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第三方影像中心與醫院的博弈

第三方影像中心與醫院的博弈

第三方影像中心與醫院的博弈

「醫生只是讓我去拍個CT,我去預約發現得排隊一周,雙休日還不開放。」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就診的一位患者向《財經》記者抱怨他的經歷,「我是沖著三甲醫院的醫生好才去的,結果卡在第一步的機器上,就覺得挺荒謬的。」

大醫院患者多,影像科醫務人員和設備都有限,為解決這一難題,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7年4月1日批准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可由獨立於醫院的第三方運營,與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寧療護中心一樣,允許民資進入,鼓勵連鎖經營。

獨立醫學影像機構,通過X射線、CT、磁共振(MRI)、超聲等現代成像技術對人體進行檢查,綜合分析,出具影像診斷意見。可實現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

「社會辦醫療機構」令資本垂涎,對多點執業的醫生、民營醫療集團、私立醫院影像科來說也是魅力十足。對於公立醫院來說,好處是不用每家都養一個影像科室,引入的競爭機制也有望減低患者的診療成本。然而,《財經》記者調查發現,這件看上去各方都能獲益的事,在把熱切的期待轉化為落地行動時,仍阻力重重。

能否與大醫院形成差異化競爭,在影像市場上形成業務互補,是接下來的發展關鍵。


CT機: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當上述去協和醫院的病人想為看病提速,諮詢他的主治醫生能否省卻一周排隊時間,改為在更低一級的醫院拍CT時,他的主治醫生以「可能影響診療結果」為由拒絕了。

《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醫療界人士對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期待,恰恰集中在對大醫院影像壓力的分流作用上。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影像供需緊張,基層醫院的醫療器械閑置率卻高企,由此,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成為調配資源落差的方案之一。

「拿同仁醫院做比方,很多病人需要排隊去診斷眼底病變。如果有一個自動的分診系統,病人挂號後,首先完成眼底照相,大概知道輕重,再去找醫生。」上海長征醫院眼科主任魏銳利認為,這有利於疏導當下醫療資源緊張。

更深遠的意義是,影像資源集中到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在實現與醫院的數據聯通後,有望加深對醫學影像數據的利用程度,藉此提升診療質量。

國家衛生計生委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獨立設置的醫療機構後,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區域醫學影像中心342個。

區域醫學影像中心特有的價值還在於緩解資源的地區落差。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統計,中國基層醫院醫療器械使用率低於40%,大量的醫療設備長期閑置。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白知朋在對陝西、河南、山東等省縣級醫院的走訪發現,每所醫院每天CT檢查服務最多只有7位到15位患者。

除去公共服務因素的考慮,中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本身也存在巨大的缺口,這一點可以參考發展較早、市場較完善的美國市場。諮詢公司Frost&Sullivan發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5年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從46.6億美元增長到87.1億美元,其中,40%的市場貢獻來自於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美國的獨立影像中心約有6800多個。

國金證券報告顯示,中國影像市場規模約2000億元,省會城市的醫學影像中心規模約250億至300億元,縣級市醫學影像中心規模約300億元。

目光敏銳的醫療集團自然從中洞察到商機。賽道鋪好,掌握不同資源優勢的選手也開始入場。平安租賃是較早布局的「選手」,其志在讓100家獨立影像中心進入全國核心城市,同時採用加盟制發展千餘家加盟店,形成連鎖性的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此外,已經下場的競爭對手還有美年大健康與西門子中國聯姻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華潤萬東旗下、背靠阿里健康的萬里雲影像平台。另外還有一些互聯網起家的企業環伺。

入場門檻:重資產搶佔線下渠道

儘管各方布局暗流涌動,但受限於審批資格、設備要求、人才需求、數據共享程度等准入門檻,自政策推出八個月以來,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按國家衛生計生委對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配置要求,至少有超聲3台,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2台、16排CT和64排及以上CT各1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系統(MRI)1台。

一位醫學影像設備採購行業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個標配要求相當於一個二級醫院影像科規模,對打算走輕資產模式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前期能否達到這個標準會是一個小門檻。

從已經開始運營或有成熟落地計劃的「領跑者」看,重資產投入模式的影子一直都在。以2017年9月開始投入運營的杭州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為例,目前該中心配置包括256排CT、PET/MR、最新一代的PET/CT、3.0磁共振、乳腺鉬靶和E10B超等影像設備,並且浙江省首台PET/MR的設備是其一大亮點。

即使是近年聚焦線上影像雲服務平台的一脈陽光醫療集團,有20家線下連鎖影像中心,採用的也是「線上+線下」「輕資產+重資產」的模式,其投資方是高盛。

其實,在線上影像雲服務成熟之前,線下渠道已經被大量搶佔,留給打算先走線上模式的公司們的時間不多了。2017年12月9日,美年健康與西門子醫療宣布共同設立和運營一家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該影像中心擬落戶上海,正是利用美年健康線下體檢業龍頭優勢。

對於已經有一定線下規模的影像中心來說,購入機器後並不意味著可以坐地收錢,「遠程看片」的能力是一個關卡。

「遠程看片」有賴於影像數據量、數據處理能力,甚至人工智慧技術水平,多大程度上實現數據互認、影像智能化利用,這正是業內最為擔心的技術要害。醫院對於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中心的態度分歧,在這一點上尤甚。

一位任職於一家廣州三甲醫院呼吸科的醫生無奈地告訴《財經》記者,「我知道有時患者比較急,但(患者在醫院外的醫療機構)拍片子的設備質量和檢驗人員水平難以保證,這樣的影像檢查結果,我們在診療中一般都不會採用。」

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拍的片子能否獲得醫院、醫生的信任,能否真正打破與醫院的患者信息壁壘,直接關係到「遠程看片」設想能否實現。

「能保證這些獨立影像機構拍的片子跟醫院影像科拍的是一樣的,我們才敢用,醫院才敢實現數據互通。」上述呼吸科醫生認為。

一些嘗試已經在推行。2017年2月,安徽省衛生計生委宣布,安徽省區域醫學影像檢查中心開始試運行階段,首批試點醫療機構包括4個省級綜合醫院和30個縣級綜合醫院。該區域醫學影像檢查中心為患者提供獨立影像診斷服務,影像檢查結果在本次試點的醫療機構間達成互認。

阿里健康旗下萬里雲CEO黃家祥告訴《財經》記者,萬里雲與中日友好醫院合作建設影像大數據項目,類似一個試點,醫師通過視頻系統進行同步「面對面」現場會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討論,指導確定治療方案。

不過,目前萬里雲的線下影像中心仍沒有具體落地,在線下影像中心開設後,設備和人員都是全新的,彼時能否實現暢通的數據互認還待觀察,但萬里雲的提前介入顯然是一個鋪墊平台的動作。


未來形態:搶奪人才、啟發「社會辦醫」

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的競爭者們接下來的發展關鍵是,能否搭建與醫院的良好關係。而醫院的謹慎態度,還來自於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中心崛起後,對於專業影像人才的搶奪。

據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數據,目前中國醫學影像數據的年增長率約為30%,而放射科醫師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1%。放射科醫師的數量增長遠不及影像數據的增長。

國家衛生計生委對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的人員要求,放射科至少有8名中級以上職稱、註冊範圍為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的執業醫師,放射科醫師、技師應當具備醫用設備使用相關技術能力。其中,至少有1名正高、1名副高和2名中級職稱的執業醫師註冊在本機構,其餘4名醫師可以多點執業的方式在本機構執業,每台DR至少有1名執業醫師、每台CT至少有2名執業醫師、每台MRI至少有2名執業醫師。

專業醫學影像人才原本的緊缺狀態,在一批新開設的獨立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鼓動下進一步凸顯,可能引發一輪民營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間的激烈人才競爭。

一位在廣州市三甲醫院從業多年的影像科醫師告訴《財經》記者,他在2017年初收到了兩封互聯網醫學影像領域公司的挖角郵件,邀請他到該公司正在開設的獨立醫學影像機構做影像項目負責人,薪酬很豐厚,「確實有考慮過,但目前還是希望穩定,所以拒絕了」。

一份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的招聘啟事顯示,對眼科醫生、影像科醫生、放射科醫生都有招聘需求,並特別註明對影像科醫生的要求包括「2年以上醫院影像診斷工作經驗,有獨立體檢中心工作經驗優先」。

魏銳利2016年也有相似的被挖角經歷,他告訴《財經》記者,目前AI業界缺乏醫生的力量,「可以彈性工作,哪怕兼職也行」。

醫院影像公司挖角三甲醫院影像科「老手」,是當下以互聯網公司為首的民營資本,正嘗試撬動傳統醫療機構的一個縮影。然而,這些民營資本要大面積贏得影像科人才「芳心」,還不是那麼容易,魏銳利的拒絕理由就很具代表性,「絕大多數醫生忙不過來,對這個東西不是很感興趣」。

對第三方醫學影像機構的認可度、對互聯網公司從業風險的評估,讓這些影像科「老手」們態度謹慎,因此各家第三方醫學影像機構品牌認可度,是接下來人才搶奪戰的重要指標。

匯醫慧影CEO柴象飛分析,目前醫生對於技術相對欠缺了解,技術人才又難以深入了解醫療領域。交叉人才難能可貴。匯醫慧影選擇的是自己組建醫生團隊,據其2016年11月公布的消息,一個包括百名國際、國內及省內的專家,以及約1000名常規外包閱片醫生的醫生集團正在組建,負責為其影像平台提供診斷報告諮詢和教學服務。

從海外挖掘影像人才也是一條路。而與傳統醫院影像科工作不同,獨立影像機構對人才的知識、技術寬廣度要求更高,因此對跨學科人才更顯得饑渴。如匯醫慧影與斯坦福大學成立「全球醫學跨學科優才計劃」,嘗試在從海外引進有醫工結合背景的專業人才的同時,把國內醫生送到斯坦福大學進行交叉學科的培養。

逐步放開民營資本辦醫限制,也不只體現在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一類。2017年8月,國家衛計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在此前批准獨立設置的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等五類醫療機構外,再增加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五類醫療機構,並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實現連鎖化、集團化運營。

從目前來看,第三方獨立醫學影像中心扮演的角色,還類似於分級診療政策下「社會辦醫」的一塊「試驗田」。

來源:《財經》雜誌 / 劉浩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