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華聯、聯華、世紀聯華……到底有什麼關係|大象公會

華聯、聯華、世紀聯華……到底有什麼關係|大象公會

改革進程中誕生的 N 胞胎。




文|朱不換




如果不論規模大小,中國最常見的超市名字是?




北京人大概會回答「華聯」:把百度地圖縮放到剛好包括整個北京五環在內的範圍,能搜索到 5956 個「華聯」,而同樣範圍搜索「超市」的結果有 23068 個,也就是說每四個「超市」里就有一個叫「華聯」。




上海人卻很可能回答「聯華」:上海有 2484 家「聯華」,而作為日式便利店最為普及的城市,同樣範圍只能搜索到 1431 個「全家」和 136 個「711」。此外,上海最常見的便利店是「快客」,它就隸屬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除了這兩個城市,其他地方的人應該也見過大量名為「華聯」「聯華」「世紀聯華」「世紀華聯」的超市,此外還有不少看起來與之相關但又不知道究竟有什麼關係的,如「青田聯華」「濟南華聯」等等。






這些名字高度相似的超市到底怎麼來的?它們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誰是正宗,誰又是山寨?




國營百貨的寵兒



這一系列名字的肇始,是在改革開放初期。




當時,城鎮零售業仍為國營商場壟斷,主要有百貨大樓和友誼華僑商場兩大系列。其中,友誼商場和華僑商場起初只為外國人、華僑和高級幹部服務,能夠進出就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80 年代的友誼商店




直到 80 年代後期,各地友誼商店才開始向普通市民開放,以售賣進口貨物和高檔商品為特色。但只能使用外匯兌換券購買,由於進口電器等商品的緊俏,外匯兌換券在黑市上曾被炒至 1 元外匯兌換券換 5 元人民幣。







真正屬於一般群眾的購物中心,當時只有國營百貨大樓,較大城市往往還可分為第一百貨,第二百貨,直至第 N 百貨。




上海第十二百貨商店




80 年代初期,這類百貨商店仍然受著計劃經濟下臃腫的三級批發體制制約,它們不得向廠商直接採購商品,只能從上級的地區、省級、國家級批發站進貨和中轉,環節多、流轉慢、效率低。





▍80 年代,瀋陽工業品貿易中心的展銷活動。各地的工業品貿易中心,大都由原先的三級國營批發站轉化而來。




80 年代中期,三級批發體制逐步取消,解開鎖鏈的百貨零售業開始繁榮。趁此時機,商務部撥款一億多元,1985 年,在 14 個沿海開放城市開辦現代化商廈,並採取統一的名稱和標識,而他們啟用的名稱就是華聯。







像華潤、華能、華電等「華」字頭企業一樣,華聯商廈的「華」字凸顯了中央部委的影響,向人們宣示它們的「國家隊」身份,而「聯」字大概是為了響應當時中央政府推動「橫向經濟聯合」的號召。




此後,華聯商廈陸續進駐內地城市,成為「百貨大樓」「友誼商場」之外的第三大國有百貨商廈陣營。




▍福州第一家麥當勞在福州華聯商廈開業




新崛起的華聯商場豪華氣派,動輒擁有萬米以上的營業面積,所在地第一條手扶電梯、第一台中央空調、乃至第一套自動消防系統。1986 年,福州華聯商廈由於乘坐電梯玩耍的市民太多,甚至需要對乘電梯者收費一角以限制人流。




到 1994 年,全國各地的華聯商廈已達 30 多家。不過,這些華聯商廈企業之間互不隸屬,只是鬆散的聯誼關係,共有名稱和標識,同屬於一個名叫「全國華聯商廈集團」的協會組織。




▍那個年代也是各地百貨商廈激烈競爭的時期,各家百貨商場採取獎券、價格戰等各種方式招徠顧客。圖為與鄭州華聯商廈對擂的鄭州亞細亞商廈,曾拋出每日女子儀仗隊升國旗的營銷手段。




百貨公司名字倒過來就是超市



然而,百貨商廈一出現就落伍了,開放貨架、採用整合供應鏈和標準化流程的現代超市在西方已盛行數十年,才是中國最應該引進的零售模式。




1990 年,中國大陸第一家現代連鎖超市——美佳超市在廣東東莞創立。跟隨潮流,1991 年,上海成立了國營聯華超市有限公司。此後,它又向浙江,江蘇、廣西等地擴張,建立了大量直營店和加盟店。




聯華超市旗下名號分為兩種,均為我們所熟悉,一是規模較小的標準超市,命名為「聯華」;一是大賣場,稱為「世紀聯華」。







在今天看來,這意味著「聯華」在山寨「華聯」,以高度相似的名號借用了後者的品牌效應。




但在當年,上海華聯商廈沒有提出什麼法律異議。它和聯華超市同是商業局主管的兄弟國營企業,又不太有商標維權的意識。再加上「華聯」是全國幾十家華聯商廈的共有商標,上海華聯商廈對它沒有獨佔權利,就更不會有多少維權的熱情了。




不過,上海華聯商廈並非沒有回擊,它採取的方式,是在兩年後建立了自己的超市業務——上海華聯超市。





上海華聯超市標識




跟在上海之後,其他省市的國有華聯公司也開始建立各自的超市業務。不過,像各地華聯商廈一樣,各地的華聯超市也都是各自為陣,相互間不存在隸屬關係。





90 年代,北京華聯超市的雙飛雁標識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聯華和華聯就是它們經營 20 多年的成果嗎?




好名字大家用



並不是。




跟百貨商廈一樣,聯華、華聯超市的逍遙日子沒有持續太久。2004 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第四年,根據約定,中國必須取消外資零售企業在地域、數量、持股比例方面的任何限制,允許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巨頭大規模入華。







為抵禦外商的競爭壓力,2005 年,商務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確定了 20 家重點培育的大型流通零售企業,為其提供 500 億元政策性貸款,用於基建和重組。北京華聯、上海百聯(上海華聯的母公司)等大型國企都在此列。




但給錢的助力遠遠不夠挽回局勢,與工業生產企業相比,流通零售行業的國有企業改制晚了十多年,仍延續著債務複雜、職工臃腫、管理混亂等舊病。一旦開放競爭,便日見虧損。




而就在華聯、聯華等昔日貴族沒落的同時,民營福州永輝超市在重慶開設分店,開始了外地擴張之旅。阿里、京東等電商經營的網上賣場更是來勢洶洶。2016 年,Kantar Retail 發布的中國零售商綜合排名,前十里已找不到華聯和聯華的名字。





▍Kantar Retail 的 2016 年中國零售商綜合排名




不過,記憶的價值仍值得繼續開發。




2004 年,上海華聯超市杭州公司原員工張曉雨發現,市面上有「華聯」「聯華」「世紀聯華」的超市品牌,獨獨沒有「世紀華聯」。他很快辭職,註冊了一家新的江蘇金湖世紀華聯公司,並開始在上海等地開設直營店和加盟店,為加盟者提供標識、指導和供貨等服務。




此後,採用「世紀華聯」「盛世華聯」「青田聯華」等近似名稱的企業越來越多。





▍三家不同企業的「世紀華聯」標識




這次,正宗華聯倒是沒有完全放任山寨。2005 年,上海華聯超市起訴金湖世紀華聯盜用其企業名稱。經過 3 年的漫長訴訟,獲賠 50 萬元。




然而,各地山寨華聯的潮流不減反增。因為,中國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和《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都實行分區域的註冊、備案制度。山寨名稱的企業只要在自己的註冊地轄區內沒有與其他企業名稱重複,就很難被制裁。




如今,在「天眼查」企業查詢網站上,有 6485 家名字具有「世紀華聯超市」字樣的企業。當你去路過街邊某家叫「世紀華聯」的雜貨便利店時,它可能就是其中某家這樣企業的加盟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大象公會 |