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嚴歌苓《芳華》想展示年輕人的掙扎,馮小剛卻刪掉了這些犀利情節

嚴歌苓《芳華》想展示年輕人的掙扎,馮小剛卻刪掉了這些犀利情節

將小說內容搬上大屏幕,導演多少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電影中。通常來說,嚴格按照小說內容照拍的電影很少很少,微乎其微,究其原因,很簡單,實在是因為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不管作者的小說多麼讓導演中意,最終還是要有些刪改,畢竟沒有人對事情思考是完全一致的。

對於嚴歌苓來說,她創作的《芳華》,是她要表達的青春,她所想展示的年輕人在時代巨浪下的掙扎,以及懵懂愛情和不可捉摸命運之間的衝擊回蕩。因而她所設計的人物和性格,必然是帶有反映這種情緒的;小說情節上,也是圍繞著這樣的主題來表現。可以說,嚴歌苓更喜歡將人性在生活中一點點的剖開,將裡面各種不堪一寸一寸的展示出來。

而馮小剛在這部電影中,他是早已經將自己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從頭到尾打上一層接近夢囈般的柔光,他要把被嚴歌苓揭開的不堪一層層的包裝起來,用光鮮的回憶打包好,至少,現實的不堪要在回憶中變得柔光三色。

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從根本上說,是嚴歌苓和馮小剛之間對於自己所創作的藝術品所要表達的內在不同,或者說,也是因為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不同。

嚴歌苓是作者,是這部小說的創作者,她是用小說寫作的思維進行創作的,圍繞自己要表達的主題來展示,展示她記憶中的那個文工團的年代,糅雜著她對時代,對愛情,對命運的理解,《芳華》里的人物和故事只是她用來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觸的一種形式而已。

而對於馮小剛說,他的作品是搬到了大屏幕上,表現手法不同。同時故事的基調和主旨雖然是紮根於嚴歌苓的小說、從她的想法中生髮出來的;但是,作為經過他所思考和理解的《芳華》,他必然是要刪除一些情節,增加一些內容,以及做出人物關係和情節表達上的改變,這一切的目的一來是為了符合大屏幕展示的要求,二來,通過藝術再加工,讓《芳華》更貼近他心目中要表達的故事。

所以說,小說《芳華》的創作者是嚴歌苓,要表達的是她的情感;而電影《芳華》是馮小剛基於嚴歌苓創作之上的再創作,則更多的是要表達馮小剛對於那年那月那人生的情懷和追憶,是一種被追憶美化過的似水年華,因而把嚴歌苓小說中那些讓人覺得過於犀利的部分掩飾掉,也是能夠理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口碑榜 的精彩文章:

盤點2017年那些火爆的國產劇,這部你錯過了嗎?

TAG:影視口碑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