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書法為何稱「臨池」?原來是因為他……

學習書法為何稱「臨池」?原來是因為他……

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張芝《終年帖》。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雲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

張芝是書法史上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他與蔡邕同時代,與鍾繇、二王並稱,被時人譽為「草聖」。但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不多,生年不詳,約卒於獻帝時(192年)。

皇象《急就章》局部

在張芝之前,隸書在發展中出現草法,即隸書的底子,仍然保持字字獨立的章法,但行筆速度更快、一些點畫更省簡,成為後人所稱的「章草」。章草,是意欲打通隸書與行草書者必走之路。而張芝正是章草的集大成者。

但張芝並沒有停留在繼承章草的層面,而是繼續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把字字獨立的章草串聯起來,省點畫、去波磔,創立了「今草」,極大地豐富了草書的筆法、結體與章法。這真是草書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對後世影響極大,二王、張旭、懷素、孫過庭等等,包括今人,無不在傳承學習這種草法。

無怪乎,「書聖」王羲之曾說,「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又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後之也」。可見,在鍾繇面前,王羲之還是相當自信的;但在張芝面前,卻甘拜下風,只能說自己如果也能像張芝那樣勤奮,那麼也未必落後於他。這「未必」也顯示出不確定、不自信的一面。

王羲之的話,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張芝的勤奮。

張芝《冠軍帖》。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

學書當需勤奮。這個道理似乎不必多說,但從實踐看,又實在不可不說。張芝出身官宦名門,他爹張奐曾任太常卿,掌管禮樂儀制,最低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高官,而且家庭具有濃厚的藝術氛圍。所以,張芝可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即使如此,他仍然非常勤奮。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正由此,後人才稱練習書法為「臨池」。

「臨池」一詞的形成,足以說明張芝學書之勤奮。張懷瓘在《書斷》中,把張芝的章草、草書列為神品,評其:「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璦。龍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於造化。」可以說給予了他至高之評價。

目前,張芝(或疑似)傳世的作品有《冠軍帖》《二月八日帖》《終年帖》《秋涼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咀華 的精彩文章:

書法表現力的最高境界,是草書?

TAG:書藝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