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人才輩出的印度教育相比,中國教育再躺槍(上)

和人才輩出的印度教育相比,中國教育再躺槍(上)

本文共計:3563字 15圖

閱讀預計:10分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在管理、經商和科技等領域嶄露頭角: 山達·皮拆入主谷歌;薩特亞·南德拉掌管微軟;英德拉·克里斯納姆斯統領百事;山特魯·那仁依領導安卓系統等知名國際公司。

多名印裔登上2017福布斯雜誌全球最出色總裁榜,不僅如此,印度人還在歷年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中穩佔多個全球首富席位。

更可觀的是,印度盛產IT人才,據統計,美國矽谷有16%的印度人和印度-美國人。

上圖:印度裔總裁叱吒風雲

經濟相對落後的印度,是怎麼在高級人才的培養上領先的呢?

蘊含一個國家千百年積澱的教育又是怎樣的呢?

教育是一個龐大的話題,啟蒙的小學教育作為基石,尤為重要。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印度的教育的冰山一角:以中國同期教育的狀況為對比,看看印度的早教和小學教育現狀。

印度的小學校長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他們通過你,但不是從你來到世界上,雖然他們與你在一起,但他們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安置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靈魂……」

上圖:卡里爾.吉本《孩子》全文

中國的校長說:

「請家長放心,我們,是專門做教育的,每天在研究各種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會用最科學的態度,最大的愛心來教育每一個孩子,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做為一個人的天性。」

上圖:中國某學校

這樣兩種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印度啟蒙教育以尊重和輔助為本,中國教育以管理和教導為綱」的基調。

中國家長的兩難境地

隨著中印兩國在多個領域的開放和合作的密切,不少朋友被公司派到印度工作。

他們猶豫要不要帶孩子一起來印度上學? 他們輾轉找到我,問起印度的教育,特別是啟蒙和小學教育的現狀。

上圖:一家人在印度

他們似乎很矛盾,一面自豪於中國式教育的傳承和優勢;一面抱怨當前中國教育重知識輕能力、片面追求成績、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等問題。

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也變成一碰就骨折的「玻璃人」,變成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人,甚至變成有暴力傾向或者自閉症的患者。

上圖:中國孩子課業過重

我作為家長,親身經歷了兩個孩子在印度接受啟蒙教育和小學教育,自然義不容辭地向他們介紹這個培育出世界級總裁、富豪和大量科技人才的國家教育的可取之處。

雖然,印度的基礎教育(主頁君暫且自作主張,定位於早教+小學五年,未敢斗膽介紹我尚不熟悉的印度中學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

但如果我們能夠借鑒一些值得咱們中國學習的教育理念,能夠在我們對已取得成績的自豪感中看到仍可完善的餘地,或能幫上那些徘徊在帶孩子到印度上學還是在國內上正規學校,亦或在國內上國際學校的家長朋友,那麼,這篇文章也就有價值了。

中國的「國際學校」真的國際化了嗎?

在中國很多大城市,國際雙語幼兒園和國際學校處處開花。除了鮮亮的校舍,高昂的學費外,最根本的問題是,它的教學是否真的達到國際水平?

實際上,兒童在0-6歲這個語言學習期內,融入任何語言環境都能自學該語言,並達到母語水平。

而我們所謂「國際幼兒園」僅僅請一兩名外教,其他中國老師根本不具備日常英語交流能力(更不要說英語教學能力),孩子怎麼可能在這樣的語言環境里,把外語學成母語的水平?

上圖:幼兒天生具備語言天賦

國際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局限於某一種文化,而應是放眼世界的多種文化共存和融合。不是讓孩子學一門外語,而是了解世界上存在多種語言、文化。

它要幫助每個孩子尋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加以發揮,而不是像流水線一樣生產出一批批一模一樣的沒有個性和創造力的機器人;它是培養孩子的更強的自學能力,是」授之以漁」的能力學習而不是「刻硬碟」的記憶式讀書。

如果做不到這些,根本不能稱作「國際」幼兒園或學校。

上圖:國際學校?

印度是怎樣經營他們的百年大計的?

有人總結得很精闢,說印度採取的是精英式教育。

即把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在高種姓的孩子們身上,而兒童失學甚至童工的情況一直得不到解決。

我私認為這樣很好,有利於我們取其精華,因為今天我不討論關於助學和慈善事業,而是挖掘印度啟蒙教育的亮點。

上圖:印度新德里某公共學校的學生們

01

母親的愛和陪伴是最好的啟蒙

印度女性只有27%參加工作,其中包括大量低種姓的勞工階層。

中產階級以上女性婚後多以家庭為重,她們認為孩子在5歲以前必須有母親的全心的愛和陪伴,才有利於孩子的性情培養。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公認的的常識。

這讓我想到電影《最後的武士道》里的日本女性,相夫教子,隱忍自律的日常生活,是孩子們性格培養和刻苦學習最好的榜樣。

因為在純真的孩提時代,看到的(父母的行為)總比聽到的(教條)更容易直接吸收和模仿。

上圖:母親的陪伴

02

師資力量決定教育起點

印度的基礎教育和小學分為遊戲組(play group),幼兒園(Nursery)+學前班,小學1-3年級,和4-5年級四個階段。

印度所謂精英式教育,最讓我震撼的應該是師資力量。

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擁有大學學士水平只是起點,很多年輕教師都擁有碩士學位,並曾經是各個行業的佼佼者。

為什麼呢?

我發現在印度中產階級里,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較高,碩士比比皆是。

很多年輕女性摒棄舊傳統,結婚後繼續工作,直到迎來第一個孩子。

這時候,女性辭職在家全力以赴養育幼兒期的孩子。按照平均每家2個孩子來算,作為母親的女性離開職場平均6年-10年。

當兩個孩子都上學後,母親才重返工作崗位。

而這個時候,最理想的工作就要屬在孩子所在的學校里任教,不但有寒暑假和較短的工作時間,而且可以減免孩子的學費!

上圖:印度某學校教師團隊

在一個普通的遊戲組,也就是1歲半到3歲之間的孩子們白天上3小時左右的一種保育院。老師的英語水平如果和中國五百強僱員相比的話,應該是不在其下。

然而,熟練掌握英語和北印度語或拉賈斯坦邦語,都只是一個工具,最根本的是老師對孩子內心的洞悉和尊重。

孩子們從哭鼻子的寶寶到遊戲組畢業表演,僅僅一年的時間,變得合群、開朗,他們圍坐在飯桌前祈禱,感謝神賜給我們食物;他們在不同的節日穿上各式的節日盛裝慶祝印度教節日、觀看基督教舞台劇、自信地唱歌跳舞。

上圖:新入學的孩子

寓教於樂,遊戲組+幼兒園+學前班,三年不涉獵學術知識。

當孩子們開始適應了集體生活,被有趣的「月話題」吸引,就開始不知不覺的感覺周圍的世界並吸取各樣的信息了。

上圖:孩子們參與制作節日沙畫:藍裹麗

比如,某個月,孩子的「月話題」是農場動物,那麼音樂課會學唱Old Mcoald had a Farm」等和農場動物有關的歌曲,美術課會給各種農場動物塗顏色,英文課會學習農場動物的名字和叫聲,數學課會數小動物的數量,手工課就會粘貼不同的動物肢體。

上圖:農場主題表演

每個月末,學校會組織一次外出活動,學習農場動物的這個月就會帶孩子們去農場莊園野餐,觀察、撫摸、喂小動物。

家長也參與其中,為孩子們製作農場動物主題化妝舞會的服飾並和孩子一起準備兩句話的台詞介紹自己扮演的小動物。

我的大兒子曾經在中關村某知名國際雙語幼兒園上了一段時間的學,有幸體會了一下國內同期精英教育。

學習計劃大概是數學1-10,語文若干個生字,英語……

所幸的是,由於我兒子的存在,外教終於找到了存在感,基本每天就和這一個會英語的孩子聊天。

我向學校介紹了印度的教學方式,希望更多的聲音傳達到教育者的心中,逐漸完善中國的啟蒙教育。

上圖:啟蒙教育不宜涉及太深太廣的學術內容。

印度孩子在四歲以前,就開始申請學校。這個學校是孩子要從幼兒園一直上到高中畢業的,其對孩子一生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在印度,擇校的激烈程度,不亞於在中國。

關於孩子擇校的具體內容,我們放到下一章內容介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度通 的精彩文章:

2018提到印度,你想到的還是開掛和咖喱?

TAG:印度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