,其發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招賢納士、與車企合作、戰略投資……

但如果具體看這張時間表,要從 4 年前說起。

早在 2014 年 7 月,百度就已著手啟動「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

2015 年 12 月 14 日,也就是百度無人車完成首次路測的 4 天后,百度正式對外宣布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由百度高級副總裁王勁,即後來景馳科技 CEO 執掌,擔任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

2016 年王勁在職期間,百度除了在年初宣布建立矽谷無人駕駛團隊外,也在年中拿到了加州第 15 張無人駕駛牌照。而「三年商用,五年量產」也是王勁在公開場合提過最多的口號。

不過,那時候王勁代表百度在外宣傳最多的量產計劃時間表,則是「百度無人車將在 2021 年實現大規模量產」。

而要說百度自動駕駛真正熱鬧的階段,還要看 2017 年 4 月陸奇上台後的動作:

4 月,百度發布 Apollo 1.0 自動駕駛開放平台,聚焦封閉場地的循跡自動駕駛;

7 月,李彥宏乘坐搭載 Apollo 自動駕駛平台的汽車上五環的消息不脛而走;

9 月,Apollo 1.5 問世,升級功能的平台,還支持晝夜定車道自動駕駛。

就在剛剛過去的 CES 上,Apollo 平台再次升級,陸奇發布了支持簡單城市道路自動駕駛的完整平台 Apollo 2.0。(情緒激動的陸奇在 CES 發布阿波羅 2.0, 帶著黑眼圈的景鯤又擴大了 DuerOS 的朋友圈)

百度一早就表示要以 Apollo 平台為核心構建百度無人車生態圈,從而不斷嚮往延展並吸收各方的自動駕駛技術實力及落地潛能。而這是否就能幫公司加速實現無人車量產計劃?

我們雖然不能回答上面這個問題,但需要承認的是,相比於白手起家的創業公司,百度在人力、財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

不過,平台化的延伸是否能在「造車」方面給百度助一臂之力,還是個未知數。

而至於百度能否在未來 11 個月兌現「量產」的諾言,或許可期,但是否能在自動駕駛時代佔據絕對優勢,也是個未知數。

2、景馳科技:從 2018 年第 1 季度起,全年將量產 500—1000 輛無人駕駛車

這個宣言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2018 年每個季度景馳都不缺 PR 內容了。

作為 2017 年末與百度上演訴訟大戲的主角之一,景馳科技及其 CEO 王勁徹底火了一把。

其實,從百度離職創立自動駕駛公司的高管並不在少數,但有業內媒體猜測,百度之所以盯上了王勁,原因之一就是景馳的量產時間表給百度帶來了壓力:

2017 年 8 月 15 日, 景馳與安徽省安慶市簽署了全面協議,允許景馳在 2017 年底前在安慶投放 50 輛無人車進行運營測試。

2018 年,景馳計劃在安慶投放數百輛載有 NVIDIA DRIVE PX 的無人車提供「機器人計程車」叫車服務,將在 2020 年 6 月將大規模量產無人駕駛汽車。

事實上,自 2017 年 4 月在矽谷成立以來,這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就已吸睛十足:

同年 5 月,只有十個人的景馳團隊完成封閉道路的無人駕駛測試;6 月,公司也獲得了加州 GMV 路測拍照。一周後,在矽谷中心的開放街道完成路測。

在離職創業後,王勁甚至宣稱,景馳科技是「世界上最快的無人車公司」,發展勢頭迅猛。(景馳科技成立五個月後完成高峰時段車海通勤,CEO 揭秘背後原因)

目前,景馳已獲得 3000 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以及 5200 萬美元 Pre-A 輪融資。王勁曾表示,景馳很快將啟動 A 輪融資,額度鎖定 1 億美元。

而 2017 年 12 月 22 日,面對百度以「侵犯百度無人車商業機密」等理由將自己告上法庭,景馳的回應大體是這樣的:

「我們無懼競爭對手的體量,即將搬回中國,在國內展示技術實力」。

被狀告的 6 天后,景馳在廣州宣布了無人車回國落地計劃,並與廣州市黃埔區開發區達成一系列合作。在簽約活動的現場,王勁還突然公布了一張量產計劃表:

從 2018 年第一季度起,全年將量產 500—1000 輛無人駕駛車。

景馳的這一規劃與百度在 2018 年的量產計劃簡直是不約而同。想必 2018 年,自動駕駛圈又不會寂寞了。

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景馳在 8 月承諾在安慶運營測試的 50 輛無人車呢?

3、馭勢科技:2018 年在一些園區進行商業運營,「未來兩年實現量產」

這個「宣言」相對保守。

成立於 2016 年 2 月的馭勢科技,利用感測器融合方案打造整套智能駕駛系統,並把目光首先鎖定在了低速限定場景之中。

創業 10 個月後,也就是 2016 年底,CEO 吳甘沙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馭勢的低速無人駕駛車輛有望於 2018 年在一些園區進行商業運營,其無人駕駛技術將於 2019 年出現在量產車上。

當時,馭勢科技已經擁有了兩款原型車,還在北京房山設立了自動駕駛示範運營區及研究基地。

2017 年 1 月,馭勢科技亮相 CES 2017,發布了一款無人駕駛電動車「城市移動包廂」,還打出了「2017 年商業化試運營、未來兩年實現量產」的口號。

之後不久,馭勢科技找到了合適的落地場景,並相繼與廣州的白雲機場以及杭州的來福士購物中心合作,展開試運營,為乘客提供擺渡服務。

鑒於馭勢科技把應用場景限定在了低速封閉區域,落地難度相對較低,經歷試運營的錘鍊和打磨後,在 2018 年的進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不過,馭勢科技準備在「基礎難度」上,也開啟 hard 模式。公司的中長期計劃是從低速至高速,由封閉到開放,逐漸探索更多、更複雜的交通場景。

4、Pony.ai:廣州市民最快在春節前就可以體驗無人駕駛汽車

這個計劃就更保守了。至少在 2016 年 9 月,美國匹茲堡的部分民眾就曾體驗過 Uber 的無人駕駛計程車了。

近日剛宣布完成 1.12 億美元 A 輪融資的 Pony.ai 自成立起就飽受關注,因為又是一家被市場看好的百度系技術創業公司。

這家公司瞄準了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由百度無人車首席架構師彭軍與百度無人車團隊主力工程師樓天城共同創立,2016 年 12 月至今已成立一年有餘。

公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里蒙特和中國廣州均設有辦公室,在北京設有研發中心。

2017 年 6 月,Pony.ai 獲得了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WV)頒發的無人駕駛路測牌照,並在美國舊金山展開路測。

2017 年 10 月,Pony.ai 與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舉行簽約儀式,計劃在廣州南沙設立無人駕駛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為年底前推出國內第一支無人駕駛車隊做好全力準備。

當時 Pony.ai 向媒體透露,預計廣州市民最快在春節前就可以體驗無人駕駛汽車,掐指一算,嗯,快到了。

2018 年 1 月,Pony.ai 再次對外發聲:2018 年第一季度將在廣州投放無人駕駛車隊,並進行運營測試。

最後想說,距離 2018 年的春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距離第一季度的結束還有兩個半月,有點拭目以待。

5、圖森未來:2018 年的目標是實現無人駕駛貨運項目的試運營,2019 年實現真正的商業化,2020 年推出量產車型

大概從百度和景馳科技之後,再沒人提「2018 年的量產計劃」,不過商業計劃還是要兌現的。

而聚焦於 L4 級別自動駕駛卡車市場的圖森未來,在 2017 年過的也是風生水起。

自 2016 年 12 月成立至今,圖森相繼在唐山市曹妃甸及上海展開路測;2017 年 6 月,這家公司與 Pony.ai 一同獲得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WV)頒發的無人駕駛路測牌照。

從資本層面來看,圖森還接連在 2017 年 8 月、11 月完成 B 輪及 C 輪融資(獲晶元巨頭英偉達投資,圖森未來打造核心演算法,瞄準高級別無人駕駛卡車市場)。

早在 2016 年底,圖森就曾表示,計劃於 2017 年 10 月實現第一條高速路線的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運營。

不過,圖森的試運營並沒有如期而至。

11 月,圖森於上海舉辦自動駕駛卡車試乘活動。在活動上,圖森透露,計劃在 2018 年進行自動駕駛卡車車隊的測試(吸引工信部部長參與試乘的圖森未來,擬在明年進行自動駕駛車隊的測試)。

COO 郝佳男也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圖森計劃在 2018 年於中美兩地開展為期一整年的測試,實現無人駕駛貨運項目的試運營,在 2019 年實現真正的商業化,2020 年推出量產車型。

今年的 CES 2018 上也出現了圖森的身影。

圖森展出了與美國卡車製造商 Peterbilt 合作改裝的自動駕駛卡車樣車,並提出將於 2018 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針對貨運卡車戰卡 L4 級自動駕駛測試與商業試運營。

那麼,對於這條重新規劃的時間表,圖森是再次食言會還是會為自己正名?讓我們 2018 年見分曉。

6、roadstar.ai:在 2018 年春節前後推出原型車,在農曆年到來前,讓車上路

2017 年 4 月成立的 Roadstar.ai 也把目標定向了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 不過其首款落地無人駕駛車將是商用車,三位創始人佟顯喬、衡量、周光均曾就職於百度。

兩個月後,Roadstar.ai 獲得了來自雲啟資本、松禾資本、銀泰資本、耀途資本的千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2017 年 7 月,CEO 佟顯喬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希望在 2018 年春節前後推出原型車,在 2018 年農曆年到來之前,讓 Roadstar.ai 的車上路。

這樣來看,時間近在眼前。

目前,公司已在矽谷和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其自動駕駛原型車基於林肯 MKZ 改裝,採取多感測器融合方案,使用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攝像頭。

2017 年 9 月,Roadstar.ai 在美國進行的首次路測中實現了倒開「8」字和夜間的自動駕駛。

以上是一些我們持續關注,且 2018 商業計劃有詳細新聞報道和資料記載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但還是有很多發過計劃,但可查資料不多的國內同類創業公司,我們把他們的計劃簡單列在了下面:

Minieye:預計在 2018 年完成商業化,實現盈利

青飛智能:目前已經實現量產,計劃在 2018 年量產 100 輛

北科天繪:公司也在抓緊研發基於 3D Flash 路線的全固態激光雷達,並計劃在 2018 年中推出。

Innovusion:2018 年上半年開始 Innovusion Developer Program,包括激光雷達 B Sample 以及 integration kits,支持合作夥伴部署測試。

(我們又悄悄在後面放了兩家大名鼎鼎的發布過 2018 商業計劃的國外公司,畢竟國外喜歡提 2020 和 2021)

Mobileye:目前在售的前裝產品主要是 EYEQ3, 預計 2018 年下一代產品 EYEQ4 將投入量產

通用:擬於 2018 年開始生產和部署數千輛無人駕駛電動汽車

當然,也有很多較為保守的創業公司從未給出過具體的商業計劃。

不過,就像我們一位同事吐槽的那樣:沒有 1、3、5 年的具體計劃,或者拿出個「10 年計劃」,期待回報的投資圈會對他們青睞有加嗎?

往期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能 的精彩文章:

一逛商場,安踏、馬可西尼的櫃檯竟然都有AI?他們都在用一家人臉識別公司的新零售方案

TAG:機器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